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代的家族是如何教育出唐宋八大家的?

唐宋八大家就是指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他們有唐朝的也有宋朝的,唐宋文壇以他們的文學成就最高。

兩個唐朝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六個宋朝文學家: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另有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四人,稱為宋四家或宋朝古文四家。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一、韓愈

韓愈在政治、思想、文學、軍事等各個領域都有卓越貢獻。

然而,韓愈卻並非受益於、生活於豪宗世族之家。

說到韓愈的長輩,大文豪李白可是有許多話語權。

李白因永王兵敗,受牽累而入獄。

公元757年,李白出獄,在武昌遇到了即將卸任的武昌縣令、韓愈的父親韓仲卿。韓仲卿“有美政。既去,縣人刻石頌德”,李白受託因作《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

在此文中李白對韓愈的父親評價極高:在安史之亂中,各地“蒼生熬然”,只有韓愈父親鎖管武昌“此邦晏如,襁負雲集”。

我們都知道,以李白的狂傲不羈,應是不會輕易讚美他人的,不難看出李白是欽佩韓仲卿的,很有好感。

不僅如此,在與韓愈父親見面後,李白在金陵與韓愈叔父韓雲卿一見如故,並贈詩給韓雲卿,這首詩讓我們得以一見韓雲卿的風采:

韓公吹玉笛,倜儻流英音。

風吹繞鐘山,萬壑皆龍吟。

王子停鳳管,師襄掩瑤琴。

餘韻渡江去,天涯安可尋。

從上面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韓愈的父親、叔父都是聞名於世的人物。

此外,韓愈的祖輩中,也不乏名臣大功者:韓愈的祖父韓睿素,曾擔任桂州都督府長史;七世祖韓茂是北魏戰功赫赫的大將軍,後來官至宰相。

但是韓愈的家族並沒有怎麼幫助過韓愈成長。

韓愈3歲時父母雙亡,由兄長韓會與嫂鄭氏撫養成人,生活貧寒。

韓愈的學習非常自覺,也非常刻苦,有關史料記載,韓愈“自知讀書為文,日記數千百言”,“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 “七歲好學,言出成文”,“及冠,恣為書以傳聖人之道”, “盡能通六經、百家學”。

當時年輕韓愈家裡的經濟狀況非常困難,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僕始年十六七時,未知人事,讀聖人之書,以為人之仕者,皆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時,苦家貧,衣食不足,謀於所親,然後知仕之不唯為人耳。

兄長韓會在去世前,曾囑託韓愈:“爾幼養於嫂,喪服必以期!”

鄭氏是個品格賢良、意志剛毅的女人,她不但承擔了一家大小的生計,而且盡心培育這個年幼的弟弟。

韓愈曾回憶說,鄭氏對待他:“視餘猶子,誨化諄諄。”

韓愈進入仕途是非常曲折的。

韓愈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失敗。韓愈第四次參加進士考試,終於登進士第。

及第之後又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仍失敗。而且詞科考試期間曾三次給宰相上書,也均未得到回覆。

在“唐宋八大家”中,韓愈的青少年時期是最為艱苦也最為曲折的一個!但這對韓愈一生的成長,對於韓愈日後成長為一代思想大家、文學大家有著非常關鍵的奠基作用。

唐宋時代的家族是如何教育出唐宋八大家的?

二、柳宗元

在唐代,是非常看重門第的。當時山西河東有三大著姓,分別是柳氏、裴氏和薛氏,就是說這三大家族在當時是名門望族。

在唐朝開創之初,關隴集團一直是唐王朝統治結構的核心力量。柳宗元的祖籍河東地區,是關隴集團的最為重要的成員。

柳宗元七世祖柳楷的弟弟柳亨,受封壽陵縣男。唐太宗曾對他說“與卿舊親,情愫兼宿”。

原因是柳亨的老婆是唐高祖的外孫女,所以太宗才說是親戚。柳楷的另外一個弟弟柳奭曾擔任高宗時期的宰相,他的外甥女是高宗時期的王皇后。

但是後來因與褚遂良等人反對冊立武則天為後被誅,此後五六代也沒有當過大官的人。

到了柳宗元這一代,柳家已經衰微。

公元783年,成德節度使李惟嶽發動叛亂,率軍攻入長安城。唐德宗倉皇出逃。

柳宗元當時剛滿十歲,他們一家來不及逃走,就留在了長安。

柳宗元的父親叫柳鎮,他為人剛正不阿,不畏強權,而且又能詩善文。

柳宗元從小耳濡目染,受父親的影響很大,因此,成年後的柳宗元頗有其父遺風。

柳宗元的母親盧氏,也是大戶人家的子女,她知書達理,為人親善。史載其“七歲,通《毛詩》及劉氏《列女傳》”。柳宗元的父親曾說:“吾所讀舊史及諸子書,夫人聞而盡知。” 柳宗元后來能在文學方面取得極大成就,無疑受到了母親的影響。

