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大院建於清中期,主人姓氏在中國是排前三的大姓

陝西省安康市的白河縣,現遺存民清古民居二十餘處,其建立者為湖廣移民及當地財主。這些古民居建築規模、風格等各具特色。現仍存有十餘處古民居大貌較為完整,木雕、石刻飾品豐富,圖案精美。在白河縣卡子鎮,就有一座建於清中期的宅院,宅院分上、下兩院,相距約300米左右。

這座大院建於清中期,主人姓氏在中國是排前三的大姓

這座宅院就是張家大院,上、下兩院均座東北、向西南,位於界嶺河畔,漢白公路旁。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張揮為該姓始祖。據統計,至2007年,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是名副其實的大姓。

這座大院建於清中期,主人姓氏在中國是排前三的大姓

我們今天參觀的是張家大院的下院,據介紹,這所宅院佔地約3000平方米,為兩幢各一進三座院落,兩牆相距80幾分,形成正文形整體,中軸線自西向東依次分為大門、前庭、中堂、後室,甬道及兩個天井,兩側有廂房。修繕後的下院分別被闢為白河縣家風館和民俗博物館。在北幢的石雕門坊上有額題“振否鼓家”四字。大門兩側高3。64米的石門壁上,左側雕刻“兩岸綠楊一灣芳草即此是江陵勝概”,右側為“庭前孝養門內出聲何處訪珂里名家”等30字楹聯。

這座大院建於清中期,主人姓氏在中國是排前三的大姓

據張家大院裡編修於同治甲子年的《張氏續修宗譜》(殘本)記載,張氏原籍武昌縣金牛鎮大橋畈下莊,屬孝友堂張氏世相公支派。乾隆年間自“盈”字派開始,該莊門陸續不斷地從武昌向鄂西、陝南和四川遷徙。這幅楹聯,既描寫了對故里家鄉的懷念和思念之情,又表達了對新居地的熱愛。

這座大院建於清中期,主人姓氏在中國是排前三的大姓

張家大院主體建築為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飛簷斗拱,雕樑畫棟,龍飛鳳舞,栩栩如生。

這座大院建於清中期,主人姓氏在中國是排前三的大姓

其造型簡約別緻,簷下有水墨彩繪,迴廊、欄杆、窗欞均為綠豆石鏤雕;高低錯落的馬頭牆鱗次櫛比,房舍疏密有致,與山水緊密融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景象。

這座大院建於清中期,主人姓氏在中國是排前三的大姓

室內方磚的鋪置,路面鵝卵石的鑲嵌,天井條石的鋪陳,隨處可見的水墨壁畫以及刻繪於梁頭、牆間、窗根、生活用具上的各種圖案,顯現出江南人在居住環境中傾注的文化匠心。

這座大院建於清中期,主人姓氏在中國是排前三的大姓

南方一幢建築風格與北幢大致相同,中軸線從西向東依次分為大門、前廳、天井、中庭、天井後堂。我們看到南幢門額上有“樹德務滋”四字。

這座大院建於清中期,主人姓氏在中國是排前三的大姓

南方一幢中庭石雕門額四字為“孝友世家”,表明了這支張氏的堂號為孝友堂。孝友堂的來歷源於《詩經·小雅·六月》記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因張仲以孝友聞天下,故有“孝友堂”。孝友堂與唐朝張公藝九世同居而得名的百忍堂都是張姓比較出名的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