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改到痛處是教師

在我看來,高校的課程思政,從總體上講,並未得到真正的落實。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進行改革。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北京大學第一屆新結構經濟學教學研究師資培訓會上的致辭中講道:高校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改到實處是教材”。

[1]

我認為,高校的課程思政也應從課程、教師、教材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革,把課程思政做深做實。

一、課程思政:改到深處是課程

本文所指課程思政之課程,不是思政課程,而是思政課程之外的課程,主要包括文化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現有的非思政課程(以下所指課程,

均指非思政課程),無論是課程體系還是課程內容,都不利於課程思政,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改革。

課程思政:改到痛處是教師

課程思政,一定要從課程改革開始,沒有課程改革,

課程思政只能是一句空話。基於課程思政要求的課程改

革,主要是要做好課程設計開發工作,包括課程體系的

設計開發和課程內容的設計開發,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

程有機結合,無痕融入。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有機

融合的設計開發中,要注意其相關性、適時性、適度性。

(一)相關性

在有些高校,對課程思政是有要求的。要求教師在

設計開發課程時,要提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

包括政治思想素質

),以利於課程思政。根據這一

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整體設計和課程具體內容設計時,

都不同程度地加進了課程思政的內容。但是生硬地加進

去的居多,能做到有機融合的極少;加進與課程內容高

度相關的思政內容的更少。這種情況其實很難將課程思

政落到實處。因此,在課程思政的改革中,一定要將課

程內容與思政內容的高度相關性作為重要因素加以考慮,

不同的課程,應該融入不同的思政內容;不同的課程內容,

其融入的思政內容也應不同。例如,在設計“借貸記賬法”

原理時,融入“矛盾對立統一”哲學原理,就有利於幫

助學生學習理解借貸原理。在設計“財務分析”相關內

容時,就可融入“矛盾分析”“普遍聯絡”等哲學原理

等內容,從而做到思政內容與課程及其課程內容的深度

融合,實現思政內容在課程中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

課程思政:改到痛處是教師

(二)適時性

思政內容與課程內容的融合,不是整體與整體的相加,而是不同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巧妙融合。兩者的

