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與耀瓷終不悔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彩紅

文/圖 賈夢寒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華夏瓷窯,星羅棋佈,銅川耀州窯以其獨具特色的剔花、刻花和印花工藝,成為我國北方青瓷的代表。

千年工藝,代代相傳,2018年3月13日,我們專程去銅川耀華瓷業有限公司採訪非物質文化遺產“耀州窯燒製技藝”傳承人,陝西銅川市耀華瓷業副總經理、產品研發部經理王彩紅。

“嫁”與耀瓷終不悔

王彩紅與她製作的瓷器

父女相傳 “嫁給”耀瓷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耀州窯傳統技藝中斷,幾乎陷入後繼無人的困境,而王彩紅卻在此時與耀州窯結下不解之緣。

王彩紅的父親轉業進入富平莊裡陶瓷廠工作,每到寒暑假的時候她就跟著父親住在廠裡,受父親影響與環境的薰陶,自幼就對漆水河畔的古瓷殘片有著濃厚的興趣。小學二年級開始,她就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畫畫,學著描摹瓷片上的紋飾,在瓷片上作畫。觀察、臨摹瓷器圖樣後透過大量的練習,她積累了堅實的基礎,1988年,父親調往銅川市礦務局華美陶瓷廠,她高中畢業之後也進入銅川市礦務局華美陶瓷廠與父親一起工作。

進廠第一天,17歲的王彩紅就以自己的作品獲得老師傅們的讚許。“呂桂香老師負責每一件作品的定稿,因為我有畫畫功底,2個月後,她就允許我自己設計紋飾,自由發揮創作。”王彩紅自豪地說。當時廠裡主要生產黑釉剔花瓷,在“馬蹄窯”燒製,每窯能出六七百件瓷器,每次出窯都被一搶而空,其中她的作品大約三四十件。

這一干就是10年。

10年裡,她在傳統紋樣的基礎上創新,將繪畫技藝融入傳統制瓷工藝中。1998年,父親成立銅川耀華瓷業有限公司,王彩紅決定與父親並肩作戰。她將人物、山水、動物、花鳥等各種紋飾運用到剔花之中,從而豐富了傳統纏枝的黑釉剔花的紋樣。“當時,有兩個經銷商,每次都守在窯口等著搶貨,最後我們商量給他倆一人一半才相安無事。”說到此,她笑得像個孩子一樣。

在許許多多個“王彩紅”的不懈努力下,耀州窯傳統技藝得到恢復與發展,先後生產出了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蘭花瓷、鐵鏽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

耀州窯的紋飾也豐富多彩,有動物、人物、花卉和各種幾何圖案。單是動物就有龍、鳳、獅、馬、羊、狗、鵝、魚、鴛鴦等十幾種,且神態各異,大小不一,即便是同一種元素,又隨著器型變化而變化,意趣迥異。

既有繼承 又有創新

銅川耀華瓷業有限公司廠房裡的置物架上擺滿了各種瓷手工藝品的模型與泥胚,中間一張大桌子上擺放著各種配件和制瓷工具,工人們正嫻熟地整理剛做好的胚子。

“嫁”與耀瓷終不悔

王彩紅在給顧客介紹瓷器

“自瓷器廠開辦以來,有很多人來跟我學手藝,但是大部分沒堅持幾個月就走了,我帶出來的徒弟只有兩個。”王彩紅有些感慨,對學徒,王彩紅傾盡其所傳承的陶瓷製作工藝,未曾有所保留,但這個工作僅靠喜歡是不行的,許多人耐不住這份寂寞,尤其是對於男孩來說,每天在瓷器上刻刻畫畫,很多人覺得賺不到錢,也不是那麼體面,其實這也是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的共同擔憂。

當路過一排壺蓋與壺身設計製作為一體,無法開啟壺蓋的瓷器跟前時,王彩紅向我介紹了“倒流壺”的相關知識。以前就聽說這種神秘的壺中藏有“暗道機關”,如今這個被稱為國寶的倒流壺,作為銅川市的榮譽象徵,永遠鑲嵌在了這塊土地上。

類似獲獎作品還有百鳥瓶、花浮雕橄欖飛天瓶、嬰戲葡萄紋罐、牡丹美人瓶等,這紮實的功底就是她在銅川礦務局藝術陶瓷廠任美工時,邊做邊學邊領悟沉澱下來的。

耀州窯傳統陶瓷的製作在各方面都要求嚴格,她逐步掌握了制瓷的多道工序,從原材料的揀選,到陶瓷手工拉坯成型、印坯成型、泥條盤築成型,再到傳統陶瓷的繪畫技法,剔刻花技法、陶瓷模具的製作與陶瓷燒製方法等都全部掌握。

