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每當提起我國悠久的文化史,竹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個話題,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竹子太普通,也太常見了,在生活中處處有竹的身影,竹文化就像是竹子發達的根系一樣,早已延伸至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竹子不僅可以做成工藝品,一些傳統樂器也是由竹子製作而成的,當《牧笛》、《姑蘇行》這些經典名曲的旋律在耳畔響起時。又有誰能想到,這是由一根普通的笛子吹奏的,又有誰能想到,笛子是由竹子製作而成,是竹子給笛子賦予了音樂元素。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竹子在生活中的用途真是太廣泛了,用竹子搭建而成的竹樓,用竹子做成的桌椅、竹床,用來盛飯蔬菜的竹籃子,夏季常見的竹蓆,甚至融合了高科技元素的竹炭纖維,都與竹子有關,竹子點點滴滴的身影點綴著人們的生活。

清脆爽口、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竹筍,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從竹子中萃取的竹瀝,是鎮咳祛痰的良藥,書房裡的毛筆,筆柱也是選用上等細毛竹精心製作而成。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竹子的用途,以上只提及到了一部分,竹子的很多用途已經與生活密不可分。拋開竹子的用途,人們更願意切身地去感受竹子本身的魅力。

自古至今,人們對竹子有一種天然的、樸素的情感。

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普通人家,人們會在庭院中開闢出一塊空地,圍成花圃,種植一些花木,但人們更願意在花圃中留出一點空間,把這一點空間留給竹子,讓竹子翠綠的身影點綴花圃。

種植竹子的地方或大或小,但這並不影響人們閒暇之餘欣賞翠竹的心情,人們對竹子的喜愛之情是一樣的。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人們喜歡竹子,因為竹子青翠挺拔、高風亮節、凌寒傲雪、經冬不凋、四季常青,更因為竹子那堅韌不拔、筆直挺拔的形象,從而得到人們的稱頌。

人們因為竹子的種種美好品質,將它與松、梅合稱“歲寒三友”,竹子也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

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對它們傾注了無限情懷。竹子既有梅花迎傲霜雪的堅強品格,更以高雅虛心、樂於奉獻的美德,摒棄了梅花孤芳自賞的不足,使之形象更趨完美,贏得並佔據了人們心中獨特的地位。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在悠悠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竹文化。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淇奧》一詩中,就有“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詩句。《淇奧》借綠竹的挺拔、青翠、茂盛來讚頌君子的高風亮節,開創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成為中國詩歌以及文學作品中竹文化的起源。

我國源遠流長、根深葉茂的竹文化起源於詩經時代。自《淇奧》之後,竹子已經成為了人們經常去讚美的植物之一,竹子也被賦予了美好的品德,詩中的竹文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此後,歷代文人墨客對竹吟詠不斷,創造出大量的詠竹文學作品。魏晉以來,隱逸之風逐漸興起,文人喜竹成為風氣。

如魏晉時期以山濤、嵇康、阮籍為首的“竹林七賢”,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世說新語·任誕》記載:“陳留阮籍、譙國嵇康、河內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更是成為名士風度的代名詞。原因在於高潔挺拔的竹子是一種人格精神的比附,象徵了士大夫文人脫落凡塵、氣韻高絕的精神面貌。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有文化上的認同,所以大量吟誦竹子品質的文學作品就出現了。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養竹記》中寫道:“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

在這篇文章中,白居易談論了竹子的四種美德。首先,他認為竹子像一位賢者,因為竹子根深葉茂、根基穩固,穩固是為了確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堅定不移的品格。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然後,白居易認為竹子筆直挺拔,象徵秉性的性格。竹子筆直挺拔是為了站住身體,君子看見它這種秉性,就想到要正直無私;白居易還認為竹子的心空,空是為了虛心接受知識,君子看見它的心,就想到要虛心接受一切有用的東西。

最後,白居易認為竹子枝節分明、堅定。堅定是為了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就想到要提升自己的品行,不管何時都始終如一。

正因為如此,君子都喜歡種竹,把它作為庭院中存在價值的東西。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蘇軾在《於潛僧綠筠軒》一文中也寫到:“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南宋詞人蔣捷終身愛竹,以竹為伴。他說:“二十年來,無家種竹,猶借竹為名。”對竹子的喜愛與蔣捷的理想情趣和人格操守遙相呼應。

詩文中對竹子的贊詠也影響到了文人畫竹的風尚,蘇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就寫了一位畫家畫竹的技法,蘇軾說的這個人正是北宋著名畫家文與可。

文中還寫出了文與可畫竹的技法“胸有成竹”,“胸有成竹”由此還衍生出了新的含義,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文與可以善畫竹著稱。他注重體驗,主張胸有成竹而後動筆。他畫竹葉,創濃墨為面、淡墨為背的技法,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師”之稱,又稱之為“文湖州竹派”。

文與可對竹子有深入細緻的觀察,故其畫竹法度謹嚴,同時作為文人,他的作品又有著區別於職業畫家的新意。《圖畫見聞志》說他的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

這可以說是對文與可畫竹技法中肯貼切的評價。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可以說文同這類作品的出現,是文人畫開始興起的標誌之一。文與可的墨竹作品給蘇軾、以及後來的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以畫竹見長的畫家重要影響,墨竹逐漸成為文人畫的一個重要題材。

蘇軾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中,還記述了他在大畫家文與可跟前學習畫竹的事情,並與文與可討論過畫竹的技法。今存的蘇軾畫作《瀟湘竹石圖》,畫的就是竹子。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說起文人對竹子的情感,尤其是以繪畫的形式表達對竹子的鐘愛的,鄭板橋當之無愧是其中之一,他在詩中情不自禁地寫道:“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鄭板橋透過觀察和藝術創作的實踐,提煉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論

“眼中之竹”是自然實景,是他對竹子本身的觀察和從觀察中體悟到的畫意;“胸中之竹”是他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的構思;“手中之竹”是以繪畫的形式對竹子進行藝術創作的身體力行。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鄭板橋把主觀與客觀的竹子形象、現象與想象中的竹子形象、真實與藝術的竹子形象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了師承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高雅藝術審美。

竹子的挺拔、常青不凋的色彩,以及竹子在風中的搖曳的聲音和清疏的身影,盡入詩懷,盡入畫境。

詩人和畫家借用竹子的形象去象徵與表現虛心、高潔、耿直、堅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構成情志依附於竹意象、情志貫注於竹意象、情志超越於竹意象等幾種文學符號型別,顯示出傳統文人清新淡雅、幽靜柔美的審美特徵。

普通的竹子,為何深得人們喜歡?又為何被賦予高雅的文化內涵?

竹子在人們心中已然成為品格高尚,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堅忍不拔,寧折不屈,高風亮節的象徵。換言之,竹文化也已成為文人心中高雅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