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禪讓的故事很相像,其中必有蹊蹺

為何禪讓的故事很相像,其中必有蹊蹺

商湯已經打敗了夏桀,而怕天下的人說自己是貪心,因而就把統治天下的大權讓給務光。但又怕務光真的接受了君權,於是就派人勸說務光,說:“湯殺了君主卻想把這壞名聲轉嫁給您,所以才把統治天下的大權讓給您。”務光因而跳河自殺了。

這是《韓非子》中講的一則故事,我覺得挺有趣,至少比禪讓可信一些。

史書一般不這樣講的,通常,開國的君主都很仁義的。

為何禪讓的故事很相像,其中必有蹊蹺

據史學家顧頡剛講:

湯伐夏,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自己即了王位,這也是一個早有的傳說。到了德治的思想發揚光大之後,這件故事也變得不同了。他們說:湯克了夏,把桀封到中野地方,中野的人民聽得桀來了,就不顧自己的財產,相率扶老攜幼,奔到湯那邊去,中野的地方空了。桀向湯請求道:“所以立國為的是有家,所以成家為的是有人。現在我的國已沒有家,沒有人了,可是你那邊多的是人,請你許我把中野地方還給了你罷!”湯道:“讓我講一個道理給你的百姓們聽。”但百姓聽了還是不答應,定要跟湯。桀自己慚愧,同他手下五百人南行千里,在不齊地方停下,不齊的百姓又奔走了。桀再遷到魯,魯人也逃淨了。桀只得又遷到南巢。另一個說法是他知道中國百姓全不要他,索性搬到海外去了。湯回到本國,三千諸侯為了天下無主,齊到那邊開一個大會,推他做天子。那時湯退下再拜,站在侯位,向他們說道:“這是天子的位子,只有有道的人可以坐上。天下不是一家所有,只有有道的人可以享受。天下的許多事情也只有有道的人可以管理。”他把天子讓給三千諸侯,他們沒有一個敢接受的。他萬不得已,才登了天子之位。

這個故事是不是是曾相識,跟舜與堯的兒子丹朱的故事很像?堯死後,因舜的“謙讓”,丹朱稱帝,可是,大臣們全去朝覲舜而不朝覲丹朱,舜不得以才登上了帝位。

類似的故事還有,可見,都出自同一個套路。

禪讓,大概,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罷了。

歷史,是別人道德化的。

李零說:“戰國時期,大家都說,上古之人道德高,帝王皆行禪讓。在位的人,年紀大了,必訪賢人,非把天下讓給他。而被訪的人,都是見權位就躲,遇名譽就讓……這是想象,亂世之人對唐虞盛世的想象。缺什麼想什麼,這是規律。”

為何禪讓的故事很相像,其中必有蹊蹺

堯舜禹,到底是怎麼樣的傳承呢?日本學者湯淺邦弘在《竹簡學》對此問題做出研究,湯淺邦弘透過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中《舉治王天下》一文的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若將基於“堯舜”、“堯舜禹”、“堯舜禹湯文武”一類系譜的記述稱為“堯舜”型傳說,而將堯和禹直接組合的傳說稱為“堯禹”型傳說,那麼在古代中國“堯舜”型傳說較為有力,同時也並存有“堯禹”型傳說。他說的“堯禹”型,絕非堯禪讓於禹的意思,而是有別於王位繼承關係,僅作為堯和禹被連稱的,或進行直接問答的傳說意義上的擬稱。另外,如果假定舜和禹在年齡上相差無幾,在堯的治世下同為臣下存在,則可以說“堯舜”型與“堯禹”型並不矛盾,大致上並無太大的相違。湯淺邦弘還援引《說苑》中的內容作為例證,《說苑·君道》中有“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之說法,明確記載了在堯的治世下舜和禹作為臣下同時存在。

我想說的是什麼呢?《史記》說的不一定是真的,《史記》堯當天子時,舜還是個小孩子,為了試探舜的德行,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

為何禪讓的故事很相像,其中必有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