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宣德爐,為明朝宣德年間創制的焚香之爐,通常用於陵墓、寺廟及權勢之家燒香,拜佛、祭祖神,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風磨銅鑄成的銅器。焚香的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通常人們為了禮儀將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歡在讀書、寫字的書房內,焚上一柱香,營造“紅袖添香夜讀書”的意境。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廣州寶城文物-羅總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字峭底平,當為鋳後修刻之款。宣爐誕生以降,官鑄銅爐,大都以六字楷書款成器。明代之款式,多以沈度體為主,亦有民間仿鑄其字型者,惜字型失衡,筆道羸弱,整體不逮人意也。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至於清代,宣爐所用楷書者,雖然上繼明代之形制,又有許多演變,其文脈底蘊與明代相距遠矣。但,康、雍、乾官作銅爐,品質上乘,所用之才,所選字型,另闢蹊徑。這一時期所用楷書,方正硬朗,鑄造與鐫刻皆深峻挺拔,頗有大氣凌然之勢。此爐是也。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宣德爐的出世公元1428年,初登皇位僅三年的朱瞻基承襲先祖之蔭,永宣盛世已初露鋒芒,其時國泰民安,萬朝來拜,一派繁榮景象。這一年,暹邏國進奉的3。9萬金“風磨銅”觸動了皇帝改善郊壇、太廟及內廷之鼎彝陳設的想法。在此前的幾千年裡,中國的鼎器多以青銅鑄造,少有用有如此黃金般光澤銅料所制者。於是,一道聖旨傳至工部和禮部,用此銅製作一批用於供奉的銅器。在皇帝的授意下,兩部官員翻查史籍記載、研究宮中所藏,最後選定出29種典雅樣式,並由皇帝親自審定了117種圖譜,包括鼎、爐、鶴、鬲、簋等器物。最後,在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等人的督辦下,鑄造了一批精美絕倫的鼎彝被製作完成。有記載稱,其時所造宣德爐不過3000件。

因此,早在漢代以前就出現陶、瓷、銅、鐵、瓦為材料製成的香爐。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是銅香爐製作的巔峰階段。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根據著名青銅器鑑定家賈文忠的《話說“宣德爐”》,宣爐的形制多為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銘文年款多於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取上等材質、以失蠟法鑄造的它外表光滑細膩、內蘊奇光,如女子鮮嫩的肌膚。宣德爐色皮的種類大約有30種,僅斑色就有仿宋燒斑色、仿古青綠色、硃砂斑不等;皮色更是豐富,呈棗紅色、豬肝色、甘蔗紅、海棠紅、桑椹色等多種。宣德爐的來歷公元1433年,鄭和先後七下西洋,從暹羅國進口的風磨銅,並且這些銅當時進口只有三萬餘斤非常稀少。後經宣德皇帝下令十二煉後鑄造,其材料價值已經勝過當時黃金的數倍,而且宣德皇帝還親自督辦和驗收這批銅器,物力、財力花費龐大,光是朝中大臣就有30餘人參與監製和管理,所鑄之銅器除部份歸宮廷留用外,還奉敕分與諸王府。

*華南區&寶&城*文###物-徵@$集@不羅總,是的,在*&徵#@$宣*-*德爐。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經過我們幾位老師對藏品的鑑定統一結果,藏品各方面都很不錯,從外觀,完整度,凹凸情況,藏品包漿都是沒有問題的。版模鑄造清晰和文字筆力圓潤飽滿,鑄造痕跡明顯,工藝精密有秩,整體造型規整,儲存下來十分不易,時代特徵非常明顯,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鬲形之爐,其源流出自青銅器之簋焉。簋者,初為盛物之器,隨著社會之體制完善,逐漸被規範為禮樂之列。宣爐一物,原出青銅器、宋瓷兩大文脈,此爐繼兩者形制特徵。其足雖短,而足底奢出,是為青銅簋中所有者。其口沿外侈,又與簋形同。而宋瓷之鬲式爐,口沿雖同,其足則改為稍長乳足。小者,為歷代士大夫文人所追求者,以至私款之鬲爐居多,大者鮮見。鬲爐一系,大小兼備,大者為廳堂陳設,宗廟祭祀之用。故,大者多六字正楷書款,多為官器也。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宣德五年,這批宣德爐製作完成之後,它的故事才剛剛開始——由域外精銅所製成的香爐,入藏皇家貴族的訊息,在宣德五年傳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令當時的富商、官宦對其垂涎不已。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鬲形之爐,其源流出自青銅器之簋焉。簋者,初為盛物之器,隨著社會之體制完善,逐漸被規範為禮樂之列。宣爐一物,原出青銅器、宋瓷兩大文脈,此爐繼兩者形制特徵。其足雖短,而足底奢出,是為青銅簋中所有者。其口沿外侈,又與簋形同。而宋瓷之鬲式爐,口沿雖同,其足則改為稍長乳足。小者,為歷代士大夫文人所追求者,以至私款之鬲爐居多,大者鮮見。鬲爐一系,大小兼備,大者為廳堂陳設,宗廟祭祀之用。故,大者多六字正楷書款,多為官器也。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廣東省拍寶城文物-徵集部羅總