柳宗元大姐嫁給崔簡,二姐嫁給裴瑾,這兩人都是大姓人家,崔簡是唐初宰相崔仁師之後,裴瑾是玄宗朝宰相裴光庭後裔。

柳宗元的父母從不嬌慣柳宗元,對他的學習、行為非常嚴格。以至於長大後的柳宗元沒有一點紈絝子弟的習氣,有的只是滿腹的才華。

唐宋時代的家族是如何教育出唐宋八大家的?

第三位、歐陽修

吉安古稱廬陵,《醉翁亭記》裡的經典名句“廬陵歐陽修也”中的“廬陵”講的便是此地。

廬陵自古便享有“江南望郡”“文獻之邦”的美稱。據記載,在中國的科舉歷史上,此地一共考取進士三千餘人,名列全國州郡之首,這裡是當之無愧的“進士之鄉”,因此形成了“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一門多進士”的廬陵獨特佳話。

歐陽修的這個家族就紮根在此地。

歐陽修家族是俊傑輩出,科第聯翩,簪纓不絕,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家族團隊的科舉傳奇,這在廬陵的科舉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有著獨特的榮耀,也使得廬陵成為天下“歐鄉”,聞名全國。

歐陽修的曾祖父歐陽郴,字可封。他生了八個兒子,其中五個兒子都在官場上建有功名,書寫了歐陽家族的光榮歷史。

在歐陽郴的八子當中,尤其是老三歐陽儀最有出息,官運達至屯田郎中。

歐陽儀是歐陽家族最早的一位進士,是他在科場上首戰告捷,點燃了這個家族科舉發家的星火,使得歐陽家族成功躋身於“世家大族”。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夫人出生於江南望族,讀過不少書,見過一些世面,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睜眼瞎”,但家裡條件很差,沒錢進私塾,便用木盆裝上細沙,用蘆葦杆在沙盆裡教子識字學文。鄭氏夫人也因“畫荻教子”,成為青史留名的“四大賢母”之一。

唐宋時代的家族是如何教育出唐宋八大家的?

第四位、曾鞏

深厚的宗族文化,醇正的家風傳承,南豐曾氏孕育出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醇儒、中國文學史上熠熠閃光的一顆明星——曾鞏。

據研究者考證,曾氏子孫登進士第者55人,解試41人,薦闢19人。

他們在很多行業都很有成就。在文學成就上,第一人是曾鞏祖父曾致堯。而成就最大的則是曾鞏,名列唐宋八大家。

此外還有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惇、曾季狸等人,在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也是名載史冊。

曾氏家族這種壯觀的人才群體現象,實在讓人為之佩服。

明代宋濂在《曾學士文集序》裡說:“至於文定公鞏、文肅公佈、文昭公肇起於南豐,遂以文章名天下。……不可以一二數。嗚呼!何南豐曾氏之多賢哉!”

探究曾氏家族興旺發達的原因,可以發現其家族有著代代相傳的好家風。

在曾氏家族中許多男性壽命短於女性。大都留下未成年兒女或貧困的家庭。往往都是偉大的母親挑起了家庭重擔,養育起兒女,將子女培養成才。

家貧無力上學時,也均由母親擔當他們的老師,教授他們讀經典、明人倫、懂事理。

曾鞏的父親曾易佔去世時年不過六旬,留下了十幾個待哺的兒女,特別是曾布、曾肇尚幼。

其母朱氏親自給孩子們講讀經典,教育他們為人處世。

曾鞏自稱“家世為儒”,他繼承發揚了這一家風。他是一個喜愛讀書的人,藏有大量的書籍,還校勘了大量古籍,如《戰國策》《列女傳》《陳書》《梁書》等。

王安石也在《河東縣太君曾氏墓誌銘》裡說曾家男女皆喜讀書,“於財無所蓄,於物無所玩,自司馬氏以下,史所記世治亂、人賢不肖無所不讀。”

在家境極其困苦的時期,曾鞏及其兄弟都保持著“帶經而耕”的良好家風。

他們一方面耕田種地,一方面埋頭苦讀。

不僅如此,曾氏家族也非常重視家規的訂立和遵守。

其家規是以儒家道德為範。他們要求曾氏子孫的一言一行、一進一退都要合乎族規要求。

這樣一個重視家訓家規的恪守與傳承的大家族,形成優良家風,代代相續,造就世代人才輩出現象也不足為奇。

唐宋時代的家族是如何教育出唐宋八大家的?

