福建龍巖小山村200年前就是造樓狂魔,168小時完成5000多平4層框架

福興樓,又稱陳屋土樓,府第式方樓,坐落在上杭縣溪口陳屋村。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距今已有200多年,系陳屋村9世祖陳有俊、陳有傑、陳有倫等人主持興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興樓由主樓及牌樓組成。主樓坐北朝南,土木結構,長方形,高4層,佔地1462平方米,建築面積5848平方米。樓用花崗岩石砌造,高大雄偉,古樸莊重。陳氏族譜記載:“斯樓大,佔地數畝,樓高數丈,牆厚五尺…有奇橫半之棟宇,則恆牆直聳如天塹雄關,氣勢則綿亙長延,如龍蟠虎踞”。樓中有大廳16間,小廳12間,房間60間。有4個樓梯與走廊、過道相連,前後左右對稱。

福建龍巖小山村200年前就是造樓狂魔,168小時完成5000多平4層框架

福興樓牆基用花崗石砌成。牆基面上的四角放上又厚又大的杉木板用於平衡牆體。門檻、門楣、門框用花崗岩條石打造,門板還包上了鐵皮。所有木料來自30裡外的百年老杉木,地面鋪三合土,樓內有一大天井,口水井。

福興樓雖經歷多次災害,卻安然無恙。特別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清同治四年(1865)四月、清光緒十六年(1890)春、1936年6月的4次水災,黃潭河流域連降暴雨,山洪暴發,橋樑道路、紙廠車碓,水陂水圳、農田莊稼全被沖毀,房屋倒塌不計其數,福興樓附近的4座大豪宅,也被洪水沖毀,而福興樓無損。1936年那次水災,樓內進水1。3米高,卻依然安全。

福建龍巖小山村200年前就是造樓狂魔,168小時完成5000多平4層框架

明朝初年,陳仲二郎到這裡開基,與先在這裡定居的張、馬、蕭、魏等,披荊斬棘,共同開發。到3世祖陳景富和陳佛有,陳姓人丁興旺,而張、馬、蕭、魏等姓逐漸衰退,先後離開此地,使這裡成了名副其實的陳屋村。陳屋村自上祖開基以來,耕讀為本,崇文尚武,人才輩出,明、清兩朝中文武科舉多達153人。清乾隆年間陳維邦中科武舉人,兒子陳世隆中第19名舉人,官府特賜“父子登科,兩代舉人”牌匾。11世陳瑞龍一家5代夫妻雙全,官府特賜“五代同堂”牌匾。12世陳奎玉、陳奎碧,在江西贛州經商,富甲一方。他仗義疏財,為了讓子孫後代自食其力,除了建造4座豪宅給子孫居住外,捐出了大量資金用於社會慈善事業和民間建設事業,在閩贛兩省享有盛譽,官府特賜“急功可嘉”牌匾。

福建龍巖小山村200年前就是造樓狂魔,168小時完成5000多平4層框架

1948年秋大洋壩星聚小學從星聚莊遷到福興樓,有師生200多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才遷到大洋壩。

這座土樓相傳只花了168小時完成4層框架,而它的修葺工程卻分了5次,從開始到完成長達49年(實際施工時間近5年),充滿了傳奇色彩。

福建龍巖小山村200年前就是造樓狂魔,168小時完成5000多平4層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