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詩書音畫樣樣絕,“詩佛”才不是我唯一的代名詞

二十一歲中狀元

很多人第一次知道重陽節要“登高”“插茱萸”,都是因為王維那首著名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詩書音畫樣樣絕,“詩佛”才不是我唯一的代名詞

王維是山西人,他在這首詩裡提到的“山東”,並不是今天的山東省,而是指“崤山東邊”,也就是他的老家山西。

十幾歲的王維獨自一人來到都城長安,準備參加科舉考試,順便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

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沒想到王維這樣的天才詩人,居然名落孫山。再次備考,王維就在“行卷”上做了很多功課。

“行卷”是唐代科舉制度的特殊產物,考生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裝訂好,送給京城的大人物們,算是一種自薦。如果大人物認可這位考生的作品,就會向主考官推薦,大大提高考生中舉的可能性。

王維行卷的目標,是京城裡的社交達人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此時三十歲左右,因為從小被裹挾在各種宮廷鬥爭中,所以就一直嚮往清修,後來索性當了女道士。

就算是女道士,畢竟也是有來頭的,所以玉真公主平時交往的大多是文人雅士,談論的也都是詩詞歌賦這些高雅的話題。

王維先是和寧王李憲、岐王李範這些親王打得火熱,因此得到了接近玉真公主的機會。

王維既然已經和這麼多親王拉上了關係,為什麼還要跟一個公主套近乎?這是因為,各位親王和唐玄宗雖然關係親密,可畢竟不是一母所生;而玉真公主卻是唐玄宗的親妹子,地位非同一般。

王維是個詩、書、音、畫樣樣精通的奇才。據說有一次他看到一幅畫作,一眼就看出畫中人物的動作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旁觀者不信,請樂隊現場表演,果然絲毫不差。這個故事不知真假,但王維的音樂水平很高是公認的事實。

王維接近玉真公主,不光展示詩作,也用到了自己的音樂強項。

岐王李範安排王維和玉真公主見面,讓他先打扮成樂師模樣,用琵琶彈了一曲《鬱輪袍》,玉真公主聽完讚歎不已。岐王恰到好處地再補上一句:這位帥哥不光曲子彈得好,詩寫得更不錯呢!

王維:詩書音畫樣樣絕,“詩佛”才不是我唯一的代名詞

玉真公主接過王維的詩作一看,很驚訝地說:“這都是我平時學習的詩作呀,一直以為是古人的大作,沒想到都是你寫的!”於是玉真公主請王維上座,大家一起談詩論文,聊得很是開心。

在玉真公主的力薦下,王維不僅順利中舉,而且是當年的狀元。這一年,王維才二十一歲。

大漠孤煙為何直

音樂水平很高的王維中舉後,就被安排了一個“太樂丞”的職務。

“太樂丞”雖然只是個八品小官,責任可不輕,主要負責宮中朝中關於禮樂方面的事宜。然而沒想到,王維的大好前途居然栽在一樁莫名其妙的罪名上——沒過多久,宮裡的伶人擅自表演了只能給皇上看的黃獅子舞,身為主管官員,王維被連累受罰,被貶到山東濟州看守糧倉。

王維在濟州待了好幾年,眼看這麼下去就沒有前途了,索性辭官,回到長安做個普通百姓。直到十多年以後,另一位著名詩人張九齡出任宰相,在他的引薦下,王維才重新回到政壇。

好景不長,張九齡不久被罷相,王維也遭到排擠,被派往北方邊境撫慰將士。

還好,王維這次出行沒有白去,給我們留下了另一首名詩

《使至塞上》

——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詩書音畫樣樣絕,“詩佛”才不是我唯一的代名詞

“我乘著車將要前往邊關,以使者的身份來到偏僻的居延城。蓬草經過的地方,是大漢從前的邊塞,大雁從這裡飛過,再往前就是以前胡人的地盤。大漠上一道孤煙直衝雲霄,落日在長河的襯托下顯得更加圓潤。我在蕭關遇到了前來偵察的騎兵,才知道都護還在遙遠的燕然尚未歸來。”

如前文所說,王維是詩、書、音、畫四絕,而這首詩就是他“詩中有畫”的最好體現。

《紅樓夢》裡香菱學詩,鑽研的就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說:“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

“孤煙”到底是什麼,曾經有過很多種解釋,有的說是炊煙,有的說是烽煙,還有的說是龍捲風。

大唐疆域遼闊,但人口最多的時候也只有五千多萬,是真正的“地廣人稀”。王維見到的“大漠”既不適合種地,也沒辦法遊牧,還可能隨時陷入戰亂。條件這麼惡劣的地方,一般人是不會定居於此的,炊煙的說法可以先排除。

再來說龍捲風。沙漠裡不是沒有龍捲風,但至少不是很常見,而且龍捲風不“直”,也不會待在一個地方不動。更何況,有龍捲風的天氣,能見度通常不會太好,又和“長河落日圓”的景象自相矛盾。所以龍捲風的說法也可以排除了。

其實書裡早就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孤煙”是唐朝烽火制度的一種訊號。按照當時的規定,烽煙分為三柱、兩柱和一柱。三柱代表情況非常緊急;兩柱代表有異常情況出現;早晚各點一柱烽煙,則代表平安無事。

