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北京大酒缸和特色的小吃

北京的大酒缸,確有其獨特的風味。解放前,不管是東單、東四、西單、西四,或鼓樓、前門外,凡繁華的街頭和臨近鬧市的巷口,大都設有這樣的酒肆。這些酒肆與通常的飯館、酒館不同,有的是一間門臉,有的是三間門臉,進門迎面都是一張木欄櫃,櫃檯有的是一字型的,也有的是曲尺型的。櫃上放著許多大瓷盤,盤裡盛著應時的酒菜,有葷有素。櫃檯外邊擺著幾個盛酒的大缸,上面是硃紅油漆的大缸蓋,這也就成為酒客們的飲酒桌,大酒缸也即因此得名。顧客坐在酒缸周圍的方凳上,一邊嘗菜品酒,一邊與其他酒友閒聊,交談著社會新聞、掌故軼事、內幕訊息、商業行情。這裡沒有高下尊卑、貴賤賢愚之別,人們不論相識與否,大都一見如故。

老北京文化:北京大酒缸和特色的小吃

一到嚴冬季節,北風呼嘯,雪花紛飛,夜晚去酌上二兩,再要兩條小酥鯽魚,一碟韭菜拌豆腐佐酒;店內爐火熊熊,掌櫃滿面春風,聽著酒友們山南海北地閒扯,什麼張大帥、吳大帥、袁良市長槍斃殷煥然等等。這確實是驅寒的好地方。那時經營大酒缸的多是山西人,零賣白酒為主,也賣黃酒。酒菜分自制和外叫兩種,自制又有常備和應時的分別。有些大酒缸除賣冷食酒菜外,還賣爆羊肉,以三兩、四兩、半斤計賣。酒後爆二兩羊肉,多加大蔥,再炒上半斤餅或要兩個火燒,花錢不多,便可酒足飯飽。有的大酒缸還賣燉魚,這是一種應時的熱菜。魚多用黃花魚,店內終日生火湯滾魚熱。

老北京文化:北京大酒缸和特色的小吃

在暮春時分,乍暖還寒,冷菜小飲,再嘗帶湯熱魚,使人腸暖胃開,愜意無比。也有的大酒缸帶賣山西刀削麵、撥魚兒,多在店旁門,設面案、煮麵鍋鍋中沸水滾滾,廚師左手託一大團面右手揮舞薄刀,削下的面片如雪片紛飛,煮熟撈在碗內,再澆上已燉好的肉滷汁。吃起來,面片薄而長,勁韌而爽口加以滷汁醇香,真是地道的山西風味酒後來一碗這樣的刀削麵或撥魚兒也是樂。風味小吃北京的小吃,各有獨特風味,並且物美價廉,經濟實惠。數十年來,曾經品嚐者,約百餘種,今日回憶,猶有齒留餘香之感。兒糕是古代蒸食物用的炊具,底部有許多小孔。

老北京文化:北京大酒缸和特色的小吃

賣甑兒糕的則是用木製的小甑,如茶杯大小,內裝炒熟的大米麵,上面放點點白糖瓜子仁兒、青紅絲,擱在大茶湯壺上蒸幾分鐘。都是早晨挑著挑子走街串巷,現吃現蒸。吆喝“甑兒糕喲。”豆麵糕又叫“驢打滾兒”。黃粘米麵蒸熟後,在案子攤開平,裹上紅糖或豆沙餡一卷,再滾上炒熟了的黃豆麵。吃的時候,澆上糖稀,香軟適口,甜而不膩。糕用蕎麥麵和榆皮面做成小圓坨,蒸熟。吃的時候切成薄片兒,澆作料醬油、醋、芝麻醬、蒜汁兒、辣椒油、芥末、胡蘿蔔絲兒。賣扒糕的都在夏季帶賣粉皮兒和涼粉兒。吆喝“扒糕筋道酸辣涼粉兒喲。豌豆糕豌豆麵蒸熟後,撒白糖或澆糖稀。其實並不是豌豆麵,而是白芸豆麵。從前什剎海荷花市場有一位姓王的用白芸豆麵做成“小八件兒”,芝麻白糖餡。

老北京文化:北京大酒缸和特色的小吃

他這個小攤兒還起了個字號,叫“真素齋”。有下街賣的,背個圓籠,敲著堂鑼兒,小孩兒們買的時候,給捏個小兔兒、小鴨子、小花盆等小玩藝兒。兒糕一層江米麵,一層黃粘米麵,中間夾著一層豆餡,上面是一層白芸豆昔兒。蒸熟以後,撒白糖、澆糖稀。吆喝:“豆昔兒糕咧,又粘又熱喲。”北京護國寺逢到廟會時,後院有個專賣豆昔兒糕的。豆餅兒煮熟的芸豆,摳一小勺,用白布包上一揉,摁成圓餅,有甜鹹兩種。這種小吃,大多是小學生買來當早點吃。又名年糕,北京東四牌樓北邊路西的“虎記”,西四牌樓南邊路東的“年糕張”,都很有名。他們做的涼糕、粽子元宵、江米藕,也很好吃。

