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史記》中記載,舜的父親是個瞎子,舜生母去世後,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並生了一個兒子,叫象。父親喜歡後妻的兒子象,總想殺死舜,舜遇到小過失父親就要嚴厲懲罰他。但舜卻孝敬父母、友愛弟弟,從來沒有鬆懈怠慢。舜非常聰明,他們想殺死舜的時候,卻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時候,他又總在旁邊恭候著。

有一次,舜爬到糧倉頂上去塗泥巴,父親就在下面放火焚燒糧倉,但舜藉助兩個斗笠保護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從糧倉上跳下來逃走了。後來,父親又讓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鑿出一條通往別處的暗道。挖井挖到深處時,父親和弟弟一起往井裡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從暗道逃開了。

他們本以為舜必死無疑,但後來看到舜還活著時,弟弟象就假惺惺地說:“哥哥,我想你了…”舜在屋裡一邊彈著琴,一邊也道:“弟弟,我也想你。”他們經常想方設法害舜,但舜不計前嫌,還像以前一樣侍奉父親、友愛弟弟。後來他的美名遠揚,堯帝知道後,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並讓位於他,天下人都歸服於舜。

一個人生活在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裡,會不會有怨?肯定有,但除了怨,還有不有其他的?更應該有,比如孟著重強調的“慕”,——思慕,也就是懷念,感恩。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像舜那樣一個真正的君子,也會有怨,但他不是怨天,更不是怨人,而是怨自己在這樣一個不好的環境中成長速度慢了些,那是一種對自己需要更高修身標準的焦慮。舜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於他在極端惡劣的情境下守住了仁,修得了“仁之本”的“孝悌之道”,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了惡父母和惡弟,讓一個破碎的家庭重歸於好,自己功德圓滿的同時,也給天下人樹立了典範。

修己上做得好,順帶就能安人,安天下百姓,舜給天下百姓樹立了一個絕佳的孝悌典範。一般人也可能會遇到各種不好的家庭環境,但再惡也不過舜的父母那種了,這種最極端的情況被舜遇到,舜能圓滿解決,其他的一般情況,參考著舜,人們也就會深信,只要一生修身為本,不斷進德,日新,自強,自勝,那就一切都不是事兒了。

萬章問:“大舜到田野裡,望著天空哭訴,是什麼事讓他呼告哭泣呢?”

孟子說:“這是因為他又怨恨又思慕。”

萬章說:“常聽說‘得父母寵愛,高興而難忘;被父母厭惡,憂愁而不怨恨。’那麼,大舜怨恨父母嗎?”

孟子說:“長息曾經問公明高:‘大舜到田野裡,我已經聽你講解過了;望著天哭訴,是為了父母,那我就不懂了。’公明高說:‘這就不是你能理解的了。’這是公明高以孝子的心態,認為不應該若無其事,但也可以淡然處之:我盡力地耕田,恭敬地完成做兒子的職責而已,至於父母不寵愛我,我有什麼辦法呢?帝堯派他的九個兒子兩個女兒,還有百官帶著牛羊、糧食,到農田裡去侍奉大舜,天下的許多讀書人都去歸附他,帝堯考察天下而把天下遷讓給舜。因為不被父母喜歡,舜就如同窮人找不到歸宿一樣。被天下的讀書人所喜歡,是每個人的慾望,而不能解開舜的憂愁;喜歡美貌的女子,也是每個人的慾望,娶了帝堯的兩個女兒,而還是不能解開舜的憂愁;富裕,也是每個人的慾望,擁有了整個天下,也還是不能解開舜的憂愁;尊貴,也是每個人的慾望,身為天子那樣的尊貴,也還不能解開舜的憂愁。被人喜愛、喜好美色、富裕且尊貴,沒有一樣能解除舜的憂愁,惟有讓父母順心才能解憂。

人在少年時,仰慕父母;知道愛好美色了,則思念年輕漂亮的了;有了妻子,就會思念家室;入仕作官就會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賞識就會內心焦躁。只有最孝順的人終身思念父母。到了五十歲還思念父母的人,我在大舜身上見到了。”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

孟子曰:「怨慕也。」

萬章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

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於父母,則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爾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為子職而已矣,父母之不我愛,於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為不順於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於君則熱中。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什麼是“萬章問曰:‘舜往于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