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是一盞燈

“支教是點一盞燈、開一扇窗、鋪一條路”,是大山彝族孩子的期望,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支教這個詞語是近些年才出現的,究其文化根源性,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和諧鄰里等傳統美德的體現。

支教是一盞燈

支教活動,實際上需要三個關聯方共同完成:組織方,也就是支教助學活動的組織者,為支教活動提供一個指引、服務、協助的平臺和橋樑紐帶;參與人,就是來自各地的志願者,由志願者參與幫助別人,創造價值、實現夢想、成就他人;服務物件,是貧困山區的兒童,有望獲得健康向上的成長機會。

支教是一盞燈

支教組織和參與人之間,實質上不是管理的關係,而是合作的關係,志願性行為。

完成這樣的合作,需要崇高的使命感和同理心。使命感是推動愛心者勇往無前的動力源,同理心是化解分歧、尋求共識的必要前提。

支教是一盞燈

最終獲益的是支教活動的服務物件。除了以上三個關聯方,實際上支教活動,還非常需要社會有心人士的大力支援。

支教組織給予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實現社會價值、滿足個人情感和個人發展需求的無償奉獻的機會。

支教是一盞燈

還需要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作,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框架內進行相關活動。

用一句話描述支教活動:具有奉獻精神的社會人士,透過支教組織招募志願者,群策群力幫助貧困山區兒童獲得有效的成長途徑。

支教是一盞燈

支教活動最大的困難,在於獲得社會資源的捐贈比重下降;支教活動最大的挑戰,在於支教組織和志願者之間實現服務目標的方式。

徒有善意不足以移山,這就需要組織者協同志願者制定詳細的具體計劃,不僅要考慮周全,更要細心貼心,同時具備良好的交流能力,強調個人需求服從整體目標,利用服務和指引等柔性手段來組織支教活動。

支教是一盞燈

需要支教志願者用“平等的”、“發展的”,為服務物件帶去更多的陪伴、關愛、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