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核雕手串有個約會-核雕背後的故事

摘要:各位串友大家好呀!今天我為大家分享的是核雕,核雕不僅被用來做家居用品,還被用來做手串,非常受大家歡迎,一枚小小的桃核上,可以雕刻出蘇東坡泛舟遊赤壁的故事,還可以雕刻出栩栩如生、不同姿態的十八羅漢。核雕文化悠久流暢,那麼我們就來一起來看一下核雕背後的故事吧!

你和核雕手串有個約會-核雕背後的故事

核雕手串

一枚小小的桃核上,可以雕刻出蘇東坡泛舟遊赤壁的故事,還可以雕刻出栩栩如生、不同姿態的

十八羅漢

南線都市產業園二樓,是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學龍的工作室。不到40平方米的店面,裝修很簡單,也沒有過多修飾,但卻因

核雕

而聞名。從藝40多年的王學龍,能用特製的刻刀,在許多桃子、杏子、橄欖的堅硬果核以及

核桃

外殼上,奇蹟般地雕出各種古今人物和可愛的動物。由於他構思絕妙,技藝非凡,雕出的每一件核雕都令人感到驚歎。

由於口碑好,找上門來請他幫忙做藝術雕刻的人很多,他平均每三天接一個單子。“在南京,核雕還是很有市場的,可以做禮品,也可以做

傢俱

擺設,還可以

收藏

。”王學龍坦言,其實最缺的是人。事實上,真正在做高階手工定製

木雕

的藝人屈指可數。

用五十年的手藝養活自己

王學龍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十幾歲的時候被分配到了南京電子線路廠,負責模具的製作。從那時候起,他就開始用業餘時間做些雕刻自己把玩。當時廠裡有個同事的愛人擅長雕刻

牙雕

,問他是否願意跟著學,他欣然同意。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從那之後的五十多年,王學龍就再也沒把木雕放下過。

“90年代,我就有一個工作室,是單位照顧我的愛好給我的,那時候大多是去做

展覽

,或者是做了送給親朋好友。2000年以後,進入市場,慢慢的開始用這門手藝養活自己。”王學龍說道,“因為之間積累了口碑,我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生意還算好做。”

據瞭解,政府曾在“非遺基地”甘熙故居以及夫子廟大觀園,都曾給王老安排了工作室,但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王老只能放棄這些機會,在家裡的陽臺上進行雕刻。2012年終於在家附近的南線都市產業園,租了一間小小的工作室,取名“禪之工作室”。

每天上午,王老在家中照顧年邁的母親,下午就步行到工作室,一個人坐在窗邊,靜靜的雕刻。

核桃上講述各種故事

最讓王老得意的作品是核雕作品《東坡泛舟赤壁》。2012年完成時,曾在國內造成了不小的轟動。

為了成功的做出這個作品,王老研讀了無數遍《核舟記》,對其中的每個細節都爛熟於心。文中說,明代常熟

核雕藝人

王叔遠在一枚小桃核上雕刻出蘇東坡泛舟遊赤壁的故事,船上共刻有五個人、八扇窗、一張箬篷、一支槳等物品。“我在場景和細節方面尊重原文,只是材質改成了更適合做

微雕

的橄欖核。”王學龍說,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屬於自己的“核舟”。

整個雕塑作品的“原材料”就是一顆小小的橄欖核。 “核舟”長4釐米,高1。6釐米。

橄欖核雕

成的斗篷船上有五個人,神態各不相同,左右各雕四扇小窗,精妙的小窗有軸,可靈活開關,關上窗戶,就能看到窗門上分別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細若蚊絲,勾畫了了,真如明人魏學洢描述的那般奇巧靈怪。

核舟最精妙的部位當屬八扇可自由開合的窗戶。“第一次刻核舟失敗了,力氣大了一點點,窗戶刻壞掉了。做第二個的時候,特別小心,把玩的時候也都是小心翼翼地用鑷子開啟窗戶。”王學龍說。

老人告訴記者,工作室從兩年多前成立到現在,自己就沒有閒過。每個核雕作品具體制作的時間卻相差很多,這主要是因為每個作品的大小、木料等等都不一樣。但是他盡力把每件都做到最好。

有市場,最缺的是繼承者

“同樣難度的作品,人家寧願花一萬多去蘇州買,也不願意在我這裡訂。”老人無奈的笑著說,據瞭解,南京並非沒有核雕市場,不論是作為禮品、傢俱擺設都有很大的需求,但是真正在做高階手工定製木雕的藝人屈指可數。

據王老介紹,蘇州一帶的木雕產業非常成熟,從事木雕的藝人也多,氛圍好,作品自然推陳出新,相比而言,南京市場雖大,但是多半的優秀木雕作品都是來自外地,本地以此為生的人屈指可數。“每年我都要去蘇州採風,帶些木料和工具回來。南京連木雕的工具都買不到啊!”王老告訴記者。

“雕刻還是得跟著市場走,我一開始是做大型木雕,材料難找還沒有市場,現在轉做小巧精緻的

擺件

手串

,顧客就多了起來。近幾年發現

象牙

果的市場很火,目前從廣州進原材料,這個大小就很適合做汽車掛件。”王老說。

王老的女兒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平面設計專業,在企業工作了七八年後,現在師從父親,也開始以木雕為生,她是王老目前唯一的傳承人。“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沉不下心來做啊,都喜歡敲敲鍵盤就有成績這樣的工作。這在我們這行就不可能了,做這個東西又累又髒,有時候做一上午,身上都是灰,很少有人喜歡。可是我年紀大了,很多東西漸漸地自己做不來了,得趕緊找人繼承啊!”王老說,來來去去的徒弟雖收了不少,但是卻沒有能堅持下來的。

“這門手藝能傳給我的女兒,就是我現在最大的欣慰啦。”王老笑著說。木雕講究慢工出細活,一開始學的時候,往往花費好幾天的時間來做,但卻還是賣不出去,這要求藝人有極大的耐心和百折不撓的決心。

做木雕這麼多年,也出現過嚴重虧本的情況。有的大客戶,付了定金,王老用了幾個月做出成品來,卻遭遇逃單。“本來我的工作室叫藏之,後來改為禪之,因為很多時候,需要修禪的心去做這件事,要淡定。”王老一邊打磨著手上的牛首一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