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的《滿江紅》為何被移出課本?

岳飛的《滿江紅》為何被移出課本?

作者丨燕梳樓

夜裡夢見嶽武穆,讓我背《滿江紅》。

因自幼練習書法,這首詞我曾寫過數百遍,自然了熟於心。

但當我誦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時,便卡住了,我也知道後面一句是“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但夢中的我卻一直以為中間還有一句,死活想不起來,竟然急出一身冷汗。

凌晨醒來時,第一件事就是開啟手機搜尋岳飛這首《滿江紅》全文,才發現我並沒有記錯,只是夢裡記錯了,無法直視嶽武穆的犀利

拷問

。畢竟,岳飛對我一生影響太大了。

少時喜讀書,然讀的第一部小說竟然就是岳飛傳。那時我還未開始上三年級,字都認不全。但岳飛傳遞出來的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卻在我幼小的心靈裡紮下了根。

春節檔老謀子再度出山,懸疑正劇《滿江紅》口碑穩居第一,可以說是全程反轉無尿點。國師不愧是國師,再次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功力與地位。

作為老謀子的鐵粉,說的又是岳飛的故事,我自然不會錯過。雖然片名聽起來場面感拉滿,事實上整部劇情都在一個小院裡展開,而故事的時間線也是在岳飛死後四年。

也就是說,影片講述的是岳飛被害後的故事,裡面沒有岳飛只有岳飛的詞,但沒有岳飛的人。全程圍繞金國使者的一封密信展開,局中局計中計,一場懸疑大戲由此拉開。

但隨著劇情的反轉反轉再反轉,最後才高燃破題,在全軍將士復頌岳飛遺詞《滿江紅》中將劇情推向高潮,整個過程氣勢磅礴壯懷激烈,句句如破空巨石,振聾發聵!

關於岳飛之死,近年來出現不少版本,甚至還有黑岳飛的。一個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岳飛不懂政治,總想迎回二帝,而這正是宋高宗趙構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是死在政治幼稚上。

這個說法其實是荒唐的,岳飛從卒伍做起,到中興四將之首,如果說不懂政治顯然不可能成為一軍之主帥,而且岳飛也不是僅僅是一介武夫,而且文韜武略,書詩俱佳。

而如果說趙構害怕岳飛迎回徽欽二帝皇位不保,也經不起推敲。縱觀整個宋史,趙構的政治手腕都數一流,何況如果鵬舉可以光復失地迎回二帝,僅憑此功趙構也能坐穩龍位。

唯一的可能就是,經歷過“苗劉之變”,趙構的疑心病更為嚴重。有其太祖黃袍加身的先例,他對於手握全國七五之五兵力的岳飛不得不防,尤其聽聞“憾山易,憾岳家軍難”之後。

岳家軍名聲越響,趙構越害怕。岳飛打的勝仗越多,趙構越坐立不安。他怕岳飛擁兵自重,即使贏了戰爭最後也會丟了江山,所以他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完顏宗弼,而是岳飛。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岳家軍大敗金軍捷報頻傳,眼看就要收復河山直搗黃龍時,趙構卻一心求和,連傳十二道金牌命其回朝了。

但趙構非常清楚,岳飛是個忠臣,私德也沒有任何問題,不愛財不好色。這恰恰才是趙構最為害怕的地方。韓世忠其實看得明白,所以故意沉湎酒色才躲過一劫。

都說北宋缺將,南宋缺相。趙構想殺岳飛,但岳飛戰功卓著,名望極高。所以他不可能親自動手,那麼他就需要一個白手套,這個白手套就是宰相秦檜。

從人品上來說,趙構道德感極低,而秦檜則是個人渣,所以君臣二人彼此都非常清楚,對方要的是什麼。從始至終,在殺岳飛這件事上,趙構都是躲得遠遠的,連道聖旨都沒下。

而秦檜也清楚,岳飛的命運沒得選,自己的命運也沒得選。在權勢與道德中,他堅定地站在了權勢這一邊,這才有了他與他老婆的東窗定計,岳飛父子由此命殞風波亭。

我們去杭州或者湯陰的嶽王廟,很多人疑問為什麼秦檜老婆王氏也跪在那兒。就是因為在陷害忠良這件事上,王氏壞事也沒少幹,甚至很多主意都是她出的。

岳飛的《滿江紅》為何被移出課本?

