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君難忍雷霆怒——從剛鯁直臣李時勉的經歷看明前期士人的風骨

和當初的趙宋不一樣,明朝立朝時武德充沛,太祖成祖時都能橫掃漠北、力壓蒙元。在一大批名將的統領下,此時的明軍體現出超強的戰鬥力,因此明初的勳貴集團、與文官群體和宗室一起,是維持大明朝堂穩定的三大支柱。也就是說,明朝原本是沒有什麼“文貴武賤”之類傳統的。那麼到後來,為什麼文官們完全壓倒了勳貴武人和宗室諸王們,以至於皇帝也不得不放出內廷宦官這支惡犬,來維持朝堂的平衡呢?

仁君難忍雷霆怒——從剛鯁直臣李時勉的經歷看明前期士人的風骨

首先是朱棣靖難成功後,在打壓外鎮藩王這方面,力度比當初侄子朱允炆強多了。不僅將他們的護衛力量削弱到象徵性的地步,而且堅決不讓其插手封地內的民政事務,到最後相當於將這些人完全圈養隔離了起來。至於勳貴,在洪武后期和靖難時都被清洗了一大批,再加上土木堡一戰,讓大明軍事精英幾乎全軍覆沒,戰後的勳貴已經不再有左右朝堂的能力。儘管有這些對文官們有利的事件的推動,但如果他們自身沒有治國理政的能力、沒有有效統一整個士大夫階層的理念,顯然也是不會獲得成功的。即使是後來讓人詬病計程車人風骨,至少在明朝中前期也是並不缺乏的。

仁君難忍雷霆怒——從剛鯁直臣李時勉的經歷看明前期士人的風骨

例如此時一位叫李時勉的官員,一生只在翰林清流的圈子裡打轉,沒有做到過什麼足以影響朝局的高官,但卻以其錚錚鐵骨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人是朱棣登基之後第一科取中的進士,又順利地入選翰林院庶吉士,照說應該是新皇帝的鐵桿心腹。但當宮中大火焚燬三大殿、朱棣不得不下詔求諫時,李時勉卻斗膽上書直言:遷都北平之舉是勞民傷財、皇帝不該與外藩使臣過於親近、頻頻對塞外動兵是好大喜功之舉……簡直是全盤否定了朱棣登基後的所有施政舉措。朱棣可不是什麼寬厚之主,很快就找藉口把他送進了刑部獄中。不是老友楊榮為他說情的話,大概他的仕途也就到此為止了。

仁君難忍雷霆怒——從剛鯁直臣李時勉的經歷看明前期士人的風骨

後來仁宗繼位,這可是位公認的仁君,他在位時間雖然很短暫,但一改父皇嚴苛剛猛的作風,輕徭薄賦、任用賢臣、讓國家逐漸恢復了耗損的元氣。但這個難得好脾氣的皇帝,卻被李時勉徹底激怒了,有人甚至說他的英年早逝也與此有關。那李時勉到底幹了啥呢?其實只不過又是上書言事而已。他對仁宗繼位後的很多國策進行了批評,如果只是這個並不足以讓皇帝氣急敗壞,關鍵是他還指責皇帝在為先帝服孝期間還沉迷酒色。這可是很嚴重的指控,幾乎是對皇帝繼位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而且當他被招到金殿問對時也毫不服軟。氣得仁宗當場讓殿前的大漢將軍用金瓜猛打他,使得其肋骨被擊斷數根、嘔血欲死。

仁君難忍雷霆怒——從剛鯁直臣李時勉的經歷看明前期士人的風骨

不久他又被投入詔獄,仁宗病重垂死時都向臣子唸叨:李時勉當庭羞辱我,一定要重重罰他。仁宗駕崩、宣宗繼位,一時忘了此人,一年多後才想起來,重新召見他。大約新皇帝畢竟不是直接當事人,看了當初李時勉的上書居然覺得很有道理,又感念其人的風骨,將他官復原職、不久還提升為侍讀學士。之後的英宗時期他一度出任國子監祭酒,對當時氣焰煊天的大宦官王振毫不買賬。王振曾設計陷害他,但國子監的三千學子都是他的後盾,最終也拿他無可奈何。總之李時勉的一生,雖然不像“三楊”那樣的名臣,可以奠定有明一代文官政治的大格局,但卻是當時正直士大夫的中堅力量之一,以他為代表計程車人群體與晚明那幫無恥之尤,可說有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