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非分之想

清末,京郊有一秀才,姓王名平安。王秀才從年輕時就想躋身仕途,然而屢試不第,直至五十歲上才認命作罷,在家開辦學堂以教書為業,早起晚眠十分勤勉。

當時,平常百姓家沒有報時鐘 ,作息時間全靠看天估計。王秀才幸而門前有棵梧桐樹,樹上有窩烏鴉,每早寅卯相交之時烏鴉必定啼叫,王秀才一聽到烏鴉啼叫即起床到校備課和輔導學生晨讀。雖說日子過得清貧一些,但名聲甚好,倒也安然。

令王秀才意想不到的是,在他六十歲那年中秋前夕,在整修庭院時,偶然挖得一罐金銀珠寶。

民間故事:非分之想

一日之間,王秀才成了百萬富翁。俗話說,飽滿生鬧事,錢多殃邪思。王秀才發財後,忽然生出了納妾生子之念。但又恐夫人不允,未敢直說,故每日裝出愁眉不展的樣子,長吁短嘆。

夫人不解,便問其故:“夫君,以前咱清貧時,您整日吟詩填賦,喜笑顏開;現在咱已有家產萬貫,您卻長吁短嘆悶悶不樂,難道為妻有何得罪之處不成?”

秀才說:“夫人有所不知,我正為萬貫家產煩惱。你想,咱只有一個女兒,且已經出嫁,縱有家產萬貫無人繼承也是枉然。”

秀才夫人是個賢惠明理之人,她深知秀才的心思,也明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因此,她對秀才說:“夫君不必愁悶,儘早擇娶一妾為王門生子,繼承家業也就是了。”

此話正合秀才心意。於是即與夫人商量擇娶事宜。

不久,王秀才從民間戲班中擇娶一妾。此女姓方名豔玲,年方二十一歲,身段修長,曲線如裁 ,瓜子臉白裡透紅,十分標緻動人。加上在戲班薰陶數載,走路,說話、眼神,做派都別有一番風韻,一進門就得到夫人的呵護。老秀才更是如獲至寶,百看不厭,恣意狂歡。至於清晨到學堂備課輔導之事,暫時就顧不上了。

民間故事:非分之想

然而,王秀才畢竟是六十歲的人啦,時間不長,體力漸感不支,交歡之事日漸減少。對此,小妾豔玲有些哀怨和不悅。秀才只好多加撫慰,多予衣帛首飾安慰。至此,秀才又恢復了烏鴉啼鳴起床到校的老習慣。並與小妾商定,早飯由她送至學校。

王秀才預料不到的是,當小妾豔玲第一次到學堂送飯時,就引起了好一陣騷動。特別是有幾個風流小生,更是眼饞心癢,想人非非。對此,秀才也察覺到了,可他想,你們是幹饞撈不著,惟我有豔福!殊不知這就大意失了荊州。

學生中有個叫王大華的,其父在縣城開錢莊,家道甚富。王大華雖說學業平平,但相貌出眾,且膽子極大。偷雞摸狗之事頗有手段。他自見到小師母后,就茶飯不思,夜不能寐。每當小師母送飯之時,總要無話找話套近乎。

小師母本來就是個多情女子,自然也暗送秋波,把個王大華逗得魂不守舍難以自持。一天,他趁小師母送飯之機,將一紙團遞與她手。小師母回家一看,上寫著:“一見師母心已醉,茶飯不思夜難寐,若能與君親一回,即人黃泉也不悔。”她好高興好激動。

第二天早晨送飯時,小師母趁人不注意,也將一紙團交於王大華。王大華立即跑到廁所觀看。 上寫著:“王大華呀好寶貝,你見我醉我更醉,明晨老朽去校後,趕快來家來相會。”

看畢,王大華連蹦帶跳,大有“漫卷詩書喜欲狂”之狀。

這一天,老師講的什麼,他似乎均未聽到,只恨天黑得太慢。好不容易熬到天黑,他向老師說,這幾天家中有點事,早晨就不來晨讀了。晚上,他輾轉反側難以成眠。只恨夜太長,剛到寅時,他就跑到老師屋後靜等。老師剛出門,他立時竄人屋內,風風火火地脫掉衣服鑽進被窩,與小師母親熱起來。

事畢,小師母說:“今天就演練到此,我還得給你老師做飯送飯。”

大華說:“還沒親夠,捨不得。”

小師母說:“沒辦法,只好等到明天再會了。”

民間故事:非分之想

這樣一連數月,二人更加如膠似漆,難分難解。但王大華總不能老不去晨讀,怎麼辦?還是小師母想出了辦法,她說:“你老師不是聽到烏鴉啼叫就起床去學堂嗎?明早醜寅相交之時,你就來用竹竿捅烏鴉,烏鴉一叫我就催他起床,他走了你就來,咱高興一個時辰,再去學堂晨讀。這樣豈不兩全其美。”

王大華說:“好,還是師母有點子。”

翌日晨,聽到烏鴉啼叫聲後,小妾即催秀才起床,秀才走,大華即與小師母雲雨交歡,極盡歡樂之舉。

過了不幾天,王秀才感到不對:過去到學堂不久天就亮了,學生也就來了,這些日子怎麼天老不亮學生老不來?他想,其中必有緣故。

這一天,他和往常一樣,烏鴉啼叫後立即起床到校。但不多時,他又潛回家中,一看窗上有人影起伏晃動,他已明白了許多。為弄清原委,他躡手躡腳溜到窗下偷聽。只聽得屋內情語綿綿,雲雨正酣,小妾嗲聲嗲氣地說:“大華,你老師可真是個老憨蛋,他怎會知道你用竹竿捅烏鴉讓他騰地方。”