第五位、王安石

王安石家族從他叔祖父(王貫之)開始便成為詩書官宦之家,一直到神宗時王氏家族達到鼎盛時期,後來到宋徽宗年間仍有安石後代舉進士為官。

據史料記載,王安石家族臨川王氏為太原王氏分派,臨川王氏祖先為王安石的曾祖王明。

王氏傳到王益的兒子輩時,家族臻於極盛。王益娶妻徐氏、吳氏,生有七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安上。

王氏家族與北宋王朝一起經歷了盛衰鉅變。

到了王安石父親王益這一代,家境並不豐實,屬於中小地主,代表著中下層階級,由此決定了王安石的平民立場,更使他從小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

王安石家族是詩書之家。

王安石的叔祖王貫之,北宋真宗鹹平三年登陳堯諮榜進士;

王安石的父親王益,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登蔡齊榜進士;

王安石的長兄王安仁,北宋仁宗皇祐元年登馮京榜進士;

王安石本人,北宋仁宗慶曆二年登楊寘榜進士;

王安石的四弟王安禮,北宋仁宗嘉祐六年登王俊民進士;

王安石的五弟王安國,北宋神宗熙寧元年召試賜進士及第;

王安石六弟王安上,北宋仁宗歷慶六年登賈黯榜進士;

王安石的長子王雱,北宋英宗治平四年登許世安榜進士。

王安石滿門進士,七兄弟五人進士,這在古代也是十分罕見的。

不過平心而論,王安石本人在道德上堪稱完人。他不貪財、不好色,不倚仗權勢欺人,也不喜歡下屬溜鬚拍馬。即使有人反對他的變法主張,他力圖用道理和實效來說服對方,實在說服不了,也很少打擊和陷害反對者。

唐宋時代的家族是如何教育出唐宋八大家的?

第六位、蘇洵、蘇軾、蘇轍

蘇東坡的祖父蘇序為人慷慨,樂善好施,少時性格頑皮,讀書不求甚解。成年後喜歡寫詩且身手敏捷,詩作多達數千篇,是一位民間詩人。

蘇軾的兩位伯父皆中進士,大伯父蘇澹早亡,二伯父蘇渙是第一位由眉山出仕的人。

蘇東坡的伯父蘇渙勤奮問學,及第入仕,開一時一地之風氣。繼他之後,眉山出仕者多達數百人,蘇氏家族也從此崛起,並由“三蘇”發揚光大。

史書上記錄的蘇洵是一個老來發奮、終成大器的典範,還被編入家喻戶曉的《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可見蘇洵雖然在科舉上不像他的兩位兄長那樣成功,但一直懷有著作心和為仕志。

蘇東坡的母親程氏也出自眉山名門望族,外公程文應是眉山首富,舅舅程濬與伯父蘇渙為同年進士。

蘇洵與夫人程氏對蘇軾和蘇轍從小進行嚴格規範的培養教育,夫婦倆一個嚴肅刻板,一個慈祥溫厚,但都是飽讀詩書、深懷報國之心的人。

蘇洵是蘇序幼子,雖是一個生性內向、沉默寡言的人,但是天性裡卻富有遊俠精神。其悟而後醒,27歲決心發憤讀書,33歲終於學成。

蘇軾與蘇轍是蘇洵之子。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進可安天下退能山水怡自身,他的一生是超曠豁達的人生傳奇。

而蘇轍不同於哥哥的個性張揚,效能相對內斂、含蓄深沉。兩兄弟均在政治、文學、書法上有著非常高的成就。

每每蘇洵科舉鎩羽而歸,可能是他以思想而非修辭見長而不中舉,因為當時詩詞文章輕靡華麗之風盛行,科舉也不例外。

可蘇洵仍教導蘇軾蘇轍文章要淳厚朴拙,不可輕躁浮誇。

閒暇時刻,常常聽兄弟二人誦讀經典、講解史學,並隨時指出問題。

在這樣的太平盛世裡、這樣的家庭氛圍裡、這樣詩書傳家的土壤裡,天才才能蓬勃生長。

是金子總會發光,在數年之後,主考官歐陽修一反當時的浮誇文風,推崇以文載道,父子三人同時高中,聲名遠揚,成就了歷史的一段傳奇佳話。

唐宋時代的家族是如何教育出唐宋八大家的?

撰稿不易,還請讀者朋友們多多支援!

感謝您的喜歡,您的支援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