融合不僅要注重相關性,還要講究適時性。所謂適時性,

就是在合適的時候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之中。什麼時候

算是合適的時候呢?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例如,

在設計《基礎會計》課程中“會計資訊的質量特徵”內

容時,在“可靠性”部分,就可適時地融入相關思政內容,

諸如揭露假賬醜聞及其得到的違法懲處、堅持財經法紀

及其得到的正義伸張。又如,在“實質重於形式”部分,

就可適時地融入“透過現象看本質”等哲學思想。適時 性保證了思政內容與課程內容在時間節點上的一致性,

從時間上講,叫做恰逢其時,早了不到火候,遲了為時

已過。適時的思政內容與課程內容的融合,有利於教書

育人。

課程思政:改到痛處是教師

(三)適度性

課程思政,其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量要適度,融入

不足,產生不了該有的效果;融入過量,又會產生堆砌

之嫌,讓人感覺是為了思政而思政,也起不到最好的效果。

猶如做菜,不放鹽菜沒有味道,放鹽多了,又鹹得進不

了口,只有鹽放得合適,才會味美。可見,課程思政不

僅要注重相關性、適時性,還要注重適度性,在思政元

素融入課程的量上追求不多不少,剛好適度。這也要在

課程設計時做一番研究,下一番功夫,結合課程性質和

課程內容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課程思政的適度性上做

好文章。

二、課程思政:改到痛處是教師

課程思政離不開教師,甚至可以說沒有教師的參與,

課程思政只能是一句空話。對於大多數高校教師而言,

課程思政是一個新課題,需要廣大教師圍繞課程思政進

行學習、探索、研究、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付

出巨大的艱辛,要求教師結合其教學實踐,做好三個方

面的工作,包括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改革考

評方式。

課程思政:改到痛處是教師

(一)轉變教育觀念

在高校教學實踐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沒有意識到教

師還要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要負培養學生思想政治

素質之責。殊不知,教書育人乃教師之天職。只教書,

不育人、重教學輕德育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唐朝文學

家韓愈在《師說》中說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韓愈看來,“傳道”是第一

位的,是教育教學的第一任務。在新時代的社會主義中國,

德育更應該放到重要的位置。

[2

課程思政,教師一定要

樹立教書育人的觀念,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由此看來,

教師應及時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崇高的師德師風感染

學生,按思政的要求教育學生,善於結合課程教學進行

課程思政,做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者。

課程思政:改到痛處是教師

(二)創新教學方法

要有效地進行課程思政,教師不僅要轉變教育觀念,

還要結合課程特點和教學實踐,不斷探索總結課程思政

的教學方法。包括思政理論融入課程教學實踐的方法、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實踐的方法、現實社會典型

人物事件弘揚融入課程教學實踐的方法、現實社會負面

人物事件警示融入課程教學實踐的方法等等。只有廣大

教師都投身於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從思想上和

行動上長期堅持課程思政,進行改革創新,打造一支課

程思政的優秀教師隊伍,課程思政才算有了群眾基礎,

才能在高校普遍實施課程思政,並透過總結推廣課程思

政經驗,將課程思政不斷推向深入。

(三)改革考評方式

課程思政對課程教學有一定的要求,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都要進行一些改革創新。作為指揮棒的考核評價方式也應隨之變革。不然,課程內容發生了變化,教學方法有了創新,其考核評價仍固守於現狀是不合適的,

也是不利於科學評價其教學業績的。

因此,課程思政改革,必須有與其相適應的考評方式。

其具體的考核方式,沒有成熟的可效仿的模式,也需要

廣大教師結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去探索、去總結、去創

新。在考評的內容上,要融入思政元素;在考核的方式上,

鼓勵大膽實踐,多種方式並存,形成適合課程思政的考

核評價方法體系。透過改革考評方式,促進課程思政向

縱深發展。

課程思政:改到痛處是教師

三、課程思政:改到實處是教材

課程思政除了涉及課程和教師外,還有一個很重要

的改革元素,那就是教材,所謂改到實處是教材。教材

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材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之一。

教材不改,課程思政很困難,也很有限。沒有適合課程

思政的教材,課程思政只能憑教師在課堂上發揮,其思政的內容不全面、不適時、不適度、不相關的情況便都

可能發生。因此,沒有適合課程思政的教材,課程思政

的效果是不能達到理想狀態的。課程思政要求的教材改

革,必須突顯思政地位、融入思政元素、體現思政價值。

(一)突顯思政地位

課程思政是一種價值引領,透過正能量的價值引領,

發揮課程的最大效用。體現在教材上,就是要突顯思政

地位。通常,我們在進行課程設計時,要設定素質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此相適應,教材要有配套的內容來達成這些目標。其中素質目標包括思想政治素質、

文化意識、價值取向等。

[3

在教材中將素質目標顯性化、

具體化,與反映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內容有機融合,

顯示教材的精神塑造和價值觀教育職能。

課程思政:改到痛處是教師

(二)融入思政元素

教材顯示思政地位,就是要將思政元素與課程設計

的知識和能力的相關內容有效結合,使其成為一個不可

分割的整體。在教材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要結合課

程設計的要求,根據不同的內容,融入與此有關的思政

元素,按照相關性、適時性、適度性來研究開發課程思

政的教材,讓課程思政進教材,把課程思政做到實處,

讓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時有據可依,讓學生在接受課程

思政時有書可讀。

(三)體現思政價值

課程思政進教材,就將課程思政這個軟指標變成了

硬指標,有利於透過課程思政來引領知識目標和能力目

標,從而顯示出各門課程承載的精神塑造和價值教育職

能,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幫助學

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確保高校立德

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引導學生在學知識、學技術的同時,

受到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