老北京文化:北京大酒缸和特色的小吃

切糕又名盆兒糕。黃粘米麵,加紅小豆,上面一層小紅棗,用大瓦盆蒸熟後攤在案子上,買多少,用刀現切以叫切糕。用竹兒一插,蘸,回民,蘸上白糖吃後門大街南頭有一位“切糕王幾輩兒都是做這買賣的。仁兒茶大米麵熬成稀糊,加上杏仁兒,盛到碗裡,再擱桂花、白糖。早晨有挑著挑兒下街賣的,喲喝:“杏仁兒茶喲。”其所以名之為茶,因為喝的時候不用羹匙,如同喝茶。油茶、麵茶、茶湯,亦同此義。油茶又名油炒麵。用香油把面炒熟,裡面加核桃仁幾、芝麻、瓜子仁兒白糖,有的還擱牛骨髓油,用開水面茶用糜子面熬成粥,盛到碗裡以後,再用兩根細筷子蘸芝麻醬(芝麻醬先用香油調稀)來回地往麵茶上一絲一絲的掄,掄勻搶滿,再撒上花椒鹽和。

老北京文化:北京大酒缸和特色的小吃

喝的時候,要一手擎碗,轉著碗邊幾喝使麵茶上的芝麻醬和麵茶同時人口。如果用奠匙或筷子,勢必把芝麻醬和麵茶攪混,喝著就不是味兒了。基湯熟的糜子面,用開水沏,上面撒紅糖。有所謂“八寶茶湯”者,就是再加上山楂條、青紅絲、葡萄乾、核桃、瓜子仁兒等一些果料。沏茶湯、油茶,都是用長嘴兒的大銅壺,北京人管這種大銅壺叫“大茶湯壺”。灌子粥後門大街增慶齋清真餑餑鋪每年夏季在什剎海荷花市場搭棚設座,專賣八寶蓮子粥。所謂八寶蓮子粥,用大米和薏仁米熬成粥,吃的時候,再加糖蓮子、百合、核桃仁兒、桂圓、蜜糕、葡萄乾兒、瓜條、瓜子仁兒、青梅、白糖。

老北京文化:北京大酒缸和特色的小吃

粥味清香,頗負盛名。舊社會的一些文人墨客還為之賦詩題字,增慶齋東家趙壽臣曾把這些裝訂成冊供人欣賞。大米熬成粥,用整個鮮荷葉一蓋,粥色淺綠,味有荷香,為夏季應時之品。二用豌豆熬成,吃時加白糖與桂花。從前,西單牌樓有位“豌豆粥趙專賣豌豆粥。妻來用大麥米熬熟,吃時擱柱花與紅糖。吆喝“粥哎,大米粥哎!一般都是下午賣。從前,北京的早點有賣“油炸鬼”的,把一小塊約有二寸長的半發麵,用小瓦刀在中間劃一個小口兒,面的兩頭兒用手一下,放在油鍋裡炸,看銅的小徒弟用鐵筷子在中間把它撐開,再翻過來一炸,好似鵝遊釜內。舊社會說相聲的,有一段兒學賣油炸鬼吆喝的調兒“個兒又大咧,面兒又白,扔在鍋裡漂起一,賽過燒鵝的油炸鬼兒咧。

老北京文化:北京大酒缸和特色的小吃

炸焦又叫“小油鬼”。圈小如炸得焦脆。從前,北京粥鋪的早點,講究吃馬蹄燒餅夾焦圈兒,喝甜漿粥。荷包蛋用兩層面做一個長方的餅,先在油鍋裡炸一下,撈出來,用刀在餅的一頭兒刺個小口兒,把一個雞蛋開啟,整個兒的倒進餅裡去,把口兒用面粘上,再放到油鍋裡,兩面炸,謂之炸荷包蛋。脆麻花用白糖、桂花和麵,搓成條,擰成雙股的麻花,擱在油鍋裡炸,炸成絳紅色,吃著香甜酥脆,越嚼越香。半村兒薄脆從前,西直門外廣通寺西邊,有一家賣炸薄脆的。他的薄脆有甜鹹兩種,薄脆上有不少芝麻。炸的火候恰到好處,不糊不碎,吃著又酥又香。因為那個地方原來叫“半村兒”,所以人門就稱之為“半村兒薄脆”。這些小吃成為很多老北京人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