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行為學》之宜家效應

聽到“宜家”兩個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說到宜家效應,你是否又在想,它和某品牌“宜家”是不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個猜測說明你的聯想能力還不錯,因為這個效應實際上是《怪誕行為學》作者在逛宜家的時候偶然想到的關於對人性的思考而已,所以以此命名。

《怪誕行為學》之宜家效應

宜家效應

什麼是“宜家效應”?

宜家效應簡單的來說,就是投入勞動越多,凝聚的價值越高,我們對於某事物的感情就越深,結合傳統經濟學的目光來講,也即是,我們常常會高估自己的東西的價值,尤其是灌注了很多心血的事物。

例如:這是我自己家做的醬菜,比外面那些都要好;一票一票投出來的愛豆,感覺宇宙無敵,毫無瑕疵,比其他藝人都要好上千萬倍;自己從某寶買的組裝櫃子,一顆一顆螺絲擰緊,發現錯了位置,2個小時反反覆覆3遍組裝,滿頭大汗終於完成,之後的日子好像對這個櫃子別有一番情誼;2000塊的拼圖,1周時間閉關修煉,完成後就覺得,這要賣出去價格一定得翻2倍才行! 在逛宜家的時候,你是否發現,從宜家入口進去,但是到出口買一個便宜的冰淇淋,你會覺得很值?並且沒有計較在宜家內部走了很久,當買到冰淇淋的時候,你發現你反而更開心了,並沒有因為浪費了時間而煩躁?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感受呢?在傳統經濟學下,我們不都是理性人嗎?我們可以綜合各種因素去判斷一個物品的精確價格,為什麼自己做的東西估值就會偏貴呢? 這其實是人們渴望認同的心理,即人對於自我實現的需要。你在其中付出了勞動,希望它能夠體現,讓大家發現、尊重。於是對於傳統經濟學中的客觀事實,自己就會悄悄地偏心了。

我們瞭解產生這種心理的機制,認識到人性的弱點,瞭解到我們其實不是那麼理性,常常會高估自己的行為,自我感覺良好。就需要依據這一特點來時刻提醒自己,反思生活。

比如說對於自己一直潛心修煉的吉他彈唱,應當多聽取不同人的意見,嘗試給自己錄音,以第三人的目光審視自己的表演。

“宜家效應”表示自己投入時間和精力可以引發專屬感和自豪感,於是更容易投入這件事。這種效應在生活中經常得到很好的應用。

比如說領導們開會如果一個人畫大餅,在座的各位是不想張嘴的,但如果讓員工參與到這塊大餅的構思藍圖中,就會幹勁十足。再比如許多專家開會,更傾向於研討會而非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