《資治通鑑》裡寫道,“及暮,平安火不至,上始懼”,說的就是唐玄宗起初不把安祿山叛亂當回事,直到有一天晚上沒有收到平安火的訊息,知道潼關已經失守,這才開始害怕。

王維看到的“孤煙”,也正是一柱“平安火”。

設想一下,王維這次出使,是去慰問前線剛打了勝仗的將士。他看到壯闊的大漠風光,又看到遠處的平安火直衝雲霄,心裡為大唐的疆土遼闊倍感自豪,於是一首好詩油然而生。

詩是好詩,但背後卻有一個悲傷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他管轄的是涼州一帶,也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武威一帶,邊境對面就是吐蕃。

提起吐蕃,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但文成公主入藏是唐太宗年間的事,一百年過去了,當年和親的影響力幾乎消耗殆盡,大唐和吐蕃又開始打打停停。雙方都在邊境上設了“守捉使”,顧名思義,就是負責邊防,不讓兩邊的人隨意過境。

崔希逸出任河西節度使期間,邊境正處於相安無事的階段。崔希逸是個熱愛和平的人,他向吐蕃守將乞力徐提出,既然兩國和好,何不把雙方的防備都撤掉,讓老百姓更方便。

乞力徐也是個實在人,雖然心裡不免有些擔心,也提出了反對意見:“現在你是河西節度使,我是信得過的。但以後如果換了別人,誰知道又會怎麼樣呢?”在得到崔希逸的一再保證後,乞力徐最終還是同意撤掉防守人員。雙方還殺了白狗進行盟誓,同意互不侵犯。

果然,雙方不再戒備森嚴,老百姓的日子也輕鬆多了。尤其是吐蕃方面“畜牧被野”,漫山遍野都是放牧的牛羊。

如果一直和平共處下去,不光方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對官軍來說也是件大好事。雖然唐代很重視軍功,但畢竟刀槍無眼,打仗可隨時有可能要掉腦袋的。

可惜,乞力徐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就在雙方互撤守捉使的第二年,有人給唐玄宗出餿主意,說吐蕃邊境防守鬆懈,可以打他們個出其不意。唐玄宗不清楚真實狀況,也以為真的是個好機會,於是下令崔希逸出兵攻擊吐蕃。

這麼一來,崔希逸可就傻眼了——打吧,明明是自己先提出來要和平相處,身為堂堂的節度使,言而無信還怎麼做人?不打吧,這可是皇上親自下的命令,誰敢違抗?

沒辦法,崔希逸只好硬著頭皮出兵。吐蕃毫無戒備,這仗真是想打輸都不容易。雖然唐軍大獲全勝,但邊境上從此又連年戰火。

王維寫這首《使至塞上》,正是在前去慰問崔希逸的路上。他哪裡知道,崔希逸此時心裡正無比愧疚。

之後,崔希逸主動要求從河西節度使改任河南尹。然而,遠離大西北並沒能讓他減輕多少愧疚之情。據說不久他就開始做噩夢,在夢裡,總是有一隻白狗惡狠狠撲上來,對他撕咬不停。這個怪夢攪得崔希逸心神不寧,不久便因病去世。

最重要的救命詩

王維留下來的詩有四百多首,要說到“最重要”的作品,可能得算《凝碧池》了。

在官場浮浮沉沉幾十年後,五十五歲,王維做到了給事中,這是個正五品的官銜,主要職責是審議百官的奏章。可以看出,唐玄宗對他還是很看重的。

不幸的是,沒過多久,安祿山的叛軍攻陷了長安。在此之前,唐玄宗偷偷出逃,很多大臣事先沒有得到訊息,留在長安城了叛軍俘虜,王維也是其中之一。

安祿山久聞王維的大名,對他倒也客氣,讓他“官復原職”,當了個“偽給事中”。

很多大唐官員見叛軍勢大,為了保全性命,就投降做了“偽官”,其中不乏宰相陳希烈、駙馬張洎這樣的高官。和他們相比,王維還算有骨氣,為了不和叛軍同流合汙,故意吃藥弄壞了嗓子,假裝得了啞病。不過,他雖然以這個理由擺脫了“偽官”,卻被軟禁在洛陽一座寺廟裡不能自由行動。

安祿山的叛軍攻陷長安後,不僅劫掠了大量金銀財寶,還把唐玄宗精心培養的馴象舞馬、教坊樂工都帶到洛陽。安祿山儼然以天子自居,在洛陽的凝碧池旁大擺宴席,讓樂工都來表演。一名叫雷海青的樂工不堪受辱,憤然起身痛罵安祿山,並將手中的琵琶向他劈頭扔去。安祿山手下亂刀齊出,登時把雷海青砍得血肉模糊。

雷海青以身殉難時,王維並不在現場。事後不久,一位好友來到寺廟中看望他,給他講了雷海青的故事。王維有感於雷海青的剛烈,同時對自己和國家的命運感到很茫然,於是寫下了一首

《凝碧池》

——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王維:詩書音畫樣樣絕,“詩佛”才不是我唯一的代名詞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肅宗對曾經投降安祿山的大臣嚴厲處罰,最重的處斬,次一等的命其自盡,最輕的也要流放到邊遠地區。王維這個“偽給事中”本來也在被清算之列,所幸有人替他說情,說這首《凝碧池》足以體現他對大唐的忠心。再加上王維的弟弟王縉此時已經做了大官,上書稱情願自己降職,來換取對王維的寬大處理。幾個因素綜合在一起,肅宗最終同意不追究王維。

這麼看起來,《凝碧池》這首詩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