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從十二屆國展評審思考

當代草書

發展的相關問題

劉洪彪(中國書協副主席、草書委員會主任)

受十二屆國展評委會委託,我就十二屆國展草書評審情況及所思所想,給大家做一個簡要彙報。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

1

對十二屆國展評審的基本評價

評審在當代書法藝術發展的程序中,一直起著風向標、方向盤的“導航”作用。十二屆國展評審,對當代書壇的發展,也必然產生影響。

我參加十二屆國展評審,參與了從初評到面試的全過程,感觸良多。我認為十二屆國展草書的評審緊張、嚴謹、公平、公正。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都得到了評委會認真的審看。

十二屆國展草書作品來稿11063件,經過初評、複評、終評、文字審讀、面試諸多環節的十多天,千淘萬漉,最終評定220件作品入展。這裡可以說明幾個問題:

其一,篆隸楷行草,篆刻、刻字,七個門類,草書投稿佔了五分之一,投稿量之大,說明草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書法研習者的青睞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大環境下,草書因為其擁有較其他書體更強的抒情性,越來越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

其二,十二屆國展草書的評審,評審時間之長,評委人數之多,評審規則之嚴密,評審程式之繁複,監審制度之嚴格,文字審讀之謹細,面試陣容之龐大,都超過以往歷屆國展。

其三,大約百分之二的入選率,足見參與者之踴躍、競爭之激烈。無疑,草書藝術已是中國書法諸體中群眾基礎最大的門類之一。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評審之重要勿庸置疑。千千萬萬件作品的雅俗、優劣、正誤,要靠有限的評委在有限的時間裡進行甄別、作出判斷、決定取捨,這是對評委的眼力、識見、敏銳性和洞察力的考驗。按照中國文聯、中國書協的要求,評委會不負使命,認真地履行了職責。此次評審亮點很多,概括地說,有以下幾點:

1。頂層設計嚴謹、周密,保證了評審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以專業委員會委員為評委會主體的分類評審,保證了評審的學術性和專業性;

3。監審、學習觀察和媒體介入,保證了評審的紀律性和嚴肅性;

4。設立專門的文字審讀團隊,對評審全程跟蹤,對候選作品逐件通審,保證了入選作品的正確性和完整性;

5。在終評階段重啟複評程式,既大大減少遺珠之憾,又儘量避免混珠之尬;

6。大範圍的面試,大剎弄虛作假、沽名釣譽之風,淨化了書法家隊伍,整肅了書壇風氣,維護了當代書法整體形象。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十二屆國展草書作品的評審結果怎麼樣呢?今天上午行書和草書展覽已在寶雞開幕。我們看展廳,應該說精彩紛呈,目不暇接。

可以說,十二屆國展的草書,比較全面地展現了當代書家在植根傳統,追習前賢,守正求新方作出的努力。其創作書家之多,取材經典之廣,品類之多,作品面貌之豐富,都說明:當代草書已進入了一個新的大發展大繁榮時期。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十二屆國展“寶雞論壇”現場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中國書協副主席、草書委員會主任劉洪彪

在十二屆國展“寶雞論壇”上發言

2

從十二屆國展草書評審

看當代草書的現狀、問題

十二屆國展的草書評審極其嚴格、非常公平的,結果也是令人信服的。從入展的作品看,有幾個特點:

第一,書體齊全。在220件入展作品中,看到了浪漫的古草、厚朴的章草、優雅的小草、恣逸的大草、奔放的狂草,品類齊全。

第二,取法多樣。在220件入展作品中,可見草篆、草隸的古樸減省、張芝的天縱穎異、皇象的謹嚴精緻、索靖的率情運用、陸機的靈厚蒼渾、王羲之的蕭散飄逸、王獻之的奔騰飛動、孫過庭的遒美精妙、張旭的迭宕翻旋、懷素的激越迅疾、黃庭堅的恣肆圓熟、米芾的沉著俊拔、康裡巎巎的古今相雜、吳鎮的潤枯圓勁、宋克的精到嚴謹、王鐸的騰挪跳擲、傅山的盤旋繚繞、于右任的寬博厚潤、林散之的老辣紛披、王蘧常的奇崛蒼健、高二適的神韻高格……取法多樣。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第三,審美多元。在220件入展作品中,有婉約流美的稿書,也有粗狂雄強的榜書;有字字獨立的古草、章草和小草,也有滿紙菸雲的大草和狂草。風格各異。

