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效應:最不靠譜的“第零印象”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容易對某件事物形成一種印象,然後就很難再改變過來。某一網站曾刊登過這樣一個笑話: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怒火中燒的重慶女孩,後面是萬丈深淵,那麼,勸你一句還是往後跳吧!因為在國內幾乎很多人覺得重慶女孩潑辣,因此,一提到重慶女孩,人們首先浮現腦海的就是一副潑辣的畫面,並且絲毫不顧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久而久之,重慶女孩的潑辣就在人們的腦海中固定了,形成了一個非常頑固的印象,是永遠也抹不掉的事實。這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還可以被稱為“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的具體定義是指人們在長期的認識過程中所積累的關於某類人的概括而籠統的固定印象,是我們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有好處也有壞處,我們經常聽人說的“長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而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實際上都是一種“刻板效應”。刻板效應的形成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進行交往,所以,我們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們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全部”,窺一斑而知全豹。這與我們人類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關係,人類的思維方式是儘量簡化資訊量,將一切事物用歸類的辦法來認知。

刻板效應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刻舟求劍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認知偏見的影響作用。這個故事是這的:楚國有一個人坐船過江,船行至江中時他的劍掉進了江裡,他立即在劍落水處相應的船身上刻了一個記號,說:“我的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等船靠岸了,他就從做上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抄結果可想而知。上述這則成語故事聽起來很荒誕可笑,但是,這只是對現實的一副誇張的肖像,我們稍不留意便會做出與這個楚國入一模一樣的“刻舟求劍”的行為。比如說,我們在認識一個上海人的時候便會按照上海人精明、聰明的型別及特徵去判斷和分析他;認識某一教師時便會按照教師知識淵博、為人師表等型別特徵去判斷他等,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是經常發生的。

生活中,人們總是不自覺地人按年別、外貌、衣著、言談、職業等外部特徵歸為各種型別,並認為這一型別的人都擁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在接下來的交往和觀察中物件屬同一類,人們便用這一類人的共同特點去接近和理解他們。比如說,人們通常都會認為知識分子是戴著眼鏡、面色蒼白的“白面書生”形象;而商人們則大多數表現得比較精明圓滑;工人熱情豪爽;軍人雷厲風行;農民是粗手大腳、質樸安分的形象等。其實這種看法都是比較性的類比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很難根除的刻板印象。

刻板效應:最不靠譜的“第零印象”

刻板效應:最不靠譜的“第零印象”

刻板效應當然也有其兩面性,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面。刻板效應的積極作用是:它可以很簡便地把現實中的人加以歸類,這樣將大幅度提高人們加工社會資訊的速度。它簡化了人們所面臨的複雜的社會,把人劃分為群體,這樣就可以讓人們在獲得少量資訊時就可以對別人做出一個迅速的大體判斷。刻板效應當然也有其消極作用,而且其消極作用往往要比積極作用大。雖然它在某些條件下有助於我們對他人進行概括瞭解,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果這種歸類實際上並不符合該群體的實際特點,或者只是對某群體的非本質特徵做出的一種概括,那它就非常容易讓人從刻板的印象進一步演化成為一種偏激的看法。

一種片面、籠統的印象,畢竟是根本無法代替活生生的個體的,一般來說常常都是“以偏概全”—難道壞人就一定要生得面貌猙獰?好人就一定顯得慈眉善目?那是戲劇舞臺上為的臉道,而不是我們的現實生活。如果連這一點都搞不清楚,對人的認識就很容易產生某種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