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一場明初,政治鬥爭後的為人處事之道和職場之道。

所謂年歲越老膽越小,這個問題對於晚年徐達更是如此。

雖然已不在丞相位了,但看著曾經的同僚們一個個死於非命,徐達心裡也害怕啊。

自己啥情況?能文能武出將入相,說功高蓋世也不為過,要是一個弄不好,弄個“兔死狗烹”下場,不是晚節不保嗎。

自己那把兄弟看上去親熱,其實特狠。

這就讓深諳人心的徐達,有了自己的算計,對苛刻的帝王而言,啥人最放心?

答案是:沒野心,沒想法,沒欲求。

做個三沒人員,不逾矩,知止,就能平穩落地。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徐達)

說幹就幹的徐達,自那以後養成了低調做派。

用史書說法就是

“恭謹如不能言”

連說話都不利索了,見到朱元璋就喜歡躲。

奈何朱元璋是個念舊的人,總尋思找徐達喝酒,順帶還要跟他博弈一番。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下棋這個共同愛好,讓徐達遭罪不少。

讓大老闆輕鬆贏了吧,老闆心裡不開心,說你放水瞧不起人。

讓大老闆輕易輸掉吧,老闆心裡不開心,說你放水不尊重人。

其中拿捏和分寸,非職場老鳥玩不轉!

遇見個好伺候的老闆還沒啥問題。

君不見後世恆大籃球賽,許老闆打球不就是如此,所有人都在放水,他也知道所有人在放水,但得了MVP的依舊舉手歡呼,給足員工面子,因為別人不在乎嗎!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陪老闆打球)

但朱元璋是個在乎的人啊。

一次朱元璋召徐達下棋,還叮囑說

:拿出真本事來,千萬別藏著掖著,我們兄弟兩好說。

一看老大這樣說,徐達當然滿口應承,但心中卻不斷尋思,如何讓老闆贏得艱難又滿意。

兩人就這麼弈來弈去,到中午還未分出勝負。然後反轉來了,朱元璋抓住機會一口氣吃了徐達兩子,口中不斷得瑟。

嘚瑟之後卻詫異地發現,徐達一言不發,盯著棋盤就是不落子,目光呆滯。

朱元璋一看覺得是自己讓徐達犯難了。

得意地說:哥們,還不下?繼續啊!

然後讓朱元璋意外的一幕發生了。

只見徐達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鄭重地說:

陛下,請看全域性。

這話聽的朱元璋也好奇心起,站起來仔細觀看,隱約在棋盤上看見徐達的棋子擺成了

“萬歲”

二字。

這兩字讓朱元璋喜笑顏開,高興之餘就將他們下棋的樓宇還有莫愁湖花園一起賜給了徐達。

現在這座樓也很有名,就是南京莫愁湖畔的勝棋樓。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今日莫愁湖勝旗樓)

一個棋盤上的萬歲,讓朱元璋喜笑顏開,也讓徐達長出一口氣。

所謂伴君如伴虎,就算這君王是兄弟,也不能放鬆警惕啊!

這就是徐達的晚年生活。

過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尋思的則是投其所好,讓自己安穩。

那麼徐達為何要如此低調。

答案啊,看曾經的兄弟和跟自己一樣當過丞相的人就懂了。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洪武一朝是文官噩夢,好漢落鳳坡。

這噩夢和落鳳坡為何出名,不過朱洪武真就是一個權力慾望特別強的人。

對朱洪武而言。

從紅巾軍鬧事情起,殺人就是家常便飯。

起義風雲中他克敵制勝,打下偌大江山。

建立大明後他大開殺戒,穩固自己江山。

於是,就有了無數悲劇人物出現,而這其中殺掉的代表人物,無疑是那些丞相們。

殺光丞相後,朱元璋也用廢除丞相制方式讓自己成了有史以來權力最集中的帝王。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那麼朱元璋為何要對丞相如此不爽咧?

原因很簡單,從來就沒有那個有野心的帝王,看丞相很順眼過,因為丞相的相權分的是皇權。

為了不讓相權分走皇權,朱元璋想了不少的辦法,由此才有無數丞相梗死。大家都知道的李善長,胡惟庸都是其中代表!

更有意思的是,這被殺的丞相有一個算一個,都有職場問題。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第一個被殺的人是楊憲,一特務頭子。

楊憲其人是朱元璋攻克建康後(1356年)收納的文官,為人精明強幹辦事能力出眾,這就讓朱元璋非常看重,讓他做了檢校,大概就是特務大統領。

當了不少年特務後,楊憲升任御史臺中丞,深受朱元璋器重,被朱元璋褒獎說:

可以當丞相。

至於為啥?原因應該是朱元璋希望中書省中能有一個心腹,即在相權中埋釘子,又能跟自己配合,順帶還能為自己的下一步謀劃做準備。

於是,楊憲在公元1370年成了中書省左丞,事實上的中書省負責人,將李善長都壓在了身下。

但,這個看似能力強悍,又忠誠的楊憲結局卻不好!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至於為何,跟朱元璋的算計和派系有關。

