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史上名人自己寫家訓不同,他的家訓輯自漢宋間7位古人誡子名言

張謇(1853年—1926年),祖籍江蘇常熟,清末狀元,近代中國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教育救國”。張謇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不僅造福一方,影響還達及全國。張謇取得的成就,與其接受並踐行的良好家風家訓密切相關。與歷史上諸多名人自己撰寫家訓不同,張謇家訓輯自漢、宋之間7位古人誡子名言,以《家誡》名之,鐫刻於石屏,立於庭院。

與歷史上名人自己寫家訓不同,他的家訓輯自漢宋間7位古人誡子名言

《家誡》彙集了古人修身養德的許多警句,如“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勿妄與人接”等。張謇之子張孝若在他所寫的父親傳記中將《家誡》的主旨概括為8個字,即“安貧樂道、獨立自重”。這不僅是汲取了古人家訓精粹,更是張謇對其家族歷代家風的傳承與凝練。張謇在《家誡》開篇中說,“若先世言行之足資師法者,自有《述訓》在”。《述訓》是張謇年輕時奉父命所寫,記述了家族的傳承和演變,尤其是家族的優良家風。

與歷史上名人自己寫家訓不同,他的家訓輯自漢宋間7位古人誡子名言

張謇曾追憶父親“強立好義”,“雖貧,不求援於富室;雖為農,不降詘於有勢力之人”。並憶起父親時常教誨:“從古無窮人之天也,人而惰,則天窮之。”“輕重者,植骨貴賤之徵,人莫賤於輕,莫貴於重。”而張謇之母也曾在他入幕地方官府時告誡,“君子不輕受人恩”,以保持“獨立自重”的品格。張孝若曾這樣寫道:曾祖耐得窮苦,有骨氣,教導祖父極為嚴正不苟;而祖父居心仁慈,克己勤苦,愛惜物力,無微不至,即便兒子(指張謇)貴了,名氣大了,仍不脫鄉農本色;家裡的一種安貧樂道、獨立自重的家風,由曾祖傳給祖父,祖父再傳給父親。張謇一直踐行勤儉持家的準則。

與歷史上名人自己寫家訓不同,他的家訓輯自漢宋間7位古人誡子名言

他在寫給夫人的一封信中說:能安居有飯吃有衣穿者,便是幸福;餘家須一切謹慎勤儉,衣服不必多做,每日菜蔬,一腥一素已不為薄,須是將債還清。類似言論,在張謇家信中多有所見。在教導孩子時,張謇亦著重培養其“安貧樂道、獨立自重”的品格。張孝若記述說:小時候父親管教極為嚴厲,總是講從前家世貧苦的狀況和做人要艱苦自立的道理。張孝若離家到國內外讀書遊學期間,張謇不時寫信予以嚴切鞭策。信中有云:“兒經今年之閱歷,當悟人生信用,作事做人一而二二而一,若人格無虧,則事即艱厄,不至失敗,即失敗而非墮落,反是則事敗而人隨之矣,兒須時時加檢。”

與歷史上名人自己寫家訓不同,他的家訓輯自漢宋間7位古人誡子名言

“兒見各國元首要人,務虛誠篤謙謹而以禮自持,固不可亢,亦不可卑。”“與人交,豈可使人輕,豈可不自重……方當壯年,正宜強自樹立於純白之境,未可妄自菲薄也。”張謇用語雖然嚴正,但其中所寓慈愛之情溢於言表,張孝若每次接到父親來信,都要讀好多遍。正是在張謇的影響下,張孝若養成了樸實謙謹的性格,直到18歲才開始穿羊皮袍和吸一二枝香菸。張謇誇讚他說:“我難得有一個和我一樣不愛錢財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