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清朝滅亡,有骨氣的文人相比明朝少了那麼多?

圖片:網路

文章:三毛的第四根頭髮

一般說到文人士大夫我們都會想到明朝那些有風骨的人物,在明朝滅亡之後這些人很多都選擇隱居山林或者直接跳海自殺。他們想隨著大明王朝一起消失在這天地間,也不願意為新的政府效力。而我們把這些東西稱之為文人的風骨。小編覺得這些文人風骨體現了中國人的氣節,也正是因為這些人才讓我們對明朝那麼好奇。然而在清朝我們卻似乎很少見到非常有氣節的大臣與文人,好像清朝覆滅之後再也沒有聽到過相似的論調。我們只聽過明人有風骨,就會聽到清人有節操。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為何清朝滅亡,有骨氣的文人相比明朝少了那麼多?

第1個原因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存在幸運者偏差,對於那些離我們越遠的朝代,我們越會記得那些故事,而對於離我們非常近的朝代,這些故事都還沒有流傳下來,也自然不會傳到我們耳中,我們聽到的故事很多時候都不會讓它對應到清朝上。並且另一方面,那些離我們越遠的朝代誕生出來的有氣節的人,我們只是大略的知道他做了某件事情,而不知道其中的具體細節,然而清朝離我們實在是太近了,這些故事我們就算知道也會懷疑或者說因為知道的細節越多,就越知道他們並沒有那麼大義凜然,雖說也做出了選擇,可這些選擇中也帶著怯懦。

為何清朝滅亡,有骨氣的文人相比明朝少了那麼多?

第2個原因是因為程朱理學已經被重新的定義。在之前的朝代中,程朱理學一直作為儒家人必讀的經典,這些經典所宣揚的一些細節也都深深的鐫刻在每一個讀書人的心中,他們可以為了國家而放棄生命,也可以為了國家而捨棄一切。然而清朝因為時代的變化這種觀念在慢慢的改變,很多士大夫也想明白了,忠君報國並不是用生命來證明的,他們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證明,所以慢慢的受這種觀念影響的人變少了他們也不願意做出無謂的犧牲。

為何清朝滅亡,有骨氣的文人相比明朝少了那麼多?

第3個原因是因為清朝文人的地位變得沒有其他朝代那麼高。又受文字獄的影響,個個都是謹言慎行,對國家也不如之前那麼信服,相反是在懷疑中探索。他們在經歷了非常嚴格的文字獄之後也不敢去討論國家大事,不然是很有可能有殺頭的危險的,那麼連國家大事都無法討論的,他們不處在一個和諧包容的環境中,自然也會對國家產生不滿。他們自然不會為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君主,一個自己並不信仰的國家而付出一切。

為何清朝滅亡,有骨氣的文人相比明朝少了那麼多?

第4個原因是清朝的臣子已經被培養得像爪牙,像奴才,而不是一個正正經經的官員大臣。從他們對自己的自稱就可以看出來,他們已經默認了這種說法,這些人不過是皇帝的走狗而又怎麼能夠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的,無非是皇帝讓幹什麼就做什麼。這些人已經完全的失去了尊嚴,失去了骨氣。又如何去讓他們重新的找到風骨,衷心的為了國家可以付出一切?

為何清朝滅亡,有骨氣的文人相比明朝少了那麼多?

第5個原因是因為異族統治並不得人心,雖然清朝也延續了那麼多年,可是關於反抗清朝的手段一直都沒有完結過,無論是白蓮教還是其他的教派,都在宣揚著反清復明,他們對明朝有一種天生的嚮往。而到了後期清朝真的是一味喪權辱國,這樣的做法讓人們慢慢的失去了他們引以為傲的國魂。要知道這些官員也都是普通人,他們的生活環境也是和普通人緊密相連的。而皇帝和貴族為了能夠討那些西洋人的歡心,只會加大人民的負擔,讓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痛苦,生活已然如此痛苦,又如何去維護這麼一個虛晃的政權?

為何清朝滅亡,有骨氣的文人相比明朝少了那麼多?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經過了明朝,很多有骨氣有節操的大臣都已經死去了,他們也沒有辦法將這種氣度傳給下一代人,而下一代人在清朝的統治下也完全就變成了爪牙和奴婢。他們也只會三緘其口,只會明哲保身而不願意去將自己奉獻出來,為了家國而拋頭顱灑熱血。

為何清朝滅亡,有骨氣的文人相比明朝少了那麼多?

小編覺得清朝的結局是統治者自己一手造成的,不平等的統治下自然不會造出多少有氣節的臣子。但我們也需要注意到那些真正的為了家國利益而捨棄一切的人。清朝並不是沒有,只是數量比往日的多罷了。不然你看左宗棠,你看李鴻章,你看金聖嘆,哪一個不是在知曉天朝即將滅亡之後願意付出自己一切匡扶大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