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究竟看的是什麼?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句話在心理學上有什麼依據呢?我們能看出什麼呢?

根據心理學的原理,0-3歲是嬰

幼兒

初步建立對世界感覺以及與他人關係的時期,嬰幼兒與最初客體(乳房、母親)的關係是未來自我發展與日後人際關係的原型。

如果在這一階段,嬰幼兒能與一個好的客體有良好的互動,在他有需要時能夠及時迴應並滿足他,在他有憤怒、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時能溫和地接納他、安撫他,那麼嬰幼兒就能建立起對他人的基本信任,並且形成“這個世界是良善、溫暖”的初步感覺。

這樣的孩子內心安全感較足,能夠有勇氣去對世界進行探索,在和他人相處時也不容易膽怯焦慮,而是自然閒適。因此,如果三歲時的孩子呈現出這樣的狀態,我們基本可以預見,他在接下來的兒童期會相對穩定地延續這種態勢。

老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究竟看的是什麼?

3-7歲時,隨著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孩子開始與外界有了更多更廣的接觸,三觀也開始悄然建構。這時,外部世界與他互動的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已不僅僅是感性體驗,還有對理性規則的認識。

父母覺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要愛什麼?我們要恨什麼?遇到某種問題應該如何處理?這些價值觀與標準都會在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或觀察中潛移默化地形成。

老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究竟看的是什麼?

一般來說,到了七歲時,孩子的內心已經形成了一套大致的三觀,如果未來沒有生活上的重大變化,這套三觀將會被繼續固化、細化,直至孩子長大成人。

老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究竟看的是什麼?

所以,三歲看小,看的是人與世界的基本關係模式,七歲看老,看的是人的內在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