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坯沒烘乾是怎麼回事

隧道窯燒磚用的磚坯靠乾燥窯來完成烘乾,烘乾脫水差的磚坯不但火行速度低,容易爆坯 ,並且燒出來的磚裂口多、啞音多,這個成為行業的共識。

磚坯沒烘乾是怎麼回事

坯垛中部含水率偏高

裝進焙燒窯待燒的磚坯殘餘含水率5%的勉強可以焙燒,對磚品質影響不算很大,不過理想的含水率應該控制在3%以內。但是有的乾燥窯因為種種原因烘乾效果不良,給窯爐正常生產造成不利。

影響烘乾效果的因素有乾燥窯設計構造問題或者管理操作的毛病這兩種,有個好裝置在加上規範的管理操作,則烘乾效果就會有保障。

一。乾燥窯的設計構造

①排潮不合理

乾燥窯的排潮力度不大,整個乾燥窯正壓段佔30%,有的甚至更多,多數的坯車在溼熱中燜著,潮溼氣體流動的緩慢,這樣出乾燥窯的磚坯常常含水率偏高。

有的乾燥窯排潮口少且位置不當,導致潮溼氣體在內部迴流,或者在少數的排潮口抽出,這樣處於這些部位的磚坯在濃濃潮氣中度過,脫水相對緩慢,自然影響了整個烘乾效果。

排潮模式分為集中與分散兩種,集中排潮的乾燥窯,排潮菸道長度不低於9~12車位,位於乾燥窯前部的窯頂上,以頂排潮為主。分散排潮的排潮菸道長度佔乾燥窯長度的75%左右。無論哪種排潮模式排潮口間距在1。8~2。2米一個。每個排潮口寬度25釐米左右,長度佔乾燥窯斷面的65%~82%左右,位於坯車的中間。

②供熱

供熱對磚坯的烘乾效果影響巨大,供熱口吹出的熱風由小到大,給坯體有個漸漸適應的過程。中斷面和大斷面的乾燥窯設計有側下部和頂部供熱,以解決供熱不均勻的毛病。

有的烘不幹的乾燥窯供熱口位置設計的有問題,太稀或者太密,規格尺寸不妥。太稀的供熱口吹出的熱風在坯車中有一些盲區,有的坯垛僅經歷了數次吹射就出乾燥窯了,這樣肯定就無法烘乾了。

太密的供熱口也不好,每個供熱口都有熱風吹射出來,吹射的長度是有限的,熱風壓往往吹不到坯車中間,中間的磚坯就會比較溼了。

磚坯沒烘乾是怎麼回事

太密的供熱口

側下部窯牆上的供熱口尺寸寬度在6~8釐米左右,高度30釐米,每個間隔1。1~1。2米。不過這個間隔尺寸還要考慮的坯垛火道的尺寸,供熱口對準火道縫隙比較好,利於熱風壓吹射到坯垛內部,進行溫度均勻的分配。

中大斷面的乾燥窯在供熱的中後部還設計有頂部供熱口,與側下部供熱交叉供熱,烘乾效果顯著。

③乾燥窯內部的高度,有種說法提倡乾燥窯內部高一點,高出頂層的磚坯35~55釐米,認為潮氣先浮到頂部後在排出去,對順利排潮有利,但是往往頂部過大的空間需要更多的熱能填充,還會干擾頂供熱的風壓,導致坯垛中上部烘不幹。

④保溫,這主要體現在窯牆和窯頂方面,有的乾燥窯窯牆砌的單薄,又有漏氣現象。有的乾燥窯窯頂僅有一層10多釐米厚的水泥板,沒有鋪設保溫層。有的觀察口設定的過多,使用中沒有蓋嚴實,漏入冷風過多,這些都會影響烘乾效果。

⑤乾燥窯的長度,乾燥窯的長度決定了乾燥週期的長短,太短的乾燥窯坯車在裡面呆的時間也短,沒來得及烘乾就被推出來了。前幾年建的乾燥窯長度在20個車位居多,使用起來明顯的吃力,近幾年好多幹燥窯的長度在25個車位以上 ,烘乾效果得到了保障。

二。管理操作

①乾燥窯的排潮與供熱系統要在沒點火前開啟,進入窯內部逐個檢查瞭解各系統的執行狀態。檢視排潮口抽力大小,抽力的走向。檢查供熱口的吹射力度,看梯度合理性怎麼樣,供熱的梯度是關乎防止裂紋、塌坯的重要環節。到了中後部的供熱口看吹射力度情況,側供熱口能否輕鬆的吹到坯車中間,頂供熱能否壓到車底。

②供熱溫度,這裡說的供熱溫度指供熱風機附近的溫度,一般維持在125~180℃之間。具體多高的溫度合適要看各窯的情況,兼顧的裂紋、塌坯以及烘乾效果。供熱溫度要保持在穩定狀態,不能長時間不管或者大起大落。

乾燥窯的溫度來源有兩處,預熱帶的煙氣和保溫帶後部餘熱,不能僅使用預熱帶的熱能而忽略保溫帶的餘熱,因為預熱帶的煙熱含有一定的水分,不利於烘乾脫水。

磚坯沒烘乾是怎麼回事

新增保溫帶餘熱抽口

③正負壓配比,儘管說排潮力度大點能快速帶走潮氣,有利於磚坯烘乾,但是排潮風機開啟大了乾燥窯的出坯端窯門就會大量吸入冷風,降低後部多個車位的溫度。可以把乾燥窯後部調節成微正壓狀態,窯門的煙氣似出非出就可以了。

④坯垛碼放過密,有的坯垛碼放的過密緻使中間的磚坯熱傳遞遲緩,加熱以後水氣由外面密實的磚坯阻隔而排出水分有限,從而導致烘乾不透徹。碼放過密表現在垛體密,或者火道少、尺寸窄這幾個方面。

⑤規範的進出坯車,乾燥窯拉出一車磚坯,就該在短時間內裝入溼坯車,嚴禁接連拉出或者裝入多車的現象出現。進坯端的窯門要儘量縮短每次開啟的時間,穩定窯內的壓力和溫度。

往乾燥窯裝入溼磚坯的時候最好挑選在機房記憶體放久的,給烘乾起點打下基礎

原創文章,未經作者同意,嚴禁某些磚瓦網路平臺複製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