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暢遊衡山,寫下一首七律,充滿欣喜之意,結尾更顯水到渠成

范成大是與陸游齊名的南宋詩人,不過他的仕途卻比放翁要順利很多。他28歲進士及第,曾擔任參知政事,去世後還被封為崇國公。詩人初學江西詩派,後來逐漸拓寬創作路子,晚年創作了很多反映農村生活的優秀作品。

詩人十幾歲時曾在紹興的崑山禪寺讀書,並且十年都未出遠門。正是由於這段難忘的經歷,讓他喜歡山林裡的幽靜氛圍和秀麗風光。後來有一次他出差到湖南,就順便遊覽了五嶽之一的衡山,心情舒暢,還賦詩抒懷。下面分享范成大暢遊衡山,寫下一首七律,充滿欣喜之意,結尾更顯水到渠成。

范成大暢遊衡山,寫下一首七律,充滿欣喜之意,結尾更顯水到渠成

步入衡山

南宋 · 范成大

應有人家住隔溪,綠 陰亭午但聞雞。

松根當路龍筋瘦,竹筍漫山鳳尾齊。

墨染深雲猶似瘴,絲來小雨不成泥。

更無騎吹喧相逐,散誕閒身信馬蹄。

范成大暢遊衡山,寫下一首七律,充滿欣喜之意,結尾更顯水到渠成

詩人在宦途打拼多年,盡心竭力,又時常感到非常焦慮。他雖然不像陸游那樣心直口快,但是他也和放翁一樣,希望振興大宋朝廷,並抓緊時間收復失地。

詩人估計如此宏偉的願望,在他有生之年將難以實現,心中不免感到惆悵。他也逐漸地厭倦了奔波不停的仕途生涯,這首詩就表達了作者對悠閒安然生活的嚮往。

范成大暢遊衡山,寫下一首七律,充滿欣喜之意,結尾更顯水到渠成

開篇並未詳細地描繪衡山的秀麗風景,而是首先抒寫詩人入山後的感受。山中林木繁茂、流水汩汩,一派晴暖和幽靜的氛圍。詩人徜徉其中,悠然自得,忽然就忘記了塵世間的煩惱。

范成大沿著山路走了很久,正覺得有點冷清,一聲清脆的雞鳴聲,讓他感覺到白雲深處、溪水盡頭,應該住著幾戶人家。如此引人入勝的寫法,很快就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大家也迫不及待地跟隨詩人的腳步繼續遊覽。

范成大暢遊衡山,寫下一首七律,充滿欣喜之意,結尾更顯水到渠成

接下來詩人繼續描寫沿路風景,“

松根當路龍筋瘦,竹筍漫山鳳尾

。”高聳入雲的松柏翠綠挺拔,枯瘦結實的松根如一根根龍筋,在岩石和泥土間盤曲伸展;漫山遍野的竹筍生機盎然,遠遠望去,就像鳳尾一樣整齊。

作者運用形象的比喻,生動地刻畫出山間的松根和竹筍,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大自然物種繁多、欣欣向榮,林泉間草木蔥蘢、萬物生機,讀者從這兩句中,可以清晰地感覺到詩人的愉悅之情。

范成大暢遊衡山,寫下一首七律,充滿欣喜之意,結尾更顯水到渠成

詩人一邊欣賞山景,一邊繼續緩步前行,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了大山深處,天氣卻忽然發生了變化,“

墨染深雲猶似瘴,絲來小雨不成泥

。”雲天裡的陰雲飄過,就像瘴氣一樣舒緩地移動;濛濛細雨、如絲如縷,潤物無聲、入土不溼。

詩人不覺得道路難行,反而更欣喜雨後的空氣清新。墨染的層雲、如絲的小雨,構成了一幅美妙和淡雅的圖畫,委婉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愜意和舒暢。范成大如果可以在此定居,也會不辭長作衡山人。

范成大暢遊衡山,寫下一首七律,充滿欣喜之意,結尾更顯水到渠成

結尾就抒寫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渴望,“

更無騎吹喧相逐,散誕閒身信馬蹄

。”詩人欣賞著山景,構思著詩篇,也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舒爽和輕鬆。此時此刻,作者的耳邊再也聽不到那些絲竹管樂之聲,也不必違心地參加一些不必要的應酬,卻能在此悠然地信馬由韁,豈能不覺得愜意?

一直以來,范成大都在為社稷而奔波,因國事而操勞,可是朝堂中卻充滿了不和諧的聲音,他也經常遭受排擠。思慮再三,詩人覺得自己不如早日致仕還鄉,過幾天悠閒的林泉生活。

縱覽范成大的這首七律,圍繞“步入”二字展開,首聯就表達了欣喜之意,中間兩聯寫景如畫,結尾水到渠成,彰顯出作者恬淡胸襟。全文充滿田園情趣,不愧為宋代詩壇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