練泥、拉坯、印坯、修坯、曬坯、刻花、施釉、燒窯等一系列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一件成品的燒製需要經過70餘道工序,可以說,每一件作品都是她的心血之作。她在繼承傳統陶瓷技藝中不斷實踐,勇於創新,在瓷器原型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自己想象的各種圖案加以創作,成為掌握全部技能的特殊人才。

“嫁”與耀瓷終不悔

成型的瓷器泥胚

2000年,王彩紅大膽地研製出新的釉色——朦朧瓷,後改名為青釉墨彩瓷,使耀州瓷釉色不再單一,質樸中透著靈動。說起青釉墨彩瓷,她言語之間滿是欣喜:“1998年6月的一天早上,我和父親開啟窯門的時候看到很多瓷器產品上佈滿黑點,沮喪之時,父親突然指著一片比較大的黑點問我漂不漂亮,我看到那個黑色斑點周圍散發著紅暈,就像很多星星點點匯聚成的黑褐色冰花,單獨看非常美,那時我就在想,如果可以把它變幻成一幅畫用作瓷器紋飾豈不是更漂亮。我們經過近兩年的研究和實驗,在2000年,終於研製出了青釉墨彩瓷”。

青釉墨彩瓷能夠表現中國水墨畫的濃、淡、幹、溼、焦等幾種手法,當時有很多行業內人士並不認可這種新型的紋飾是耀州瓷,但沒想到一入市場非常受歡迎。據王彩紅講,因為泥料的問題,青釉墨彩瓷曾斷燒了5年,期間,非常喜歡青釉墨彩瓷的耀州博物館的左振西老師曾語重心長地對她說:“彩紅呀,你這個青釉墨彩瓷可千萬要延續下去啊。”如今,大批客戶著急要貨,卻一直都是無貨的狀態,“好在2017年底,青釉墨彩瓷泥料已經穩固,現在已經開始逐漸恢復生產了。”她欣慰地說。

瓷窯為家 瓷器為伴

技法經過訓練都可以學會,但是人的審美和對器物的理解,以及自身的認知水平往往更能決定一件器物的氣質。今年已經45歲的王彩紅,依舊喜歡畫畫,痴迷雕刻。她將畫畫的藝術完美融合在瓷器中,以此豐富耀州青瓷的品種,提升耀州瓷的整體藝術水平,同時也改變了耀州青瓷紋飾表達面窄的弊端,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以刀作畫,不同於筆,刀過必留痕,不能修改,刀法的輕重,粗細,直斜等都十分講究。運刀的轉折、頓挫、凹凸、起伏都需恰到好處,刀法既要細微謹慎,又不能死板匠氣;既要瀟灑寫意,又不能無章無法。運刀之時,屏息靜氣,神思集中,一絲不苟,才能一氣呵成,刀過生輝。”王彩紅說,雕刻的每一刀靠的都是經年累月練出來的手感,因為一旦出錯便無法彌補。

她一直覺得耀州瓷紋飾單一,無法表現她的情感,所以一直在思考著怎樣能把更美的紋飾運用到耀州瓷中去。經過查閱大量資料,走訪各地的窯口,2004年底,在耀州瓷刻花的基礎上加入了木雕、石雕、玉雕與漆雕等多種姊妹工藝,研製出了幹刻浮雕,後改名為剔花浮雕。剔花浮雕可以在瓷器上表現所有的紋飾技藝。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和學習,結合宋代陶範的雕刻技法,她獨創的這種刀鋒犀利,線條灑脫柔美的青瓷剔花浮雕技法,在耀州窯傳統陶瓷製作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她的每一次進步都與父親分不開,她說:“父親今年72歲,在陶瓷行業幹了一輩子,他的審美觀特別好,我的作品佈局只要有一丁點的瑕疵他都能一眼看出來。”現在的她在父親的支援幫助與嚴格要求下已經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傳統陶瓷藝術傳人,為耀州青瓷的全面傳承與創新闖出了一條新路,更為耀瓷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低調實幹的王彩紅微信個性簽名中寫著:永無止境,一直在學習當中。她說,她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以後世人再說起耀州瓷,不再說宋代是頂峰,而是她所在的時期是最好的。她的作品從2005年開始連續4年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精品展“百花杯”精品獎金獎;連續4年獲得金鳳凰獎金獎,共獲得國家級金獎20餘次,8項外觀設計專利。

午後臨別之時,陽光灑金,想起她說的那句“第一次握起刻花刀,便不知何時可以放下。”一個嬌柔的女子,就這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時光,且一守就是30年。她堅持在毫釐之間一雕一琢,矢志不移地弘揚耀州陶瓷寶貴的傳統技藝,她的那雙因握刀雕刻而略顯粗糙的手,頓時泛生歲月的滄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