明初,朱洪武帳下人才無數,這些人也因為加入先後,地域不同,分成了“淮西派、“浙東派”和其他不成氣候的小派。

淮西派以朱元璋老家鳳陽、定遠人為主,領頭人是文臣第一人李善長。

浙東派以劉伯溫為首,人數不算多,但也勉強成氣候。

而這劉伯溫又跟楊憲關係看上去不錯,號稱有師生之誼,就讓人誤解這楊憲是浙東派人物。

但事實真如此嗎?其實也不是。

劉伯溫跟楊憲關係是不錯,可對楊憲的評價卻不高。

當年朱元璋在啟用楊憲當丞相前,曾問過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說楊憲

:有相才無相器。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這評價讓朱元璋尋思一番後,就將楊憲提拔到了丞相的位置上。

這是朱元璋故意為之。

在朱元璋看來,將楊憲弄進中書省弄情報,當內應好處多多,就算他做得不咋地,讓他去對付淮西派,然後讓淮西派輕易勝利,勝利之後在膨脹,最後徹底瘋狂也是不錯的結局。

事後看,果不其然。

楊憲因為特工工作的慣性,上任後弄情報的事幹得還湊合,但搞黨爭卻更利索。

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告狀。

各種咄咄逼人,胡攪蠻纏,打小報告,處處針對淮西派老大李善長和胡惟庸。弄得中書省雞飛狗跳,也讓李善長和胡惟庸聯合起來針對楊憲。

這一來二去,就讓領命去刺探情報為主,鬥爭為輔的楊憲慘了。

自討有朱元璋撐腰的楊憲以為是完成皇帝命令,關鍵時刻朱元璋會救自己,結果卻成為淮西派的最大目標,糊里糊塗死了。

史書上關於楊憲之死語焉不詳,只是說了一句“犯事被誅”,至於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也就淹沒在了歷史中。

個人認為,這楊憲最大可能就是錯會或者被朱元璋利用,才悍然挑戰淮西派,最後被人整死的,而朱元璋的目的,或許就是用獻祭楊憲的方式,給淮西派壯膽。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楊憲死後是另一個丞相接班,這人就是不太出名的汪廣洋。

江蘇高郵人的汪廣洋也非淮西派出生。

按明史中評價是,

“少師餘闕,淹通經史,善篆隸,工為歌詩。”

屬標準的文人士子,因此待人寬和不說,遇事也謹慎到膽小。

這樣的官場老好人,地位在胡惟庸之上,卻用不爭方式,放任胡惟庸獨攬大權,自己在家有事沒事喝悶酒聊以自慰。

按理說,用混字絕混活路應該沒問題吧!

但朱元璋是個容不得人不做事的人。

讓你去就是制衡,就是分權的。

你都不爭了要你何用?

不出所料,汪廣洋在洪武六年(1373年)因為消極怠工,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後來眼見實在無人可用,又在洪武十年(1377年)讓他回來繼續當右丞相。

這次朱元璋對汪廣洋特別優厚,寵愛有加,但這汪廣洋還是不幹事啊。

踐行“混字絕”的老好人,讓胡惟庸風頭出盡,自己成了隱形人,胡惟庸幹了啥壞事,汪廣洋一概不說,弄的朱元璋憤怒了,數次警告說,你要幹事啊!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但這警告卻讓汪廣洋惶恐到不知所措。

一看這爛泥扶不上牆樣子,朱元璋不忍了,汪廣洋因為牽連劉伯溫被殺一案(1379年),被朱元璋流放海南。

餘怒未消的朱元璋,在汪廣洋走到半路時,又派人帶著詔書去斥責汪廣洋。然後,這個悲劇人物害怕了,上吊自殺了,悲催的汪廣洋,就這麼成為明朝第二個橫死的丞相。

第一個因為爭得太激烈被殺。

第二個因為不爭也被殺。

這讓人咋做啊!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朱元璋大手一揮說,你們都別做了,讓胡惟庸做。

巧合的是,這汪廣洋和胡惟庸幾乎是同時死的,因為老好人汪廣洋的存在,讓胡惟庸早就大權獨攬很久了。

胡惟庸:安徽定遠人,跟朱元璋老家風陽離得不遠,算妥妥的淮西派之人。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胡惟庸在朱元璋佔領和州(安徽和縣)後投奔朱元璋。

投奔之後朱元璋看他口才不錯,能力也強,還是老鄉就特別重用,讓他成了元帥府奏差,當起了李善長副手。

這胡惟庸也是善於經營的人,配合李善長工作特賣力,被李善長提攜下一路升官。

升著升著到了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成了中書省“參知政事”,地位相當於副相,還因為李善長有病,楊憲橫死,汪廣洋不作為,成了實質上的丞相。

並在1377年成了中書左丞,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這獨攬朝政的風光讓胡惟庸飄了。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權力帶給他的暢快讓胡惟庸從精明變得糊塗,進而開始擅權了。

這擅權舉動可謂數不勝數。

比如劉伯溫之死:不少人都說是胡惟庸暗中下手的,至於真假如何,是不是朱元璋安排的,就不為人知了。

劉伯溫死後,胡惟庸又跟李善長成了親家,順勢成了淮西派新的帶頭人!

