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教會孩子們一句話,即使不逢年過節,他們也會經常回家

在2000年前的前秦時代,大教育家孔子教會了弟子們做人的道理,後經72賢人的編訂整理終於著成千古名篇——《論語》,此書一經面世,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民間百姓無不歎服聖人的教誨。

昨夜一則短訊息刷爆了小編的朋友圈,佩琪是啥?作為一個輪播了佩奇不下3遍的專業歷史小編,小編也被這位老爺爺的做法給感動了,佩奇是什麼?是粉紅色的小豬嗎?不是,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幸福。

啥是佩奇?教會孩子們一句話,即使不逢年過節,他們也會經常回家

儘管劇中的年輕人後來打定主意接父親上城裡過年,但問題是已經習慣了村中生活的老年人似乎已經與時代脫節,只有在村子裡他才能找到自己的快樂。話說到這兒,就有一個問題了,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一年到頭也不戀家?在之前的話題討論中,有多一半的老年人認為:如果孩子能抽空多陪陪父母就是對養育之恩最好的報答。

啥是佩奇?教會孩子們一句話,即使不逢年過節,他們也會經常回家

如今時代賦予孝道的觀念已經變了,在年輕人心目中,給老人家住大房子,買最貴的日用品,給最多的零花錢就是盡孝了。然而這和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孝道已經相背離了。

對於這個問題,《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至理名言可以作為“真孝”的一個參考,“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說色難這個詞彙。色難,表面上恭謙父母,噓寒問暖,孝順有加,但在心底卻認為孝是一種義務和責任而不是一份真情。

啥是佩奇?教會孩子們一句話,即使不逢年過節,他們也會經常回家

儘管啥是佩奇中的大爺已經包好了餃子,但兒子卻並未帶妻兒歸鄉。在鄉間的小路上,父子倆為此爭吵了一番,最終思念孫子的爺爺帶上了核桃、紅棗和一個鼓風機做的佩奇上了城。年夜飯,老人從袋子中將農副產品一一取出,遭到了兒子和兒媳的嫌棄,但當佩奇被擺上桌時,一家人的目光都匯聚到了一處。或許是孩子們讀懂了老父親的心意,最終他們一家人幸福地過了個好年。

啥是佩奇?教會孩子們一句話,即使不逢年過節,他們也會經常回家

所謂孝順並不是物質而是陪伴,這個反覆被說了幾萬次的概念如今依舊橫亙在兩代人的代溝之間得不到一個平衡。等兒女們猛然間驚覺時,時間已經不允許他們親切地叫上一聲父親和母親了。

在很多人的思想觀念裡,孩子成績好就可以為所欲為,即使六親不認也會被大人們默許。然而教育孩子貴在品質,啥是佩奇?請教會孩子們“色難”,即使不逢年過節,他們也會經常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