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城碩果僅存的古代石橋清明橋的前世今生,兼談洨河一二

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照片為自行拍攝,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尋訪時間:2021年11月10日

去年我曾偷閒到欒城尋訪了蘇味道墓(遊記連結見文尾)和柴武臺兩處“古蹟”,因那會百度地圖上定位不到準確地點,錯過了清明橋。昨天陪夫人去欒城談裝修,忽然念及此事,再一查地圖發現這回“有了”,而且離得還很近。中午事畢,開車奔東南行至竇嫗鎮,衡井路上終於見了些人間煙火,下車先饕餮了一頓臨沂炒雞,續東行一里地,右拐入一條無名小道,即到導航所示的“清明橋公園”附近。

欒城碩果僅存的古代石橋清明橋的前世今生,兼談洨河一二

清明橋與蘇味道墓方點陣圖

不過眼前可絲毫看不出公園的跡象,一路上也都沒有任何招牌,再往南開了一百米,才發現路東有一個平淡無奇的鐵門,透過鐵門終於看到了裡面的石橋和石碑。回來後方知,這個“公園”早在2000年便開了,似乎還想著打造成欒城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怎奈現實骨感,旅遊想發展總非紙上談兵那樣簡單,二十多年過去了,仍然顯得很寒磣。沒有停車場,狹窄的小路也沒有路邊,只好臨時停在車道上,卻險些影響了交通,不一會,竟有兩輛大卡車呼嘯而來,它們只得緩緩減速透過。

欒城碩果僅存的古代石橋清明橋的前世今生,兼談洨河一二

清明橋碑

欒城碩果僅存的古代石橋清明橋的前世今生,兼談洨河一二

公園裡的喜羊羊

欒城碩果僅存的古代石橋清明橋的前世今生,兼談洨河一二

上好的苞米粒

鐵門落鎖,裡面秋意蕭瑟(雖說已經立冬了),毫無聲息,似乎預示著要鎩羽而歸的結局。不過一推側面的小門竟然開了,徐步入內,橋就在正前方。“公園”西北角的平房是值守人住家之處,人大約是午休了,幸也沒有看門狗撲面而來,只有散養的雞和羊,看到有人進來略有一點反應。橋面則是整個“公園”裡光照最好的地方,那就也別閒著,因地制宜的晾個玉米粒吧。這一股子濃厚的田園生趣,忽然讓我有些忍俊不禁(我瞭解文物值守人的艱辛,此處豪無貶義)。

清明橋可謂名略見經傳——只是在縣誌中有一點簡略的記載,再加上舊時發現的明清碑記(現在都不知道擱哪去了)和當代專家學者考證分析,認定清明橋是僧人福成於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年)發起重修的,始建則或可上溯至唐。我回來之後查閱資料,把能找到的全看了一遍,就算加上人們在文化層面上給它的一些附會,來來回回也就那幾句話,對它的歷史實在沒太多可說的,但也不妨對一些歷史細節略加探討。

欒城碩果僅存的古代石橋清明橋的前世今生,兼談洨河一二

清明橋全貌

比如說它名稱的由來,如今只有一說,即蘇味道後人每逢清明去掃墓必經此橋過洨(xiáo)河,因而得名。蘇味道是唐初人,死在四川眉山並葬在那,此墓充其量是個衣冠冢。蘇味道留在眉州的一枝傳了N代到蘇洵,蘇洵生蘇軾、蘇轍,謂之三蘇。蘇軾本人或許還來過欒城祭祖,但此後欒城地界即非宋境,歷經金元亂世和明初燕王掃北,到明中葉這裡是否還留有蘇家人給七百年前的先祖掃墓,貌似很難說。再退一步說,就以蘇味道的生平,若不是後代出了三蘇,其“知名度”恐怕會大幅縮水,還有誰會來特意扒拉他的往事呢?

即便是給蘇味道掃墓的傳說(或許這個傳說在明代即已是“古代傳說”,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三蘇)姑且用之,但清明橋這個名字起源於何時呢?明成化二年的那次修橋如今雖已論證為重修,但碑文和清初的縣誌都用了“創”字,這固然給了後人不少誤導,但當時撰文的人縱是再傻(如今的一篇考證文章稱之為腐儒),創修和重修當不至分不清楚。細思這一字之差,我想最大的可能有兩個,一是成化重修規模較大,風貌發生了徹底改變,二是以前並無清明橋之名,正是在這會兒開了附會三蘇的文化濫觴,以歷史人物的傳說給橋命了名,故才曰“創”。

