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市鎮位於富順縣,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房頂一色小青瓦

仙市鎮位於富順縣,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房頂一色小青瓦

仙市鎮位於富順縣東北角,西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從老街場口一幢新修的飯館樓上俯瞰一條窄溜溜的老街由近及遠的延伸出去,房頂一色小青瓦。近前的場口有一個門樓子,像河溝裡的一道閘,趕場的人從門樓子穿過。

近前看,門樓子上寫著“廟子口柵門”。往裡走是正街,石板路很長,斜斜地往下直到河邊水碼頭。街兩邊商鋪不少,幾乎沒有農副產品攤子,多半經營的是從外埠進來的日用生活品。有茶鋪好幾個,堂子不大,卻坐滿了人。很多鄉農背背篼在街上來回穿梭。

仙市鎮位於富順縣,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房頂一色小青瓦

水碼頭邊也有個門樓子其上未寫字。下到水邊的石梯坎,兩旁土坡,渡船橫岸。篷船約有十米長,上面已裝了不少人。船老大是個老頭兒,用竹篙撐船擺渡,水很平緩,慢悠悠的,約兩分鐘就抵達對岸了。接著從船裡牽線線地走出溜人,在對岸斜坡上游動。

仙市鎮位於富順縣,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房頂一色小青瓦

對岸山坡不高,並無大的起伏。故爾,從鎮街這邊望過去,淡淡的晨霧中,水天邊緣模糊,而中間坡岸濛濛的,像水墨畫中隨意的一筆,又極淺淡,在寧靜的鄉野背景上,其皴浸的效果讓人恍若置身仙境。船老大叫吳長生,他說就趕場天過渡的鄉農多些,三角錢過一趟,最多一天可載近百人。因只有他這一條渡船,所以趕場時,也夠他忙的了。

仙市鎮位於富順縣,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房頂一色小青瓦

在茶鋪裡和78歲的羅民之、71歲的羅貴雲兄弟倆擺龍門陣。羅民之背靠牆,頭包白帕,趴在大方桌上喝著蓋碗茶;羅貴雲坐桌側,光頭,從相貌看,羅民之雖是兄長,卻顯得年輕些。他說兄弟原是運鹽的鹽工。於是,我就聽羅貴雲大爺聊起了他以前在釜溪河上運鹽的情形。

羅貴雲是這仙市鎮的鄉下人,1963年死了娃兒才去鹽船上做事的。那時,自貢的鹽很多是靠水路從釜溪河載入沱江,再轉入長江而販至省內外各地的。釜溪河流到富順的李家灣匯入沱江,這一段經過的地方有姚壩、仙市(仙灘)、皂角灣、周家灣、沿灘、詹家井太原井、鄧關、石馬灣等地共有十多處淺灘。羅大爺一個個地說出這一路的灘名,顯然是老跑船的,十分熟悉。

仙市鎮位於富順縣,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房頂一色小青瓦

因為淺灘多,鹽船又重,故常不能順利通航。所以從清代直到民國年間,釜溪河上建了金子凼、沿灘、鄧關三座攔河堰壩,把水位蓄高。上下鹽船必須等到蓄水適度,開閘放水後,才能行船。經過有的淺灘險灘,還必須把鹽船盤灘過坳或減載分駁過灘。

所以羅大爺說,那個時候在鹽船上做工,上水要拉船,下水要推船。釜溪河上的船是種斜頭歪尾的櫓船,後拖一支長梢,全用人力撐篙,船工叫這種船是歪屁股船,它只適合在井河(舊時習稱釜溪河為井河,因其專運井鹽)執行船通常載花鹽90包(每包270斤),或載巴鹽120包(每包218斤),約十二噸載重。

仙市鎮位於富順縣,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房頂一色小青瓦

因為鹽是釜溪河上最大宗最來錢的運輸貨物,所以河上鹽船執行常年不斷,為等蓄水閘滿,各段的鹽船常分別集中停靠沿途水碼頭。仙灘是當時自流井出來後,釜溪河上第大水碼頭,是鹽船必歇之戰1919年時自貢有櫓船約三千大部分為鹽號投資建造或其經理、管事購置、經營,另外還有不少小戶櫓船,到了1943年釜溪河上仍有二千多櫓船。

仙市鎮位於富順縣,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房頂一色小青瓦

釜溪河從自流井到鄧井關廟子口67公里長,就這麼短短的一截水路,在無閘壩之前,鹽船往返一趟要三十多天,有了閘壩,縮短為十天左右(因不用上推下推)。到解放後,據羅大爺說,單程只要兩天,拉通走到瀘州再二天,到重慶又兩天,當然河越大,行船越通暢。如果在不到百公里的運程中有上千只船,那可以說是河上隨時都能看到不斷線的鹽船經過,或者這一路任何一個水碼頭都會有鹽船打堆。

鹽船要停靠,釜溪河兩岸的場鎮碼頭自然就熱鬧起來,繁華起來。鹽船第一站就要歇仙市。羅大爺說現在仙市的新街子就是過去的棧房。不僅運鹽的船工要歇,還有從自流井過來的鹽擔子、挑腳輩兒也要在仙市的棧房歇,要歇就要吃要喝要買東西,而且鹽也可以交易。

仙市鎮位於富順縣,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房頂一色小青瓦

羅大爺說,挑腳輩兒們走陸路把鹽運到隆昌、內江、大足、銅梁、榮昌等地去,下來時挑鹽,上去時挑米。好多挑腳輩兒在本地或其他地方以鹽換米,一擔鹽一百斤,換穀子三百斤,有的地方甚至可以換四百多斤穀子;此外,在本地,十兩鹽巴換十個雞蛋,而且這兩還是十六進位的,所以一斤鹽要換十六個雞蛋。在人們的心目中,鹽是最寶貴的,鹽稅也高,可以調換任何東西。所以仙市的興旺跟鹽是分不開的。羅大爺說,在最興旺時,仙市待閘放水的船滿河都是,數都數不清。

仙市鎮位於富順縣,與自貢市自流井區接壤,房頂一色小青瓦

羅大爺在樂山幹了兩年井河(即釜溪河)幹了八年,都是在河上運鹽。當時是5支船聯組執行,共6名船工,全憑人力撐篙,雖是下水,但重船常覺灘淺,隨時要下水推。此外,井河這一線建了幾處閘壩,航期大大縮短,形成船多鹽少的局面,船工們並不是隨時都能攬到活兒幹。所以,羅大爺說有時候一個月跑回船都困難。當時羅大爺一個月收入32元,也算不錯的了,運鹽雖辛苦,總餓不了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