大華說:“師母,摟著你真好,渾身上下滑溜滑溜的,就像粉團似的。”

小師母說:“你更好,既豐滿又結實,就像麵筋似的。你師父瘦骨磷峋,權當根乾柴,越摟越煩人。”

王秀才聽到這裡,實在忍無可忍,本想衝進去大鬧一場,但又一想,還是等早飯時羞辱他們一番,勸其改正為好。於是忍氣吞聲到了學堂。

小妾豔玲送來早飯後,王秀才說:“各位都吃飯去吧,王大華留一下。”

王大華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不一會兒聽到老師說:“王大華,我說幾句打油詩,你對上再去吃飯,你聽好了:月牙一出照正東,烏鴉不叫竹竿捅,粉團摟著麵筋睡,卻有乾柴窗外聽。”

王大華一聽傻了眼。心想,壞了,讓老傢伙知道了,不由渾身直冒汗。過了好一陣才結結巴巴答道:“月牙一出照正南,這件事兒近半年,大人不記小人過,宰相肚裡能撐船。”說完只顧擦汗,不敢抬頭。

這時,只見小妾豔玲滿不在乎地說:“大華不用怕,我來對上幾句,看他如何? ”接著吟道:“月牙一出照正西,老來莫尋年少妻,自己本來不中用,人家替替咋不依?”

三人只顧對詩議論,哪知門外有兩個好事的學生偷聽。其一已飛報王秀才夫人讓其前來調停; 另一位破門而人說:“師父師母在上,容學生對上幾句。 ”

只聽他吟道:“月牙一出照正北,師父師母莫鬥嘴,師母偷情不應該,大華貪色應有愧。”

正在這時,秀才夫人駕到,她弄清原委後,嘆道:“我也對上幾句吧:月牙一出照中天,老夫少妻情不堅,俺若有子在跟前,哪能鬧出這一番。”

秀才夫人又說:“此事到此為止,不許張揚,不許再鬧。過去的事就過去了,各人都好自為之吧。”於是一場風波平息了。

誰知,過了十天,王大華和豔玲突然私奔了,秀才家的一些金銀珠寶也不見了。這讓秀才好羞愧,好傷心。他頓足捶胸對夫人說:“我好糊塗,不該納妾,不該納妾。”

夫人勸道:“你也不必太自責,看來,還是咱們相依為命,共度晚年吧。”

接著吟道:“月牙一出照九州,命中無緣莫強求,人財散去得安樂 ,相扶相攜度春秋。”

自此,二人相互體貼相互關照,過得倒也平安。

時間一晃,十五年過去了。這年中秋節晚上,秀才夫婦正在院中飲酒賞月,忽見一個十五六歲,模樣酷似當年王秀才的少年進得院來。進門後,雙膝跪在二人面前連叩三個響頭,然後淚流滿面說:“父母在上,受小兒一拜。”

這一舉動,把秀才夫婦給弄蒙了,二人急忙向前把少年拉起讓其坐下,遂問其故。少年說,他叫王京生,先母叫方豔玲,先母臨終時曾一再囑時,讓他回家認祖歸宗,說著便把亡母的書信送給了秀才。秀才夫婦一邊聽他敘說一邊觀看書信。

原來王大華與豔玲私奔後未敢回家,二人一起到了京城,變賣了一些珠寶,買了兩間臨街房開了一家小鋪,經營小百貨。豔玲曾多次對王大華說:“現在咱已有了安身之地,不久就要添兒女了,以後得正兒八經地過日子。”

王大華也曾點頭稱是,但他畢竟是個浪蕩公子,京城的燈紅酒綠讓他眼花繚亂,樂不顧家。他頻頻出人賭場妓院,豔玲生了小京生後,他越看越像王秀才,於是醋意大發,時不時對豔玲進行怒罵羞辱,甚至拳腳相加。後來乾脆離家不歸。

豔玲曾四處尋找,並託人打聽,但一直沒有音信。直到小京生三歲時才從一顧客口中得知王大華與一妓女私奔到南方去了。這訊息猶如晴天霹靂,把豔玲擊得五內俱焚。她痛心疾首後悔不迭,整日以淚洗面。好在小京生很聰明很懂事,五六歲就跟著鄰居的大孩子學了不少詩詞,還能幫助母親看鋪子賣東西。這期間豔玲也曾想回到王秀才身邊,讓他教導孩子讀書上進,但又覺得無顏回去,只得日夜操勞,省吃儉用,讓孩子去唸私塾。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今年春上,她突然身染重病,一臥不起,多方求治,均不見效。她自知不久於人世,就把京生叫到跟前,向他講了王秀才家的情況,並寫了一封書信交於京生,說:“等我死後,你可將店鋪賣掉,攜帶此信回去認祖歸宗,好好伺候你父和大娘。”

聽著京生的訴說,看著方豔玲的懺悔和囑託,秀才夫婦早已老淚縱橫,京生也已泣不成聲。一頓抱頭痛哭之後,秀才夫人說:“好了,都別哭了,今天是中秋節,京生兒回家團圓,應當高興才是,來咱們喝酒。”

自此一家三口相親相愛和睦相處,過得安然快活。

這正是:“月牙一出照山河,人生為戲有離合,非分之念添煩惱,淡泊寧靜得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