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平的管絃樂小品:《貔貅舞曲》

王義平的管絃樂小品:《貔貅舞曲》

王義平

,1919年出生,廣東省廣州市人。中學時代即學習作曲,曾任廣雅中學銅管樂隊隊長,後來向中國指揮家

鄭志聲

請教,並透過函授的方式向巴黎音樂學院

諾埃爾·格隆

(Nol Gallon)教授學習作曲。

王義平的管絃樂小品:《貔貅舞曲》

▲諾埃爾·格隆

王義平21歲起擔任過廣西省立藝術館音樂部、重慶國立歌劇學校作曲教師兼國立音樂學院實驗管弦樂團團員,廣東省立藝術專科學校作曲副教授。

《貔貅舞曲》

是由王義平於1954年創作完成的。1955年由中央歌舞團管絃樂隊在波蘭華沙“世界青年聯歡節”中首演。1956年8月又演奏於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周”,當即便贏得音樂界青睞。後被費城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香港交響樂團、泛亞交響樂團等作為演出曲目之一。

該作還先後由日本 GVMMA 樂團、中國中央樂團演奏錄製成唱片發行。指揮大師小澤征爾為指揮波士頓樂團演奏這首作品,還特意從中國帶回去一個大鑼,多年後提及此作,他便用手比劃起大鑼來連稱“好作品!”

王義平的管絃樂小品:《貔貅舞曲》

▲王義平 (作曲家)

《貔貅舞曲》的“表層內容” 描繪的是南方民間節慶中歡舞貔貅的風俗場面;“深層內容”展現的是建國初期人民興高采烈建設新國家的熱情;其打擊樂的節奏、鼓點來源於音色異常豐富、舞蹈性強的廣東鄉村音樂。

主題音調卻來源自青海民歌

《菜籽花兒黃》

,此“青海湖以南”雖並非王義平當初誤以為的“海南”音調,在他高超的混音技術後,別具濃郁的南方色彩與標新立異的的風格融合在一起,卻顯得十分和諧,乃謂一個“美麗的錯誤”。

王義平的管絃樂小品:《貔貅舞曲》

▲《菜籽花兒黃》片段截圖

其標題性寫法似有俄國作曲家

鮑羅丁

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的《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

》(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的“影子”;結構發展手法則見有

拉威爾

(Joseph Maurice Ravel)的

《波萊羅舞曲》

(Boléro)法國印象派的操手。

當年35歲的王義平,其“筆法洗練、技巧嫻熟、形象鮮明、風格突出”,還有一腔熱血、無限憧憬。只要一聽《貔貅舞曲》,即一聞了然。可惜後來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創作之源被迫切斷。

時隔20餘年,直至文革結束後,花甲之年的王義平深深籍助於人生的坎坷、艱辛、屈辱、苦難,邁入到超然、灑脫、從容、恬淡的人生新境。終於在1979年創作出交響音詩

《三峽素描》

王義平的管絃樂小品:《貔貅舞曲》

▲汪申申教授

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汪申申

教授,曾於2000年6月20日發表了《王義平教授逝世週年祭》:“今天,我們音樂學院裡認識王義平教授的學生恐怕不多了。我真希望他們都能多瞭解一些王老師的經歷和他的作品:把錄音帶找來,靜下心來仔細聽聽。這裡面不僅有美妙的音樂,還有比這音樂更寶貴的東西。它能讓你那浮躁的心得到平靜,疲憊的心得到慰藉,憂傷的心得到安撫,快樂的心得到宣洩。你不必為不認識王老師而感到遺憾,他永遠活在他的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