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田家英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他這次回鄉是為了什麼呢

引言

田家英,偉人的秘書,出生於四川雙流。他自打15歲離開家鄉去到延安之後,多年來都沒有回過家鄉。

一直過了二十多年,1956年,他才重新又踏上了家鄉的土地。

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聊聊,田家英的這次回鄉之路。

1956年,田家英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他這次回鄉是為了什麼呢

正文

田家英本不姓田,這是他的筆名,他的本名叫曾正昌。

他的父親早年間在成都的簾官公所街,開了一間中藥店維持著全家的生計。曾家總共有四個孩子,田家英排行老么。

在他三歲的時候,田家英的父親去世了,到了九歲,母親也撒手而去,年幼的家英就由哥嫂撫養。

這次回鄉,田家英也是唏噓不已,他對旁人談起過,這次回鄉主要是有三個目的:

1、調查農業合作化的情況,以及群眾的生活;

2、看看故鄉的風景和故人;

3、尋找家裡的親人。

說到情深之處,田家英不由得埋怨著自己,說自己是曾家的不孝子,自打15歲離鄉之後,對曾家就不管不問,也沒有給親人寫過一封信,也沒有到父母的墳前祭奠過。

作為偉人的秘書,田家英這次回鄉可謂是衣錦還鄉,可他行事低調,囑咐旁人和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不可鋪張,不可大搞宣傳。

地方上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叫段象印,他提前就找到了田家英的親人,就住在永福鄉四村一個叫 “李家巷子”的地方。

由於到李家巷子的路很難走,車子不好開過去,段象印提前找好人,砍樹搭橋,又填補道路上的坑窪。

田家英所乘坐的華沙牌小汽車,這才順利開到了李家巷子。

車子停在黃天壩機場的第二招待所大門口,這裡距離李家巷子很近,一支菸的功夫就能走到了。

段象印陪同著田家英走到李家院子,剛到地就看到一個小夥子。段象印指著小夥子,對田家英說,他是曾家的娃子。

田家英看著小夥子,一臉的親切,他也沒有拐彎抹角,直接就詢問小夥子的字輩。

1956年,田家英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他這次回鄉是為了什麼呢

“我是發字輩,叫曾發興”,小夥子回道。

聞聽此言,田家英就掐著手指頭開始算排行了:“毓久章貴光 ,明正大發昌”。

算好了字輩,田家英這才知道,按照字輩,自己是這個小夥子的爺爺輩了。

小夥子聽田家英說他是自己的爺爺,一開始也迷糊了,過了一會才想起來。聽老姑婆說起過,是有一個叫“曾正昌”的人,老早的時候就離開了成都,之後多年一直沒有訊息。

“你就是正昌爺爺啊!”,小夥子這才恍然大悟。

在小夥子的引領下,田家英一行人跟在身後,朝著親情奔去。

此時,“正昌娃子回來了”的訊息,傳遍了院子的每個角落。

當時,曾家的長輩中,還在世的是一個叫“曾辛氏”的嬸孃。她正在吃早飯,一聽到正昌娃子回來了,她也是很激動。趕緊放下了碗筷,抓起身旁的柺棍,一步步挪到門口。

田家英算是她的侄兒,小時候,她就十分疼愛這個父母早逝的侄兒。自打這個侄兒離鄉之後,再也沒有他的訊息,如今再次聽到正昌娃子回來的訊息,嬸孃十分開心。

在曾發興引領下,田家英一行人來到了嬸孃的家裡。

“嬸孃,我是正昌啊,您還認識我嗎?”

在嬸孃的記憶裡,正昌娃還只是個小娃娃,如今,看到眼前已經步入中年的正昌娃,上了年紀,有了老花眼的嬸孃一時半會還沒認出來。

看了好一會,嬸孃才知道,面前這個幹部模樣的中年男子,就是她記憶裡,那個喜歡下河捉魚摸蝦,喜歡竄上山林打鳥的正昌娃。

嬸孃笑了,笑得臉上的皺紋都擠在了一起。

田家英從兜裡摸出五元,塞給嬸孃,讓嬸孃想吃什麼就買什麼。

這時候,嬸孃家的小院子裡,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好些人。院子裡擠滿了人,塞不下腳,鄉親們就爬上圍牆,或是擠上院外堆積的穀草垛子,吃著眼前的熱鬧場面。

田家英的探親之旅,就從嬸孃家的小院子裡開始。

本文來自百家號“賤議你讀史”原創,其他平臺和作者均為抄襲搬運

在他的老家,有一個叫“高墩子”的小壩子,田家英的母親就安葬在這裡。

當田家英來到母親的墳前,看著眼前的小土堆,還有四周的荒草,愧疚佈滿了心頭。

他對母親的愛很深沉,還沒享受夠母愛,母親就撒手而去了。

看著母親靜靜地躺在這一方小土堆裡,多年來自己都沒有來祭奠過,田家英的眼眶不由得溼潤了。

高墩子這地方,不久將要進行開發,母親也要遷墳了。

1956年,田家英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他這次回鄉是為了什麼呢

本來,對於身居高位的田家英而言,他只需要一句話,就可以不用動母親的墳。但是他不會這麼去做,為了國家的建設,遷墳是必須的。

在老一輩看來,起墳不是一件好事,他們想不明白,像田家英這種大幹部,只要他一句話,下面的人肯定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他為何還要遷墳呢。

不過,田家英決心已定,旁人也不好得說什麼。

田家英告訴曾發興,遷墳的時候,自己要是來不了,就麻煩他代為起墳。將母親的遺骸火化後,曾熙芝會來取。

曾熙芝是田家英的姐姐,一直都住在成都。

後來,曾熙芝取回母親的骨灰後,託人帶去北京,交給了田家英。

田家英用一個精緻的小瓶子,裝了一點母親的骨灰,放在家裡顯眼的位置,這樣,他只要在家就能看到母親,彷彿母親還在自己的身邊。

本文來自百家號“賤議你讀史”原創,其他平臺和作者均為抄襲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