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元朝——高郵之戰後的南方紅巾軍

歷史上真實的元朝——高郵之戰後的南方紅巾軍

出身於黃陂漁民的倪文俊,對天完政權的重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至正十五年正月,倪文俊克沔陽,於漢川雞鳴儀大敗元軍,威順王寬徹普化的兒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戰死。不久之後,倪文俊又攻破了襄陽、中興(今湖北江陵)、武昌和漢陽,並俘威順王子歹帖木兒和王妃等。元廷見他勢大,下詔招安,因談判失敗,倪文俊殺了威順王子。元廷命答失八都魯等鎮守蘄黃,命太不華為湖廣行省左丞相,統領湖南。十六年正月,天完在漢陽建都,徐壽輝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丞相,平定天下。是年,天完軍東進浙江,西攻襄陽,南下攻湖南常德,澧,辰,衡,嶽諸州。趙普率領巢湖水師,在池州、青陽、桂陽等地大獲全勝,更曾兩度攻入安慶。十七年九月,倪文俊企圖謀害徐壽輝,謀奪皇位,戰敗後,從漢陽奔黃州(今湖北黃岡),為陳友諒所殺。倪文俊的部隊都是陳友諒的人。

陳友諒出身沔陽謝姓漁家,因贅於陳氏,改姓陳。元末兵起,他與弟友仁、友貴等人造反,投靠了天完政權,成為倪文俊的幕僚,累官至大元帥。在擊殺倪文俊之後,他奪取了天完政權的大權。至正十七年末,順江而下,於小孤山大敗元軍,元軍大敗。十八年正月,隨趙普勝等人攻破安慶,斬元淮南行省左丞餘闕等人。

歷史上真實的元朝——高郵之戰後的南方紅巾軍

此後,先後連克龍興,瑞州,邵武,吉安,撫州,建昌,贛州,汀州,信州,衢州。使天完政權成為南方各起義軍中最大、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不過,陳友諒和倪文俊一樣,都有篡位的野心。至正十九年九月,他斬殺了唯一的對手趙普勝。到了年底,他又逼得徐壽輝遷往都江州,殺了徐壽輝的部下,自稱漢王。二十年五月,徐壽輝在陳友諒的威逼下攻佔太平。閏五月,於採石殺徐壽輝,稱帝,改國號大漢,國號“大義”,仍以鄒普勝為太師,張必先為丞相,張定邊為太尉,知樞密院。

陳友諒篡位後,他的部下紛紛離心離德,政令不一(《明太祖實錄》卷九)。趙普勝和徐壽輝的部下紛紛離去。陳友諒則將矛頭指向應天(今江蘇南京)朱元璋,企圖與已經降元的平江張士誠聯手,前後夾擊朱元璋。張士誠不敢出兵。陳友諒登基不久,便沿江直奔應天,卻在龍灣被人暗算,逃回江州。朱元璋乘勝追擊,連克太平、安慶、趙普勝舊部張志雄、徐壽輝的舊部、駐守袁州多年的歐普祥、江西景德鎮北的浮樑守將於光等投奔朱元璋。

歷史上真實的元朝——高郵之戰後的南方紅巾軍

二十一年,陳友諒屢次反攻,朱元璋佔領江州、陳友諒逃到武昌,都沒有成功。陳友諒饒州守將吳宏,建昌守將王溥,龍興守將軍胡廷瑞,都在朱元璋手下投降。二十二年,吉安孫本立、曾萬中、龍泉、彭昌中等降朱元璋。此時的陳友諒,正面臨著眾叛親離,“疆土日蹙”的局面。二十三年間,陳友諒孤注一擲,發動鄱陽湖之戰,終使自己滅亡。

陳友諒殺了徐壽輝,篡奪大權後,明玉珍宣佈與陳友諒“不與相通”,割據四川。明玉珍在隨州梅丘裡平林聚(今湖北隨縣)。元末兵起,當地富豪推舉為屯長,組織武裝,建立防禦工事。至正十三年冬,投奔徐壽輝,授統帥,守沔陽。十七年秋,徐壽輝攻佔重慶,授隴蜀行省參政。十八年,他擊敗了李喜喜的“青軍”於普安(四川劍閣)和廣元,隴蜀行省的左丞,天完升玉珍。十九年四月,克嘉定(今四川樂山)、敗元四川行省平章朗革歹、右丞完者都、入成都、隆慶、潼川,都是他的功臣,都是他的功臣。從此,元朝統治四川宣告結束。

