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信封看歷史:流傳千年的捕魚神器—搬罾

文/徐楊

原載《集郵博覽》2020年8月刊

2016年4月28日,澳門特別行政區郵政以《陳志威眼中的澳門》為題發行一套4枚郵票及1枚小型張,圖案選取了陳志威先生芸芸作品中的代表作,透過畫家眼下的作品欣賞今昔的小城風光,喚醒人們珍惜前人留下的文化寶庫。

陳志威是土生土長的澳門著名書畫家,對澳門懷有深厚的感情。身處日新月異、變幻無窮的新時代,他沒有忘卻那些逐漸逝去的城市風景,以嫻熟且中西交融的畫筆,試圖為後人留下昔日的獨特迷人風情,試圖為我們留下片片美好回憶,其志可嘉,其情至感,充分體現出一個藝術家的人文關懷及其對這個城市的珍愛。本次《陳志威眼中的澳門》小型張圖案是漁夫搬罾(拼音:zēng)捕魚的場景(圖1極限片以2007年“荷花”郵資圖加印片《成都黃龍溪》之“漁歸”為片源製作,銷澳門郵政“陳志威眼中的澳門”郵票首日紀念戳)。

透過信封看歷史:流傳千年的捕魚神器—搬罾

搬罾捕魚是一種原始的捕魚方式。幾根竹竿綁成十字再掛上漁網用來捕魚,其實這“玩意兒”叫搬罾,這種捕魚方式就叫搬罾捕魚。

現在的年輕人能看到搬罾捕魚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但對不少上了年紀的人來說,記憶裡依然十分熟悉。漁歌晚唱,歸帆聯影,淺灘潮退,堤外罾棚。這都是人們所欣賞,可是慣見亦無奇,熟視竟無睹,待到景觀被變走了,才會感嘆歷史的痕跡被時間悄悄帶走了。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裡也有搬罾捕魚的記載。1968年6月18日,中國臺灣郵政部門發行了“故宮名畫”系列特53《清明上河圖》(清院本)郵票1套7枚。前5枚為長卷式橫連,擷取畫卷中描繪街景風光和汴河秀色的部分;後2枚為畫卷精華部分:御花園、城牆、城門和汴京橋,即人們熟知的《清明上河圖》中心圖案“虹橋”的區域性特寫。以長卷式橫連票中的第1枚郵票製作的極限片,其右下角可以清楚的看到漁民搬罾捕魚的場景(圖2)。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5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緻,界畫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該套郵票由日本大藏省印刷局採用彩金膠版套印,十分的精美。

透過信封看歷史:流傳千年的捕魚神器—搬罾

1995年12月27日,美洲加勒比海島國多明尼加聯邦也發行了一套《清明上河圖》郵票,其來源同樣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仿照中國臺灣《清明上河圖》郵票的模式,全套郵票由兩個各含5枚郵票的長卷式橫連張和兩個各含2枚郵票的特寫小型張組成。以特寫小型張雙連票製作的《清明上河圖》極限片(圖3)將漁民搬罾捕魚的場景在明信片中部下方完美的給予了展示。

透過信封看歷史:流傳千年的捕魚神器—搬罾

據說明朝鄭和下西洋將搬罾捕魚的方法傳到了印度的馬拉巴爾海岸一帶,那裡稱“搬罾”這種四方形的漁網為“中國漁網”(Chinese Fishing Nets),當地人叫做Cheena vala。大名鼎鼎的“中國漁網”流傳至今,它也是喀拉拉邦的一個標誌性符號。

“搬罾”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漁具。“罾”字是一種形聲字,“罾”字上面就是一個網。《漢書》裡說,罾,魚網也,形如仰傘蓋,四維而舉之。搬罾就是將四根長竹杆(細、長又結實)的一頭紮在一起,另一頭按十字形分別撐開繫住漁網的四角,再用另一根較長的粗長結實的黃竹(苦竹)做罾杆,另外還需要一根長繩,透過罾杆系在四根竹杆的交叉部位。下罾的時候,罾杆的一頭固定在岸上,人則在岸上利用槓桿原理拉住長繩,將罾網平放入水中。而漁網的中部會放上酒糟(酒糟有香氣,用以誘捕),為了防止酒糟浮走,或者被魚全部吞食掉,上面還要蓋上一塊瓦片。

放罾網下水,這個也有技巧,腳抵罾杆,慢慢將罾網平放入水中。手要穩住,不能放偏,否則搬罾就會放歪了。放罾的位置也是相當講究的,一定要在有流水並且有迴旋的地方。罾網下好後,大約兩三分鐘用繩子拉起來看一下,魚正好從網裡遊過就被捕起來。搬罾是個體力活,因為水的阻力巨大,因此一個人需要很大的力氣才能將網“搬”起來(隨著現代科技發達,很多搬罾都以電力取代)。

起罾的時候,利用同樣的原理,抵住罾杆的底端,拉動繩子,拉繩的手一定要平穩迅捷。看著魚蝦在漁網裡不住的翻騰跳躍,捕魚人的心情也會變得非常的歡騰愉悅。搬罾的時候,身邊放一個魚舀子是必須的,因為罾網上的漁獲物都要用它給舀起來(圖4是以1990年3月1日澳門郵政發行《傳統行業(二)》“漁夫”郵票製作的“搬罾捕魚”極限片)。實際上搬罾就是要不斷地搬動“罾”這個特殊漁網的動作,搬罾捕魚就是搬動“罾”這種古老的捕魚工具的勞作形式。

透過信封看歷史:流傳千年的捕魚神器—搬罾

俗話說:“勤罾懶網自在箔”。搬罾捕魚是個辛苦活,民間流傳有“罾搬過路魚,網打背實魚,鉤釣好吃魚”(“背實”為方言,形容走黴運)、“勤搬罾,慢撤網”等說法。搬罾捕魚需要經常守護,不斷地搬罾出水才能捕獲到魚。如果懶,儘管魚已游到上面。如果不及時起罾,魚就會又游到別處去了。千網打的是水,一網打的是魚,要搬罾才有希望。就如生活一樣,機遇是隨時都有的,只有永不懈怠,收穫和財富才不會擦肩而過。

透過信封看歷史:流傳千年的捕魚神器—搬罾

在四川省南充市,搬罾捕魚雖已不常見,但“搬罾”這個詞卻並不陌生,順慶區搬罾鎮就是以此命名。搬罾鎮地處嘉陵江邊,該鎮有條河就叫搬罾溪,這條搬罾溪與嘉陵江匯合,在嘉陵江邊形成了一個回水沱,有經驗的老人講,嘉陵江漲水時,江邊回水沱處的魚比較多,這個時候採用搬罾捕魚,效果非常好。

每到汛期捕魚季節,不少人就在嘉陵江邊的這個回水沱處搬罾捕魚,不停地將搬罾從江中收網或放入水中,吸引市民駐足觀看,並形成一大景觀,搬罾鎮由此得名。

古人留下與“罾”這一古字直接有關的地名,表明此地捕魚可獲豐收。罾,這種自先秦開始就已存在的古老漁具,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如今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以“罾”命名地方,全國並不多見,可見當年此地是多麼受捕魚人的喜愛。如今,搬罾鎮設有郵政代辦所,使用的“四川南充搬罾”郵戳(圖5)同樣深受集郵愛好者們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