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繁殖栽培技術

川芎繁殖栽培技術

川芎別名撫芎、小葉川芎,為傘形科藁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60cm。川芎以乾燥的根莖人藥,是常用的中藥材之一。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疏肝解鬱的功能,主治頭痛、胸肋痛、痛經、風溼痛、跌打損傷等症。四川省川西平原的都江堰市、崇州、新都等地是川芎的主產區,栽培歷史悠久,藥材質量最佳,馳名中外。近年來,陝西、江西、雲南、貴州、湖北等省均有引種裁培,但川產川芎佔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都江堰市佔全國的65%以上,並且個大、飽滿、堅實、斷面色黃白、油性足、香氣濃郁,質量最佳。

川芎喜溫和溼潤的氣候,幼苗期忌強光和高溫,土壤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忌連作。

川芎繁殖栽培技術

一、繁育技術

主產區四川多選擇海拔900 1川芎採用無性繁殖。川芎繁殖500 m的山區專門培育“苓子”,供平地或丘陵材料為地上基節,俗稱“冬子”或“芎苓子”。地栽種。由於地區的不同,培育苓子的方法也各異。

1。 高山育苓

一般四川主產區 採用山區(海拔1 01 5m育苓,供壩區(海拔501000m) 栽種。12月底至1月中旬,最晚不應遲於2月上旬,將平壩地區的川芎挖出,除去莖葉和鬚根,稱“撫芎“,運到山區栽種育苓。栽植距離分大、中、小3級,株行距分別為30cmx 20cm、25 cmx15 cm、20 cmx10cm在整平耙細的畦面上按20~30cm開穴,穴深6~7cm,每穴栽“撫芎”1塊,小的可栽2個,芽向上放好,穴內施堆肥或人畜糞水,再蓋土整平。每畝用“撫芎”量150~250kg。3月上旬出苗,3月底至4月初苗高10~ 12 cm時進行晾蔸疏苗,把蔸土扒開,露出根莖頂端,選留粗細均勻、生長健壯的地上莖8~12個,把其餘的地上莖從基部割除。疏苗後和4月下旬各中耕除草1次,同時進行追肥,每次每畝施用人畜糞水500~1000kg,第2次再加施腐熟餅肥50kg。

7月中、下旬莖節顯著膨大,略帶紫褐色時為收穫時期。應選陰天或晴天露水乾後,將全株挖出,去掉病蟲株,留下健株,再摘去葉片,割下根莖(幹後供藥用)。把莖稈擁成小束,運至陰涼的山洞或室內,地上鋪一層茅草,把莖稈逐層堆放,高約2m, 上用茅草等蓋好。 1周以後上、下翻動1次,以後經常檢查,如堆內溫度升高到30C以上,應立即翻堆檢查,防止發熱腐爛。8月上旬取出莖稈運到山下供作種用。切成長3-4cm 。中間有節盤的短節,即為繁殖用的“蒼子”。一般莖杆 上端的苓子較纖細,背養不良,最好不用。

2。 壩地育苓

壩區栽種川芎也可就地育苓,一般在 3月取“撫芎”, 就地裁種,管理與高山育苓相同。7月上句收苓稈,選節盤突出的苓杆,摘除葉子和嫩零,理成小捆,放在低溫、乾燥處窖藏20~ 30d後栽植。

3。市田育苓

在海拔1000m左右的山區或鄰近沒有山的新產區栽培川芎,多利用本田的苓子來繁殖。即育苓與本田栽培相結合,直接用收穫川芎時的地上莖節作苓子繁殖。選留作種的本田繁殖苓子,早春也要晾蔸疏苗,收穫期要延遲至6月底或7月上、中旬,莖稈需貯藏1~2個月,如貯藏得當,也能收到較好的苓子。但連續多年使用本田苓子作種,會產生退化現象。

川芎繁殖栽培技術

二、選地整地

栽培川芎宜選地勢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力較高、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過砂的冷砂土或過剩的黃泥、白鱔泥、下溼田等不宜栽種。栽前除淨雜草,燒炭作肥,翻地後整細整平,根據地勢和排水條件,作成寬1。6~1。8m的畦。

三 、栽苓

一般種川芎常與水稻輪作,當早稻灌漿後,將田水放幹,以便早稻收穫後及時整地。作畦寬1。6m、溝寬30cm、溝深25 cm,並施基肥於畦面,每畝可施廄肥或堆肥2 000~ 3000 kg。然後挖松畦面土,使土與肥料混合均勻,將畦面作成瓦背形。若用早地栽種,可在栽前半個月將地整好。

栽種期以8月上、中旬為宜,最遲不得超過8月下旬。栽時應仔細挑選苓子,將有病蟲、無芽或芽已萌發的去除。在畦上開橫溝,行距30cm,深2~3cm。每行裁8個苓子,行間兩端各栽苓子2個,每隔6~ 10行的行間密栽苓子1行,以備補苗。苓子需淺栽,平放於溝內,芽向上按人土中,栽後用篩過的堆肥或土糞覆蓋苓子,必須把節盤蓋住,然後再在畦面上蓋一層稻草, 以減少強光照射或暴雨沖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