第四,深入經典,基本功紮實。入選的作品,不論取法章草、今草、狂草,還是明清各大家,基本功都相當紮實。可以肯定,大家都持之以恆下了一番苦功夫。

第五,新人多。十二屆國展草書,有一部分老作者,但更多的是陌生名字,新面孔。其中一部分90後後大學生,寫得不錯,獲得評委的首肯。說明我們的隊伍不斷在擴大,草書事業後繼有人。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當然,缺憾和不足也是存在的。通觀十二屆國展的草書作品,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底,又有較鮮明的藝術個性,在展廳裡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太少了。多數的作者,深入經典,能嫻熟運用經典的語言,但拓展性不足。這裡面的情況,可歸為三類:

1。像古人。大部分作品還停留在臨摹狀態,是根據臨摹所形成的習慣、留下的記憶,進行集字、挪移式的複製和默寫。我前面提到的十二屆國展入選作品師法古代諸多草書大家的現象、取法多元的局面,固然可喜,但這種與古人形似神近的書寫,雖然做到位也不容易,但畢竟還是一種模仿,並不是真正的藝術創作。

2。像時賢。有一部分作品直接摹擬當代名家,具體誰就不說了……拜師求學是需要的,是有益的,但更多的是要學習導師的為藝取法、處事修德。開始從導師書法入手也未嘗不可,但要透過導師走向古賢,才是正路,才有發展前途。這裡,老師也有責任。教出來的學生只會模仿老師,都跟自己一個樣,“授人以魚”,沒有“授人以漁”,沒有教會學生學習方法。這不是一個成功的負責任的老師。

3。像別人。有一些作品,雖不酷似古人,也不直擬時賢,但仍然似曾相識。作者無藝術主見,無創作定力,愛追風趕時髦,從過往大展獲獎入展作品中找樣板,照葫蘆畫瓢,拼湊。或照搬形式構成,或照抄書寫文字,沒有自己的風格追求和情緒表達。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此類作品,像古人,像時賢,像別人,唯獨不像自己,沒有個性。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一是重技輕藝,只重視形式技術呈現,不重視藝術內涵的創造性表達;二是重藝輕文,雖有藝術自覺,又忽略了文化修養,藝術思維沒有跟上;三是重法度輕性情,陷入規矩法度中不能自拔,不得自由,作品難以見性明心。

上述缺憾和不足,對年輕書者來說是一種嚴苛。書法藝術看上去最為簡單,實則最難成就。紮實功力、綜合素養、藝術才能,需要長久磨礪和積累,需要反覆摸索和探尋,不能急於求成。當然,不能急於求成不等於不思求成。這裡要說的是,這種具有普遍性的仿寫他人、沒有自己的書法創作現狀,與多年來形成的評審機制和評價體系是有一定關係的。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3

關於國展評審導向問題的兩點思考

1、觀理性看待入展作品合規矩、少性情問題,

草書藝術有強大的生命力,當代草書藝術家有旺盛的創造力。但是在展覽評審中,特別有創造力的作品少見。十二屆國展也一樣。有人質疑現行的評審方式,批評這樣評審評出的是仿古之作,是平庸之作。看上去有一定的道理,其實不然。國展來稿太多,來稿多就要取捨,要取捨就要評審,要評審就要有共同標準。我們的公共標準是建立在歷史基礎上的,經典就是我們的標尺。因此評審結果,入展的作品往往像古人、合規矩、沒毛病、少性情的佔了多數。這是投稿者“保險起見”心理作用的結果,當然也是評審“少數服從多數”取捨規則的必然。