此爐之形制、工藝甚是完美,比例和諧,整體富態,莊嚴中不失高貴,厚重裡張揚威勢。查其口線、頸線圓熟平滑,其爐腹肥而不雍。其足力勁而沉穩,其爐底垂而不墜,二者相得益彰,可為鬲爐中完美形制也。查其款識,納於中央,規矩之極,於三足之核心夾角等距合規,益發高妙。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隨後,宣德爐“走入”了尋常人家,成為文人墨客的新寵。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自此之後,製作宣德爐之風綿延數百年,歷代工匠製作香爐均以宣德爐為範本,並不以本年書款,卻在爐底留下宣德年制的款識。於是,在今天的藝術市場上,便出現了各朝各代所制的宣德爐,也使得鑑別宣德爐已成為中國考古學中的“懸案”之一基於以上原因,有一個問題便很值得今人們思考,那就是究竟怎樣材質和形制才算是“真正”的宣德爐。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觀其皮色,淺慄高古,色淡凝厚,精光內斂,奇彩洋溢。爐之銅質,細潤密緻,藏金潛銀,以指輕叩,妙音迴環,經久不息,遠入虛無之際,非十二煉之精銅,何能至此乎!與王世襄先生之“玉堂清玩”款大鬲爐,各得鬲爐之要義,曲異工同之妙,皆可為收藏陳設之殿堂高器也。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這一批鼎彝鑄成後,吳中和吳誠等人都得到宣德皇帝的嘉獎,同時,宣德皇帝還要求他們利用剩餘的材料加鑄簋、簋、壺、尊、俎豆等器皿。宣德爐投入使用後,馬上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據說第一批仿製品出現於宣德五年,仿製者為曾經參與宣德爐鑄造的吳邦佐。有人說他竊取了剩餘的材料進行仿製,可是皇宮的東西是不易竊取的(王朝滅亡時是例),再說,竊取的材料豈敢堂而皇之地落上名款;有人說他網羅了那批工匠,用一般的銅材進行多次純煉後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不過,這批仿製品都鑄有“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吳邦佐造”或“工部員外臣李澄德監造”的楷書款,仿製得比較精良。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其後,不管掌握宣德爐鑄造技術的,或僅知一般的銅器鑄造技術的,都在仿製,而且仿製的數量越來越多,以至於形成了仿製的派別,北京的仿製品為北鑄,河南的仿製品稱為南鑄,州仿製的即為蘇鑄。明朝滅亡時,不僅在南京各衙門的鼎彝寶器被竊,面且在北京故宮中的許多皇家器具也大量被盜。由於真的宣德爐也流傳到民間,既促使收藏家產生以重金求購的慾望,更為造偽者大開方便之門於是魚龍混雜,更加真假難辨了。1979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行的“各省市自治區徵集文物彙報展中陳列著一件宣德爐,侈口小圓唇,扁鼓腹,橋耳,三個錐形足。爐身為色,間有茶色雲紋斑,器表通體鎏金和貼有大小不等的赤金片。從三個錐足的跟部可以見到爐本身的銅質所呈的金光色。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爐的外底正中有1。9×2。5釐米的、扁方的、陽文“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根據這些特徵,專家們普遍認為這是現存宣德爐中比較好的一個,甚至可以認為是明朝宮廷中流傳出來的。可是也有專家認為此件宣德爐不過是仿製得比較好的,離真宣德爐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有的專家甚至認為現存的宣德爐沒有一件是宣德三年工部所造的。當然,也有專家認為至今已經不存在宣德三年所造鼎爐的觀點有失偏頗,無法辨別真假的觀點也是一種無知。當時所造的3365個鼎爐不可能一件也不存在,只要我們按照當時的禮部尚書呂震所編的《宣德鼎彝譜》去認真查詢,不僅北京故宮就可能有,臺灣故宮也可能有,明十三陵更可能有。筆者就在青海省的瞿曇寺見過圓形鼎狀大香爐,就是宣德皇帝賜予的,器表“商金”(即包金),或有斑駁,但至今仍然通體黃亮,並可以從斑駁處看到爐體的銅質也是金黃色的。

大明宣德的香爐價值如何?

時至今日,市面上流行的各種宣德爐價位雖然從六七位數字到三四位數字都有,但是其中高階的贗品就連專家都傻傻分不清真假,只能從成色上判斷價位,當然成色好的宣德爐確實也是價值不菲。不過宮廷用品能夠流傳民間還被大肆仿製,這其中的佼佼者就當宣德爐莫數了。不過宣德爐的盛行,也體現了大家對其喜愛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