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他的兒子,為什麼皇帝選李建成而不選李世民?

這一日風雲密佈,李世民握緊手中的韁繩,只見他沉默了許久,最後只是問守在身邊的將士一句:“同樣是父皇的兒子,為什麼父皇不選我反而是選了李建成?”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剛剛誕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的皇宮的玄武門外,發生了一場兄弟相殘的慘劇,整個事件所牽連的人命高達數百人,甚至動搖了唐朝在河北的統治。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而李世民,就是這場政變的發起者。

都是他的兒子,為什麼皇帝選李建成而不選李世民?

李世民本是唐朝開國君王李淵與髮妻竇氏所生次子,他與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平陽昭公主一母同胞,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

李世民幼時聰明機智,年少從軍便立下汗馬功勞,他為李淵建立大唐王朝屢建奇功,《資治通鑑·唐紀五》曾記載道:“上以秦王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稱之,特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冬十月,以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增邑二萬戶,仍開天策府,置官屬。”

這段話可以看出幾點資訊:

一、大唐初建國時李世民不是太子而是秦王,太子正是他的嫡親兄長、李淵的嫡長子李建成。

二、李世民在李氏王朝打天下時可謂是戰功赫赫、封無可封,這個時候總不能把佔著禮法又名正言順的李建成廢了讓老二李世民當太子,李淵只好別出心裁地特置出天策上將一職,而天策上將可以自置官屬,也就是自己招募人才作為天策府中官員,這樣李世民的政治集團就可以合法化,這個權利和太子的東宮體系差不多,等於可以名正言順的組建自己的小班子,培養自己的勢力,這樣雙方都皆大歡喜啦。

三、李世民可謂是唐朝開國第一大功臣,這樣具有赫赫威名的他不僅是太子李建成的威脅,也是皇帝李淵的威脅。

都是他的兒子,為什麼皇帝選李建成而不選李世民?

於是,地位與權利都達到巔峰的李世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雖然功勞最大卻越不過太子李建成,李淵給他更大的權利卻又開始有意識地扶持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來打壓李世民。到了後來,太子與齊王聯手對付李世民,太子把握朝政、結黨營私,對李世民的秦王府進行打壓分化,挖牆腳尉遲恭不成,就將其誣陷下至詔獄,還要將程咬金打發到地方上擔任康州刺史,甚至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大謀士都被逐出秦王府;齊王作為拒突厥統帥,更是要奪秦王府精銳為自己所用、架空李世民。

李世民的日子越發不好過。

向上一步,是自己應得的至尊之位;退後一步,是心中的悲憤與不甘。兩相比較,李世民當然是選擇反!

於是就有了開頭那一幕:長安都城,玄武門下,李世民一剪射殺太子李建成,屬下尉遲恭進宮名為護駕實為逼宮唐高祖李淵。同樣都是父皇的兒子,為什麼他選李建成,而不是我這個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李世民?

沒有人給李世民答案,於是他選擇撕開考題,走向另一方天地。

此時的李淵,早已沒有了選擇的權利。

太子和齊王都已死在玄武門之變中,此刻李淵只剩李世民這一個最優秀的嫡子,而且這個兒子目前還沒有殺了老子自己登上皇位的意思,李淵不得不退讓。

權力之下無父子。

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不久後變被封為太子。同年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

都是他的兒子,為什麼皇帝選李建成而不選李世民?

李世民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後加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縱覽玄武門之變全過程,為了心中的大業、為了手中的權力,李世民親手殺兄、逼宮親父,可謂是有違人倫親情。然而那時的李世民可謂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爾為刀俎我為魚肉,若不發起這場政變,李世民焉有活路?

兩難之際,李世民不得不放棄帝王家的親情。此後在位多年,李世民勵精圖治,造就大唐盛世,他的功過,自有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