這個問題,冷靜分析並沒什麼可怕。打個比喻,中國古代有一千多年曆史的科舉考試,用以發現優秀文武人才;現在是全國統一高考,選取優秀學生進入大學深造。國展評審,跟科舉和統考相接近。國展作者大部分是青年人,能透過這個“統考”,說明學書路子正,書法功夫深,書寫能力強,具備了行遠攀高的條件。進入書法藝術門徑之後,來日方長,再謀求變法求新、塑造自我不遲。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2、進一步完善改進評審機制

當下的這種評審方式,保證了當代書壇大方向:繼承傳統,深入經典,守正創新,所以大格局要堅持;但是,防止了少數人影響全域性,保證了公平、公正,守規矩、尊古法的多了,個人情性少了。這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大家都看到了問題,也都在想,怎麼進一步改進完善?

中國書協對這些問題也一直在思考、努力。本次十二屆評審,在設計方案時,廣泛徵求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已經採取了一個很有力度的補救措施,防範“傳統基本功紮實”“個性強烈”的作品被遺漏。你檢視8月23日終評結束中國書協釋出的新聞報道:

複評的時候,就強調要“注重審美多元”;複評結束後,再看一次落選作品,在“四迴避”前提下,評委可以提名2件,說明理由,大家再投票。半數以上透過,就進入終評。

這實際上就是針對前面的問題提出來的應對措施。實際上是給予“傳統基本功紮實、個性色彩突出的作品”特別的機會,拿出再評一次,防止看走眼遺漏了。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根據報道,共有29件作品是在這個環節被人撈上來,而進入終評的。當然這29件傳統基本功紮實、比較有個性的作品,最終幾件過最後一關,透過面試,入展了。我不清楚。但從制度設計上說,是想到了,作了努力了。

過去展覽評獎,有采用直接提名制,把權利完全交給評委:每位評委實名提名推薦,以評委的個人學術聲譽、人格作擔保,大家在最後一輪,直接提名,並且最後每位評委要寫出推薦獲獎理由。

這種方式,有好處,弊病也很大。因為藝術畢竟是見仁見智的東西,個人愛好不同,選擇不同,個別人的選擇代替了評委整體,個人的偏向性左右了全域性。而且有時候兩個作者差距很小,都差不多,這時候一個人說了算,你有沒有個人情感因素?很難杜絕。所以,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弊端,保障公平、公正,這種評審方式,沒有被後來的展覽普遍接受。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我個人認為,十二屆國展采用的這種方式很好。應該應用到其他專業展覽的評審中,力度再大一點。

在評委提名時,應該導向更明確一些:這個通道就是為“傳統基本功好、個性強”的作品兒設定的,被推薦的,必須是建立在深厚古法功力基礎上的個性化表達,是具有獨特筆墨語言的全新探索之作;不能摹擬古代某碑帖;不能酷似當代某名家;不能仿照曾經出現過的優秀作品;等等。

而且,最好是複評、終評都設計這樣的環節,終評也再來一次。基本功紮實,個性強,在服從多數原則下,容易落選。應該各環節都給予特別關注,多給機會。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評審是投稿創的作風向標、方向盤,大家都會往這兒看。如果我們的專業展普遍有這麼一個激勵機制,也許會給書壇帶來一股新的創造活力;大家知道評審有這麼一個特殊環節,是“鼓勵創新”的,嘗試探索和創新的熱情也許由此會被啟用。屆時投稿的情況就會不一樣,摹古之風也許逐漸會改變,越來越多的作者,有了傳統的基本功,會去嘗試探索創造。當代書壇的創造力不足現象,也許會由此而改變。中國書協倡導的十六字方針中的“鼓勵創新,多樣包容”,也就逐漸會落到實處。我們透過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發揮好評審對當代書壇的引導作用,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努力朝著“創造性轉變、創新性發展”的“兩創”目標,把當代書法發展進一步帶向百花齊放、多樣發展之路。

我的彙報完畢,謝謝大家!

劉洪彪:把好評審的風向標、方向盤

楚王山書畫院

蒐集整理

內容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