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佘田橋之穿行於湘中古宅蔭家堂

神奇的佘田橋之穿行於湘中古宅蔭家堂

秋日,陽光溫暖和煦。

站在鄉間無名小山丘上,眼前一大片黑瓦飛簷、青磚高牆奪人眼目——這就是蔭家堂。2002年批准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距湘中民營經濟發達的邵東縣城東約28公里,距315省道500米,位於楊橋清水村蒸水河畔。

一百零八間,是她流轉鄉里的俗名。

其 人

老屋的第一任主人叫申承述,誥封儒林郎,是太平申氏第十九代孫。

申承述的祖父申藍田,“分業不足十畝,以微資振起,田連阡陌”(《寶慶府志》)。他的父親申源齋“承父業,善經營,復擴先疇”(《寶慶府志》),誥封奉政大夫佐鰲。

祖父三代均被寶慶府志記述,實屬少見。當時寶慶府田滿貫的大戶相傳有“武岡鄧,南路伍,東路申”。“東路申”就是今之邵陽市邵東縣楊橋鎮的倖存老屋——蔭家堂昔日主人家。申家傳承至申承述,田地逾三千五百畝,其家勢可見一斑。

申家為富鄉里,從不張揚驕矜,“食惠者不僅五百家”。相傳申家一禹姓長工,從小離家背井,寄居申家。人品敦厚老實,心靈手巧,甚為主人喜愛。蔭家堂建成後,申承述賞他數百畝田土,敦促他自成家業,小禹笑著跟主人說“您菩薩心腸,疼奴身世,我萬分感激。可是就算是饋贈,也是口說無憑啊。”申承述會心一笑,隨手拿過筆墨立下字據。禹姓長工感激涕零,在申家資助下,於蔭家堂背後一小山坡造屋成家,而今繁衍成數十口之眾的“禹家排”。

申家傳至申承述,富裕已過三代。樂善好施的家風被完整地繼承且發揚光大:建聖廟文昌宮,修青龍橋,輸重金襄成。獨資佘田橋右岸一拱。申氏遙臨巷使鋪館、申氏義學等捐五十畝。除道成梁,津渡庵剎,留名於碑石間。與撫史析爨時,復予二百畝。(《申氏族譜》)

就是這麼一個“為富尚仁”的大家,申承述的父親、祖父雖已暴發,仍率眾多的家口擠居矮陋的“餘慶堂”。“餘慶堂”的匾額“尚義維風”是當時縣令造訪時題寫。祖居拆除後,匾額丟失,但“尚義維風”的丈夫風範卻衣脈相承。

建造蔭家堂,是申承述的父親源齋公的遺願。源齋公去世三年後,即1822年,申承述在離祖居三華里的“燕窩形”土地上,著手建造蔭家堂,前後歷經六年,了卻了父親的願望。

其 水

湘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邵東石株橋鄉,蒸水緩緩從蔭家堂的大門前流過。

1938年衡寶公路修建之前,蒸水是連線寶慶與衡陽的主要水路。座北朝南的蔭家堂當初建造時,申承述看中的就是面前這條小河。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佘湖山,隔著廣袤的田壟遙遙將大院守護,形成難得的好風水。

憑著便捷的水路運輸,申家傳統的糧食販運生意旺盛了百幾十年。申記糧船一艘艘順蒸水東流至湘江,入洞庭,北上湖北等地。

相傳乾隆年間,寶慶大旱,蒸水幾乎斷流。本鄉一糧商購得數十船大米,陳於蔭家堂址前的蒸水口,準備運往湖北。一連數十日,晴空萬里,烈日當頭,眼見蒸水日漸乾涸,可天公無絲毫要降雨的跡象。糧商心急如焚,被同道中人申承述的祖父藍田看在眼裡。

久旱讓糧商幾次想放棄這次販運,可數十船的大米除了申家誰能承受呢?藍田公當然明白糧商的心思,但他沒有點破,不願落下個趁人之危的不義之名。

眼見天氣毫無變化,坐立不安的糧商最終決定脫手,將數船大米賤價典賣於藍田公。

就在藍田公與糧商簽訂合同買下大米後沒幾天,天氣驟變降下喜雨,藍田公連夜領人將擱淺的米船運往湖北,而湖北因荒恰好需要大量的糧食。一宗意外的生意,使申家家業大振。

儘管蒸水的河運歷史早已結束,但它始終默默地守護著著申家的繁衍生息。雖經1876“丙子大水”水浸大門四尺五1949年蒸水氾濫水浸大門約七尺,房屋仍完好無損,人畜未有傷害。

其 星

道光二年,即1822年,申承述秉父親遺願率眾兄弟動工建蔭家堂。

大屋坐北朝南,縱四進,橫十一排,寬125。38米,進深67。86米。堂屋兩側各有四排住房和一排雜屋,計148間,對稱佈局。院內四條走廊橫貫,共有天井44個,圓木柱156根,院內正堂設戲樓,後置神臺,神臺上方懸掛巨匾,上書“蔭家堂”。院前有約2000平方米的曬坪和一條4米寬的石板路。

蔭家堂建築為磚木混合結構,青磚牆,小黑瓦。明間及主要廳堂均為鬥式木結構,其它房屋則以牆體支撐屋面,分上下兩層,置木樓板。原樓層百多間房屋由木欄走廊聯通。正堂穿鬥架製作精細,檁、木方、柱及穿梁均用料講究,做工規整,裝修部件尤為精雕細刻。

前後格扇門、窗的格芯式樣都不相同,其它藝術構件與藝術處理也頗具地方特色:如風格獨特的封火山牆與前後簷牆組合成高低錯落的屋面,正如申氏族譜所述:“簷牙刺天,棟角連雲,盤盤曲曲,震眩耳目”。封火牆上繪有各類人物、山水、神話圖案,並見兩個英式圓形掛鐘圖樣,色彩至今鮮豔,當時商業的對外發展與流通可見一斑。

大門石坎、石墩、石柱基及天井四周石條均以龍、鳳、牛、羊、馬等浮雕裝飾,無論木構件還是石料雕刻,工藝精美絕倫。

堂屋地面鋪以30公分見方的青磚,盡頭置花板神臺,支撐屋樑的木柱以石雕為基礎。據說曾讓北京來的專家激動不已,連呼“寶貝”。因是四進式,院內有四條風雨長廊貫穿,每條兩至三百米,平添了“百年深宅”、“庭院深深”的氣氛。相傳日本人1944年進犯邵陽,到處燒殺擄掠,卻不敢進蔭家堂這座迷宮一樣的古宅,他們害怕有游擊隊埋伏於此。

蔭家堂建成後,為申承述四兄弟後裔居住。現住有申姓村民七十多戶,近三百人,隸屬四個村民小組。

古宅環境幽雅,依山傍水,茂林修竹環繞四周。取名“蔭家”,“乃徐蔭及遠之意。”

當年“困難”時期,申家子孫賣過不少花格窗雕和門扉,中間也出現過偷盜。但是,如今的申家子孫為維繫湘中這一鮮明、灰弘的家庭生活場景,自覺而警惕地守護著蔭家堂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大清光緒三年癸未七月十四日已時,申承述兄弟修新屋壹座於此。述記。”走出蔭家堂,在申承述兄弟匠心獨運、廢寢忘食為我們留下的這座古宅面牆的一塊青磚上,驚喜地辨認出承述公留下的字跡,怦然心動,肅然起敬。

(作者:曾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