我在蘇味道墓的遊記亦曾提到,“蹭三蘇熱點”這事不僅今人,在明朝就有了,橋邊立著的明末範志完題“眉山發跡”碑(原碑解放後已佚,現碑為據拓片復刻)便是明證,如今看來這興許與清明橋的得名也存在某種關聯。因此上面這兩個推測我更傾向於後者,即亦是認為清明橋的名字很可能是始於明成化——這個問題以前似乎還真沒見人說起過。

欒城碩果僅存的古代石橋清明橋的前世今生,兼談洨河一二

復刻的【明】範志完“眉山發跡”碑

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欒城縣誌》的記載,欒城當時有石橋24座,其中橫跨洨河的11座,清明橋為其一。雖說清明橋“攀”上了蘇家,但或許是因遠離城邑交通要道,也並不甚出名,尤與下游趙縣另一座聞名遐邇的“洨河同僚”——趙州橋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但清明橋幸得“長壽”,欒城二十四古橋餘者均已垮塌,唯清明橋尚存(一說還有寺上村留村橋尚存,但我目下找不到任何資訊),不過它廢棄已久,損毀也是極重。直到九十年代中國橋樑學會派人來錄影考察,才引起了一點重視,1999年由當地出資重修。如今所見橋面、橋面大部分為新補,橋欄新雕圖案呆傻,僅橋面以下為古物,故而整體看起來古意也不太濃。

欒城碩果僅存的古代石橋清明橋的前世今生,兼談洨河一二

古今石雕之對比

上段提到了原先流經橋下的洨河,這河我是知道的,一是因為趙州橋,二是地鐵有一站名曰洨河大道,但其具體的流向此前我知之不詳。當站在橋上感懷歷史已畢時,我忽然對此處的地理情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探究洨河的詳情,回來後我翻閱的水文水利方面的資料比歷史的還多,終於摸清了個大概。

洨河本是自然形成的季節性河流,源頭在今鹿泉區五峰山上(此時我忽然意識到前不久去的中以農科小鎮門前那個橋下應該就是洨河河道),舊時水量充沛,夏季還總鬧水患,最近的一次是1963年的特大洪澇災害。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我省“醫”治過猛,導致生態環境劇變,許多河流斷流消失,只是在地圖上剩下一段藍線條,洨河自也未能倖免。也正是因此,我省許多古橋早已沒有了橋本身的職能,只是清明橋更極端,連故道都沒有任何蹤跡可尋了,就孤零零的一個橋剩在這,只以橋為直徑挖了個圓形的水坑,看起來也枯水久矣,裡面長著些蘆葦和荒草,整體的觀感略顯尷尬。話說趙州橋那好歹還留了一段河道,裝模作樣地蓄了點水充場面呢。

我甚至在《欒城縣水利志》中找到了洨河在這兒改道的時間。那是在1968-1969的大整治中,裁彎取直(見下圖),人為將其改了道,清明橋附近的地貌大概就是在這會徹底改變。洨河更慘的遭遇還在後面,由於南洩洪渠、東明渠(現在美稱為民心河,我們小時候俗稱臭水溝)均匯入它,洨河成了石家莊洩洪、排汙的主管道。後來鹿泉五峰山的洨河本源乾涸斷流,然城市汙水滾滾而下,讓洨河一時竟並未斷流!猶記小時候去趙州橋,一路上沿河聞見的各種臭味,那可真堪稱是“五味雜陳”,我還曾看見黑油油的臭水河畔種植的莊稼蔬菜

此番查考洨河,竟莫名勾起了童年那段陰暗的氣息和畫面。

欒城碩果僅存的古代石橋清明橋的前世今生,兼談洨河一二

60年代末洨河改道示意圖

十幾年前的報紙上,曾發過一篇《洨河已死》的悲嘆。可喜如今的人們已普遍有了些生態保護觀念,然逝去的洨河,還能再獲得重生嗎?而千百年來默默注視著洨河流過的清明橋,因斷流改道孤立獨存世間,還也“因禍得福”未遭更多汙染,卻是悲耶?幸耶?

欒城碩果僅存的古代石橋清明橋的前世今生,兼談洨河一二

省保牌照

(尾聲:清明橋1999年定為縣級文保,2008年升省保,這次正好看到了一年前新鮮出爐的牌照,過了十二年才立起來呀

不知它日後是否有晉升國保的那天,此番心血來潮,遊記就先寫了,真要升了格,直接也給遊記加個新編號就是了。以後若寫了省保市保縣保區保,均循此思路操作。午間忽來詩意,即興吟歪詩一首,作為結束,詩曰:

為裝陋室舟車勞,盛世懷古漫寂寥。

百里洨河今何在?日下孤影清明橋。

前文連結:

訪眉州三蘇文脈之源頭——欒城蘇味道墓

靜思齋 於嶽

2021年11月12日

有底蘊、有乾貨、有價值、可信賴的歷史文物遊記!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靜思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