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低調一度讓我非常討厭,但後來卻發現是自己錯了

像什麼,

“謙受益滿招損”、“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

等等這些。曾經我一度感到這些話特別虛偽,特別討厭。

總是想:我就是我,幹嘛非得要把姿態放那麼低呢?張揚又怎樣呢?那不是我自己的事嗎?你管得著嗎?!

謙虛、低調一度讓我非常討厭,但後來卻發現是自己錯了

但後來我又換了個思路想這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老是講為人要低調,要謙虛,萬萬不可張揚這類的話呢?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凡人,他們會有嫉妒或者貪慾之心。

如果一個人成天炫耀(或表現出)自己怎樣怎樣的有錢,那麼肯定很多人心裡就會不舒服地說:有錢了不起呀!

更有甚者起了貪念,來個綁架啥的,也是很有可能的。(比如,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

又或者說一個人表現得,但也確實是非常的聰明,比如楊修。那麼有人會嫉妒他,就會給他下絆子。有人害怕他就會結果了他,就像曹操。

河上公在為《道德經》第二章作注時,這樣寫到:

自揚己美,使顯彰也。有危亡也,有功名也,人所爭也。

《道德經》裡也有諸如:

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等等。

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我們都是人,咋可能啥都是對的呢?需要多多學習才行。但想要學得進去首先就得承認自己的不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你讀的書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的同時,往往就越是感到自己是渺小的,是微不足道的。進而就產生了一種敬畏之感。

謙虛、低調一度讓我非常討厭,但後來卻發現是自己錯了

而正因為有了敬畏,所以人就會表現出謙虛。

我之前之所以討厭謙虛,是因為我還沒懂它更深層次的含義是什麼,就被大人們在耳邊灌輸這倆字,自然產生了抵抗情緒。

敬畏,敬畏,要先敬才能畏。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評論說,只有打孩子才能讓他養成好的習慣。

當時看到時心裡憤憤不已,就懟了過去:你先打一頓,那孩子肯定就聽你的了呀!但你講的就一定對嗎?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將來就是“乖孩子”,服從權威沒有獨立思考能力,這樣的人生有何意義?

謙虛、低調一度讓我非常討厭,但後來卻發現是自己錯了

我小的時候父母也打過,但再大點就沒有打過了。

甚至,我都忘記被揍的原因是啥了。但父母確確實實影響到我了,可這絕不是打出來的,而是他們的一言一行在潤物細無聲地教導我。

他們都是農民,為人老實本分,做事踏踏實實。所以也就讓我能夠接受“因果報應”啊、王陽明的凡事須在事上磨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等等這些思想。

對於什麼厚黑學、什麼再努力也不如有個好爹等等這些嗤之以鼻。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句話就是:凡事要從多個維度思考。

又或者用六祖慧能的一句話: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