歷史上真實的元朝——高郵之戰後的南方紅巾軍

二十年五月,陳友諒殺了徐壽輝,登基稱帝,“友諒來了,宋主(徐壽輝)死了,三軍縞素,為宋主發喪,哀悼,實在忍無可忍,便向四面八方求援,向四面八方求援,稱宋主為‘應天啟運,獻武皇帝’,廟號世宗,為舜之宗堯,明玉珍又在城南建了壽輝廟,表示對壽輝的忠心。明玉珍在二十一年七月,被封為隴蜀王。二十三年正月,明玉珍登基為大夏,改元天統,仿照周制,設六卿,戴春為冢宰,萬勝為司馬,張文炳為司空,尚大亨和莫仁壽為司寇,吳文仁和周興是司徒,劉禎是宗伯。

明玉珍曾出兵陝西,雲南,貴州,但大都守不住,此後極少出兵,以防守為主。二十五年,明玉珍加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左丞相戴春、右丞相萬勝、尚大亨、張文炳、鄒興、平章。二十六年春天,明玉珍病逝,臨終遺言:“諸位同心協力,但求自保,謹防中原,不與諸國結盟。”子明升即位時,年僅十歲。

歷史上真實的元朝——高郵之戰後的南方紅巾軍

高郵之戰使張士誠從險境中解脫出來。脫脫在前線撤軍後,元軍大亂,張士誠趁機擴張地盤,拒絕了元廷多次招安。至正十五年末,淮東饑荒,士誠遣弟士德攻佔通州(今江蘇南通),渡江克常熟。次年二月,攻佔今江蘇蘇州的平江路。士誠改平江路為隆平府,把政權機構從高郵遷到這裡。又分兵連克無錫,常州,松江,湖州,杭州,佔據長江三角洲富庶之地。此時朱元璋在淮西攻佔了江蘇南京的集慶,勢力向東擴充套件,朱、張兩家勢力在鎮江對峙。

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連克長興,常州,泰興,江陰,常熟,常熟,朱元璋的軍隊,俘虜了張士德。“所以,士誠北有淮海,南有浙西,江陰和長興都是他的要害。長興在太湖口,陸路在廣德;江陰枕江,扼守姑蘇,通州。得長興,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宣歙;得江陰,士誠不敢渡江,上金、焦。至是為吾(朱元璋之軍)所用,士誠侵軼之路”(《明太祖實錄》卷五)。張士誠一次又一次的戰敗。方國珍,割據臺,溫,慶元地區,奉元朝之命,攻打張士誠。內外交困,腹背受敵,張士誠接受了元朝的招安,睦爾降旨,冊封士誠為太尉。

歷史上真實的元朝——高郵之戰後的南方紅巾軍

張士誠降元后,繼續和朱元璋爭奪地盤,江南地區基本維持原狀,但蘇北、魯南、皖北三地,張士誠借宋政權衰敗的機會,將勢力擴充套件至濟寧和濠州。至正十九年九月,元廷為了解決京師的饑荒,賜給了張士誠一件御酒和龍衣。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360—1363)間,張士誠、方國珍一人出糧,一人出船,每年從十幾萬石到十三萬石,運往大都,使元朝反動統治得以延續。

張士誠集團是新的地主分子,割據平江後,“無一不以良田美宅為樂”,“國事以歌舞為業,以酒色耽樂為從,以奇石名木,輒費米千石”。張士誠常年不出門,不問政事,弟弟張士信則有“後宮百餘人,習天魔舞蹈隊,珠金玉翠。”(《明太祖實錄》卷20)。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士誠遣呂珍攻打宋政權,最後據點安豐,朱元璋救了小明王和劉福通,才得以倖免。九月,士誠自稱為吳王,派使者到京請命,妥歡貼睦爾拒絕。元廷又派戶部侍郎博羅帖木兒、監丞賽因無錢前往平江,士誠拒絕,雙方斷絕關係。元朝在江浙行省的官員也受到士誠的排擠。從那以後,張士誠集團的腐朽程度越來越高,很快就會走向滅亡。

歷史上真實的元朝——高郵之戰後的南方紅巾軍

至正十四年(1354)高郵之戰後,北南紅巾軍已從起義低谷中走出,展開規模更大的反元武裝鬥爭。北方紅巾軍兵分三路北上,重創了元朝北方的統治,促進了南方紅巾軍的發展,朱元璋軍隊的壯大。南方紅巾軍戰功赫赫,按理說應該承擔起推翻元朝的歷史重任,但是陳友諒篡權後,形勢急轉直下,最終成為眾矢之的。張士誠、方國珍這兩個非紅巾軍系統的人,趁著天下大亂,割據一方,投靠無常,早已失去了農民起義的本質。朱元璋穩紮穩打,逐步壯大,最終承擔起推翻元朝,統一全國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