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共同退讓的鹽鐵會議,爭論雙方各執己見,利弊都是現實存在的

可以發現,在此次的鹽鐵會議中,兩者都是基於自身的,政治立場角度進行論辯,堅持著不同的義利的觀念。

雙方在政治、經濟政策領域的爭論,實際上是關於藏富於民,還是將財富集中在國家的爭論,是將人民看作是政治的目的,還是手段的爭論。

雙方共同退讓的鹽鐵會議,爭論雙方各執己見,利弊都是現實存在的

用現代的視角來看雙方的爭論,就變成了當中央集權體制和國有國營,成了一個無法解開的“結”的時候,國家利益與民生需求如何平衡,便成為了新的時代背景之下的義利兩難。

先秦時期儒、墨二家之間的義利之爭,大多是理論及個人修養上的爭論,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但是此次鹽鐵會議中的論辯,是繼先秦諸子義利之辨之後,是從理論上升為實踐的爭議。

雙方共同退讓的鹽鐵會議,爭論雙方各執己見,利弊都是現實存在的

從傳統儒家的“重義輕利”的原則出發,賢良文學指出鹽鐵官營是“崇利而忘義”,勢必會引起社會上惟利是圖、見利忘義的貪鄙之風盛行,因此造成人民只追求個人的利益,而對於道德漠不關心的局面。

他們認為道德、風俗的作用關乎國家的存亡,政權的長短,主張將儒學重視道德教化的仁政思想,作為基本價值,貫徹到具體的政策中去。

雙方共同退讓的鹽鐵會議,爭論雙方各執己見,利弊都是現實存在的

但是,對於這種“開仁義,毋示以利”的崇尚義,而貶損利的主張,實際上會將追功求利的進取精神,扼殺在搖籃裡。

並且有可能會造成“防淫佚、尚敦樸”的安貧樂道,從發展經濟的角度來看,其消極意味是十分明顯的。

雙方共同退讓的鹽鐵會議,爭論雙方各執己見,利弊都是現實存在的

基於此,桑弘羊等政府官員,從法家的角度進行了論辯,認為本質上,追逐利益的人是沒有錯的,道德的教化需要以大量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

並且從現實的角度看,賢良文學關於“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的主張,對於中央政府的權利只會削弱,還會造成地方豪強的勢力,不斷的增強。

雙方共同退讓的鹽鐵會議,爭論雙方各執己見,利弊都是現實存在的

鹽鐵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國家使用行政手段,對社會的經濟進行干預和控制,鹽鐵政策的強制性,是非常強的。

這一政策的實施,需要法律的保障,所以桑弘羊堅持透過法律的根本方式,來對國家進行治理,主要集中於重刑密法上。

雙方共同退讓的鹽鐵會議,爭論雙方各執己見,利弊都是現實存在的

這具有非常明顯的法家傾向,而且同時也是延續了,自從武帝以來的以嚴刑酷法,和密織法網的方式管理國家的手段。

不管怎樣,鹽鐵會議的實際結果,是爭議雙方之間的妥協,因為當時主要是依靠專賣收入,來維持政府的財政的各項支出。

雙方共同退讓的鹽鐵會議,爭論雙方各執己見,利弊都是現實存在的

因此桑弘羊等人堅持,不可以廢除專賣制度,對於賢良文學所揭示的鹽鐵官營等,專賣制度所導致的“百姓貧陋困窮”的社會現狀,又無法否認,只好做出一定的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