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停產之後的三大臆想

陶瓷停產之後的三大臆想

陶瓷停產之後的三大臆想

秦 威

(作者系陶瓷色釉料資深技術專家)

從八月初的一開始的區域性個別陶瓷產區因為限電等原因造成的停產潮開始,再到十月份的國內大部分主要陶瓷產區都進入了大面積的“停產”模式。不少陶瓷產區和企業甚至已經開始叫喊起“缺貨”時代的來臨。讓不少行業內的人士看到,從前幾個月的原料大漲庫存高企不敢終端隨意漲價,再到大面積的停產潮的到來不少人樂觀的看到了陶瓷或許迎來了喘氣的機會。正如昨天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中所講到的,本輪的全球大漲價的根本還在於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各國的救市行為的延續,本質上來說部分產能過剩的行業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改善,或許潛在的問題遠比浮在世面上的訊息更加的嚴峻。

那麼,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目前的限電等缺煤等直觀的影響因素之外,停產之後的陶瓷產品真的能如願的進入到缺貨甚至是市場出現搶貨的情況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即使是當前的絕大部分產區的陶瓷企業都進入停電狀態,現有的陶瓷庫存能夠在2-3個月之內馬上消化掉嗎?國慶後本身房地產行業的需求會降低,私人農村等需求也會持續減少,正因為6月份之後部分廠家的產品出現嚴重的滯銷,所以才會有大部分的巖板企業都出現的庫存積壓的情況。所以不要指望著大面積的停產之後利好陶瓷產品的漲價和去庫存的加速。

其次,陶瓷廠家大面積的停產之後,頭部企業等實力雄厚的還可以支撐起來至少財務風險方面會控制的比較好,但是對於不少新開的以及部分本身企業依靠變相的扣押原料供應商貨款的企業會面臨著嚴峻的財務風險考驗。按照往年的停窯時間通常陶瓷廠家的應付和能夠延遲支付的月份在1-2個月的時間,但是如果11月就進入停窯狀態,年前很有可能不會批款。那麼,這樣一來原料供應商的原本計劃3-6個月的收款週期變相延長至7-10個月,如果出現集中兌付資金斷鏈的情況,那麼連鎖反應將會是十分嚴重的。

綜上而言,大面積的停產潮既有利也有弊。已經出現資金緊張的企業剛好藉此停窯停止付款和止損,對於產品熱銷和正常生產的企業來說,原料大漲終端產品漲價剛好可以藉此機會擴大盈利指標。政策面宏觀上會引導企業往創新與環保節能等方向去走,透過具體的一些落地的指標來淘汰一部分產能,進而引導行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週期。

(原創文章,歡迎註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