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憶當年:樓入曉光開太華 樹浮秋光近終南

李智勇老師從事了一輩子的文物工作,收購、鑑定,當年我開專欄的時候,時不時給我寫一篇,現在已經退休了,我們時不時見見面,聽他講講故事。

如果你也喜歡就請點點關注。

李老師憶當年:樓入曉光開太華 樹浮秋光近終南

1874年黃興生於長沙南郊黎託黃興鎮。8歲就讀於當地肖舉人辦的私塾,不久到翰林周立樵的私塾求學。中學在有著劉鳳苞、郭嵩燾、王先謙等著名學者執教的城南書院讀書,獲益匪淺。時值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黃興在接受傳統思想教育的同時,亦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

黃興在中國近代史上以政治家、軍事家為人們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書法家,一個詩人。黃興的書法以顏真卿晚年書體入手,上追魏碑、隸書、小篆,又兼學宋代蘇東坡、黃庭堅、米芾書法和清代名家何紹基、翁同和、劉墉的楷書風格,自成一家。

李老師憶當年:樓入曉光開太華 樹浮秋光近終南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古舊巷子一位很精緻的老奶奶家裡收到過一副黃興的行書七言對聯。談起對聯的來歷,老奶奶說她的爺爺早年也是同盟會的,與黃興私交甚好。老人沒有兒女相伴,又非常珍惜這副字對,思來想去決定交給文物部門,可以得到妥善保管,也算有個歸宿。“樓人曉光開太華,樹浮秋色近終南”,黃興顯示了他詩意的才華。上聯有“宣惠我兄正”,下聯沒有年款只題“黃興”二字,下鈐白文“黃興之印”和朱文“克強”二印。字型中略帶行草的體勢,特別是從“黃興”題款二字用帶草體的運筆上分析,這副對聯應該是他1911年37歲以後所作,究其原因是黃興在1911年以前的字型運筆都比較堅挺,墨氣豐滿剛勁,偶爾在結體上運用魏碑的風格以示創意和方正。

由於黃興把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處理各種複雜的政治、軍事等事務上了,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書寫如此高水平的書法,可見黃興的書法天賦與能力。

李老師憶當年:樓入曉光開太華 樹浮秋光近終南

黃興在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過程中親自擔任總指揮並衝鋒在前,中彈受傷後曾痛昏死過去,後被戰友救出。其右手中彈失去了無名指和中指,從此寫書法和批寫檔案只能用大拇指和食指相夾筆桿完成。由於沒有無名指和中指相輔協力,運筆行墨沒有從前自如,空靈韻味也異於從前。遇上較長的筆畫時,明顯看得出力不從心了。這副字對的“光”、“色”、“近”字的撩筆就出現拖筆的感覺,力度大打折扣。即便如此,整體上還是保持了黃興書法的剛勁淳厚、大氣磅礴的風格。

李老師憶當年:樓入曉光開太華 樹浮秋光近終南

1916年10月31日,黃興病逝於上海。第二年4月15日國葬於長沙嶽麓山。聽老人講,早在出葬三日前長沙城裡所有布店裡的黑布、白布都銷售一空,許多大戶人家和政府部門派人到廣州和武漢購買。當送葬隊伍行船過湘江時兩岸竟人山人海,湘江裡所有船隻都只用於渡江,且分文不收;沿途百姓除焚香點燭、燃放鞭炮外,還自發地擺放茶水和包點,免費提供服務。其悲壯的場面感天動地!

見其書思其人。黃興將畢生精力和心血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雖在書法、詩文方面才華橫溢,卻英年早逝,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遺憾。其留下的墨跡,更加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