自那以後,整人(學士吳伯宗),拉攏武將(平涼侯費聚、吉安侯陸仲亨),安排淮西派招兵買馬,收納亡命之徒,甚至瞞報謊報政事,這樣的事胡惟庸幹了不少,弄的朝堂之上天怒人怨,朱元璋也心如明鏡,愈發提防。

到最後,胡惟庸甚至派人暗中遊說李善長共謀大事,引倭寇和北元勢力為己用。

這等於弄起了謀反勾當。(存疑)

如果是一個糊塗的帝王,或許不會在意。

可朱元璋是誰,一個精明到離譜的帝王,這就讓人難堪了。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那麼胡惟庸的擅權和作惡為何朱元璋不制止!

其實這就是朱元璋的棋局而已,只有讓丞相成為罪人,才好名正言順廢除丞相。

至於朱元璋為何用胡惟庸當丞相?

不在於他有多合適,而是因為他能力不夠強,對朱元璋的威脅更小。

小聰明多,大智慧少,就是朱元璋任用胡惟庸的主因。

胡惟庸最後因謀反而死,也算求錘得錘。

但謀反這事本身又是一個值得推敲的事。

小聰明多,大智慧少的胡惟庸。

弄謀反這樣高難度的事,是力有不逮的。

從這個角度看,胡惟庸之死的本質又是一起政治事件。

用權迷心竅的胡惟庸引爆這個事件,然後讓礙眼的東西滾蛋就是朱元璋的算盤。

按理說,胡惟庸也是個精明人,卻在決定生死的關鍵時刻,因為慾望迷糊了雙眼。

至死都沒明白自己到底該如何做?也沒理順相權和皇權的關係,擺正自己的位置。

於是,謀反成了罪行,也成了死因。

胡惟庸死後僅僅5天,急於收割勝利果實的朱元璋,就開始了自己的機構改革。

先是永久廢除丞相制,後是將相權分割到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最後還叮囑後世皇帝

:不能重置丞相,如果有誰提議恢復丞相制的人,立馬處死。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自那以後,綿延上千年的丞相制,在朱元璋這裡完結了。

朱元璋收穫了最大的權力!

這權力按吳晗先生的話說就是

:丞相沒有了,朱元璋以皇帝兼行丞相的職權,中央集權發展到最高峰,朱元璋成為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君主。

朱元璋也用這樣的方式,將家國聯合在一起,自己是家長,家族即國家。國家軍政大權皆歸皇帝一人,儼然一家一姓之國。

但這一切,卻在後來的明朝皇帝哪,越來越變味了。原因無他,一個國家要處理的事方方面面太多太多。

勤奮的皇帝拼命幹,或許能處理,比如朱元璋這樣的。

合格的皇帝勉強幹,或許能搞定,但也需要人幫忙,比如朱棣這樣的。

可遇見了懶惰的皇帝,那就搞不定了!

於是,朱元璋煞費苦心建立起來的一家一姓之國有了分權者,宰相這個名號雖然沒了,卻用另一種方式借屍還魂,這方式就是內閣大學士。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

他們沒有宰相顯赫的頭銜,卻有比宰相更大的權利。

朱棣之後,內閣大學士地位節節高,擁有了超越六部的身份,也成了真正的權利中樞,進而讓明朝成了相權最集中的時代。

歷經四朝的三楊內閣

“楊士奇、楊榮、楊博”,

弘治正德年間的

“李東陽、劉健”

嘉靖朝的“

夏言、嚴嵩、徐階”,

萬曆朝的

“高拱、張居正、申時行”,讓

明朝進入了內閣大學士總揆百官的時代,也進入了一箇中國獨有的文臣時代,一個近乎沒有皇權制約的時代。

不知看到這最後的結局,朱元璋是該笑還是該哭。

最後說一說另外兩個丞相的結局,徐達民間野史說因為吃了朱元璋送的燒鵝,病發死亡,這個個人認為有點胡扯了,病入膏肓還要送把兄弟走,沒那個必要。

至於李善長,朱元璋還是顧念感情的。

但受到胡惟庸牽連後的不知感恩,讓朱元璋一直不爽李善長,最後再有心人接連告發之後,在胡惟庸死了十年後被舊事重提,被滅族,一家70多口人全部被處死。

跟隨一起死的,還有淮西派諸如陸仲亨、唐勝宗、侯費聚等這樣的將領。

朱元璋的拔刺行動就此告一段落,如果後來朱標沒死的話,這應該是最後一波了,奈何朱標兩年後死了,於是就又有了藍玉案。

看過洪武朝文武大臣的下場,在看徐達的做派,這人真是明白人,不以15年兄弟為資本,不以18年君臣為仰仗。

就算33年朝夕相處,依舊踐行本分,明白兩個道理。

第一:不逾矩。

第二:知止。

這或許就是善終的關鍵吧。

出將入相還能逃過朱元璋屠刀?跟被殺的丞相比,徐達到底聰明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