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藝術《聽琴圖》賞析,龔一古琴家《憶故人》古琴名曲

古琴文化藝術《聽琴圖》賞析,《聽琴圖》鮮活地反映出這個歷史時期的繪畫審美風氣。古琴文化藝術《聽琴圖》賞析,配古琴音樂龔一古琴家的《憶故人》中國古琴名曲是一副難得的佳作。但此畫又不僅僅畫一個聽琴的事實,而要通過鬆風琴韻,表現靜穆蕭散的文人意趣。看得出,畫家的一筆一畫,每一個造型,都力求在畫面中傳達出古樂無聲的、豐富的樂感。

03:17

龔一古琴家《憶故人》古琴名曲影片欣賞

古琴文化藝術《聽琴圖》賞析,龔一古琴家《憶故人》古琴名曲

北宋 宋徽宗 聽琴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2015年故宮《石渠寶笈》大展,有一幅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立軸。這是一件可以代表宋元以來優雅藝術傳統的作品,也是一件能反映這位書畫兼擅、對中國藝術產生長遠影響的藝術家成就的作品。

《聽琴圖》的畫面中一人著玄色道衣於松下撫琴,前有兩文士,分坐左右,一人著綠衣,仰首遠望;一人一襲紅裳,頷首低眉,都在靜神傾聽。二人儀態秀雅,風神不凡,從其裝束看,顯然有很高的位置。綠衣者身後還有一童子,也為這琴聲打動,佇立凝神。

古琴文化藝術《聽琴圖》賞析,龔一古琴家《憶故人》古琴名曲

北宋 宋徽宗 聽琴圖(區域性)

整幅畫畫面靜氣撲面,風味朴茂,體現出傳統美學所追求的沖和淡雅的境界。趙佶真跡或傳為他所作的存世作品有十餘件,此作最稱典雅。此作或可視為反映宋代風格、宋人情意的“宋式”標本。

《聽琴圖》是以宋徽宗為中心,以他“溺信”道教為背景,畫中徽宗本人穿的是一身道服,正是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崇高身份自居。《聽琴圖》所描繪的正是宋徽宗在政和七年四月冊為“教主道君皇帝”以後,與朝中權臣接見,撫琴論道,暗通心曲的藝術場景。

古琴文化藝術《聽琴圖》賞析,龔一古琴家《憶故人》古琴名曲

畫面上方,有”六賊”之首蔡京所題的七言絕句一首,“吟徵調商灶下桐,松問疑有人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趙估所書瘦金書字型的”聽琴圖”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花押。其中“灶下桐”出自《後漢書·蔡邕傳》,蔡邕善鼓琴,時聞灶下桐木燃燒的聲音,知為制琴的絕佳木材,乃用餘木製成一琴,因尾部有火燒痕跡,故名為“焦尾琴”。

“無弦”來自陶淵明撫無絃琴的典故。蔡京題詩借用這兩個典故,一方面指出徽宗琴藝高超,另一方面亦暗示聽琴者深諳琴音,非尋常俗人。

古琴文化藝術《聽琴圖》賞析,龔一古琴家《憶故人》古琴名曲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以音樂比況政治源遠流長。孔子以帝舜時韶樂盡善盡美、周武王時音樂盡美而未盡善來評判帝舜、武王朝政治狀況的高下,而《史記》亦記載吳國公子季札透過一國儀式用樂來聽辨該國的政治概況。

在古代,琴被視為樂器之君,能匡正不正的行為。圖中徽宗彈琴,自與身份相當。身為君主的徽宗彈琴,臣下專心聆聽,君臣一片和諧,也意味著帝王的道德之音被臣下接收而遵行。這就是《聽琴圖》的深刻政治意蘊了。

《聽琴圖》全幅的“氣韻”是直貫向上,而徽宗的題款和押書,其特點也是順乎畫中氣局,其位置恰到好處而絕不孤立於畫中“氣韻”之外。此圖於右上標題,瘦金書三字“聽琴圖”,正好高於松樹之頭,若低於松樹頭,則“氣”會下沉而不貫,若與松頂相平,又是平頭,都與畫中氣機不合或破局,若太高也不妥,唯如此方妙。

古琴文化藝術《聽琴圖》賞析,龔一古琴家《憶故人》古琴名曲

《聽琴圖》以極精細的筆觸來表現這樣的精神氣質,不光是外在細緻,更是內在體驗的微妙玲瓏。音本無形,意本難見,故假有形而出之。凝固不散的雅樂與此圖同在,八百多年後,錚錚的琴聲彷彿仍在叩響每一個觀者的心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