秦檜死後,趙構馬上就宣佈“紹興更化”,把所有的壞事都推到秦檜頭上,並在殺害岳飛這件事上和秦檜做了切割,也為後面的平反預留了空間。

有人藉此為秦檜洗白,甚至說他為國忍辱負重。我想說秦檜是洗不白的,沒有他的推波助瀾和讒言相害,趙構和岳飛之間就不可能君臣離隙,尤其是在岳飛捷報頻傳的時候。

他深知岳飛以“還我河山”為使命,眼見勝利在望,肯定不可能輕易放棄,所以鼓動趙構連發12道金牌命其回朝,以此加劇趙構對於岳飛的猜忌,並最終動了殺心。

岳飛的《滿江紅》為何被移出課本?

這是整個電影的歷史背景,但老謀子並沒有以他擅長的宏大敘事去展現這段悲壯的歷史,而是選擇了大頭兵張大為主線,懸念迭起地揭開了岳飛的這首《滿江紅》如何傳世的秘密。

按劇情設計,《滿江紅》是岳飛被害前在牆上所作,僅秦檜一人所見,為了逼秦檜說出岳飛臨死前的遺言,才有了後面扣人心絃的局中局計中計,直到全軍復頌進入高潮。

但也正是這個劇情,也被指為全劇最大的硬傷。因為《滿江紅》並非真的如劇本所說的那樣流傳下來的,更多的史料認為應該寫於岳飛率軍北上,取得朱仙鎮大捷之後。

此戰之後,岳飛及其岳家軍的聲望和戰鬥力到達頂峰。也正是在此時,岳飛連線十二道金牌,令人班師回朝。他雖人不在朝中,但絕不至於對面臨的風險毫不感知,所以他憂憤難當。

他沒想到,自己戎馬一生,沒死在敵人的裡,卻死在自己人手上。都說悲憤出詩人。正是這樣的背景下,他提筆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震爍千古的的絕世之作。也奠定了其“一詞壓兩宋,一人抵萬軍”的崇高地位。

岳飛的《滿江紅》為何被移出課本?

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曾在學生時代要求全文背誦的《滿江紅·怒髮衝冠》,不知道什麼時候竟然被移出了課本,不僅《滿江紅》,還有那篇耳熟能詳的《岳母刺字》也消失了。

繼而發現,也不僅是岳飛被移出教材,“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衛青、霍去病等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也從教材中刪除了,甚至有專家還要取消岳飛“民族英雄”的稱號。

面對質疑,這些所謂的磚家給出了三條理由:

第一,詞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涉嫌渲染暴力,會對青少年產生不良暗示和不好影響。

這就呵呵了,哪個戰爭片中沒有殺戮?哪個遊戲裡沒有暴力?是不是把戰爭電影和一些遊戲都給禁了?毒教材毒插畫你們看不到,卻怕岳飛這兩句詞嚇壞了孩子?

第二,《滿江紅》不是岳飛所作,因為詞中出現的“賀蘭山”遠在金國腹地,岳飛不可能把戰線推這麼長。

事實上是此賀蘭山非彼賀蘭山。河北邯鄲境內有個磁縣,這裡也有一座賀蘭山。而且山勢平坦,正契合“駕長車踏破”之意。更重要的是,這裡的賀蘭山,正在彼時的宋金交界處。

關鍵是,岳家軍也正是在此地安營紮寨,聽候聖旨的。所以偽作之說根本就是胡扯八道。

第三,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當時的宋金兩國是“內部矛盾”,所以不能算民族英雄,也不利於現在的民族大團結。

事實上,自岳飛平反後,宋後歷朝歷代,都尊岳飛為民族英雄。他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抗擊外敵本身,而是一種精神核心,把一種樸素的愛國情感深刻在一代代華夏兒女心中。

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身!岳飛和岳飛的《滿江紅》,傳遞的是一種信心一種信念一種信仰。英雄熱血,千古不易。無論時世如何變換,都不能輕薄自己的英雄!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們這個民族從來不缺英雄志士,我們缺的是尊重,缺的是守護!

無論怎麼說,拿現在的眼光去審視歷史上的英雄,從而去否定和看輕,都是一種自賤表現,不僅透著膚淺,更意味著背叛!

沒有了岳飛,民族英雄就倒下了一座豐碑。而失去了岳飛,愛國主義也就失去了一縷靈魂。

這就是岳飛對於後世強大的影響力,就是其《滿江紅》對於後人的強大感召力!

這種融入血液的精神圖騰,是刪不掉,抹不了,否不定的。

這不是愚蠢,更不是愚忠,而是一種信仰。

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這,就是歷史給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