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青風話說越窯瓷

秘色青風話說越窯瓷

北宋晚年,越窯的窯火漸熄。古人稱為的越窯“秘色” 成了千年之謎!隨著法門寺地宮被發現,出土的物帳碑上記錄了“瓷秘色”三字。對照出土的越窯器,這才解開了千年“秘色”之謎!越窯是我國古代南方最著名的青瓷窯系,浙江慈溪的上林湖區域,是越窯生產中心,也是“秘色瓷”的發源地!該地區的越窯始於東漢,在南宋初年停燒了,其燒窯歷史長達千年!“秘色瓷”的生產製作因其修胎工整,紋飾刻劃細膩(摩羯紋)釉色端莊,造型亮麗燒成精美!引來歷史上無數文人墨客為其稱頌!

詩人皮日修在《茶甌》中詩云:“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似月魂起……” 還有詩人陸龜蒙在《詠越窯秘器詩》中寫道:“九州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另外,文人徐寅在《貢餘秘色茶盞》中雲:“捩翠融青端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 。從以上古人詩句中得知,當時越窯的產品是有部份燒製精良的器皿,要貢奉給皇家御用!

文博專家們也透過考古挖掘古越窯的窯址,證實在上林湖區域有專窯燒製貢瓷。在這些宋代貢瓷的底部往往刻寫有“天、供、貢”等等字樣。自古代起,人們就知道音有七階:“多、來、米、發、少、那、西”。色有七色:“赤、橙、 黃、 綠、青、藍、 紫”。而古人所熟知的七色中間“秘色”並不在其中。本人認為:這“秘色”古人一時也難以道來,才稱之為秘色的吧!當然,稱該色為秘色,還有另一層道理。據宋人趙德麟在《侯鯖錄》及《南齋漫錄》中表述:“吳越秘色窯,越州燒進,為貢奉之物,庶民不得用,故云秘色”。

這就更加使後人因“秘”而不得其解了。現在看來其實所謂的“秘色”就是青黃、青綠、青灰等色調。當時燒製“秘色”的諸窯,都是依靠窯工們的眼力掌控火候及窯溫的,配製的釉料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越窯產品的顏色,也就不可能沒有變化。例如,五代時越窯器的“秘色”與宋代時的“秘色”就有別。雖然它們的基本色調是大致相同的,均為青灰色。很難準確地說,哪一種色調才是最正宗的秘色瓷。人們對審美的認識有差別,同樣對色調的感受也有差異。故正宗“秘色”之定義,只能是各自認同!

當今是我國制瓷史上,第三次仿歷代瓷器的高峰!第 一 次是大清朝時的康熙 、 雍正 、 乾隆的清三代。當時,除仿製宋代名窯器之外,還仿製明代各朝器皿,第二次的仿製高峰是在晚清民國時代。仿製的範圍,比第一次更廣泛。當然,仿製最最廣泛的還屬當今。從原始陶器,到戰漢陶瓷,從唐、宋、元、明、清各代瓷器,到文革中的“毛瓷”。據筆者所知,前二次的仿製歷史高峰中,還未見有越窯器的仿品。而當今的第三次的仿製高峰中,連秘色越窯器也在所難免。對待這種現況,說的好聽一點叫“恢復古制”,說得難聽一點,就叫“唯利是圖”!停熄窯火近千年的越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隨著浙江地區人民生活富裕度的大幅度提高,也得以“烈火重生”。其仿製品以“潤物細無聲”之變化,走進了好古藏古的千家萬戶。

當然,正因為歷史上各代名窯流傳下來的精品名器少之又少,保護這些中華文明千年文化遺產,才顯得更加迫切重要!這些遺物珍品才具有極高的研究鑑賞與珍惜收藏價值!針對目前有大量仿製的越窯器的出現,本人僅從收藏家的角度,希望廣大的收藏愛好者們,清醒地認識這千年之後,再度刮起來的秘色青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