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的巨匾往事:2200年前的長安,蕭何題下中華第一匾

魚羊史記

魚羊史記

.

未央宮的巨匾往事:2200年前的長安,蕭何題下中華第一匾

撰文:王昊

編輯:吃硬碟吧

插畫:發達蚊

說起中國各行業的祖師很有趣啊。

有一些祖師我們很熟悉,比如,教育界的孔子、木匠行的魯班、旅遊業的徐霞客……

有一些祖師比較陌生,比如,雕漆業的祖師是俞伯牙,就是“高山流水”裡給鍾子期彈琴的那位;制筆業的祖師是蒙恬,這位秦朝大將不僅修長城,還發明瞭毛筆……

還有一些祖師讓人感覺很意外,比如,饅頭行的祖師居然是諸葛亮,鹹菜業的祖師竟然是秦始皇,美妝界的祖師更了不得,她是觀音菩薩……

這裡,我想提出一個新祖師。他是匾額行業的蕭何。

沒錯,這個蕭何就是“月下追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那個蕭何。

.

看新鮮的歷史

說到匾額行業的祖師,這些問題應是要捋清楚的:中國的第一方匾額是什麼?這方匾額是誰做的和誰題的?產生這方匾額的時間、地點、原因和影響等等。

被學界認可的古籍文獻是可靠的時光穿梭機,就讓我們攀著這些斑駁而又美麗的文字階梯,一路聞著隱隱的陳年墨香,探尋第一方匾額的蹤影吧。

#01

#01

先來到2200多年前的長安城。

此時是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

經過緊張的施工,未央宮已經初露巍峨的模樣。

蕭何這段時間很忙。劉邦和韓信等人一直在外打仗,作為丞相的蕭何,就在後方緊張打理著繁瑣的內政。他要籌備糧草,安全及時地送到前線。還要穩定地徵兵,持續補充兵源。在做好大漢後方廣袤地區的日常行政管理的同時,蕭何還要帶領一個寫作班子起草《九章律》,這將是一部宏闊而嚴謹的系列法律文字,期待成為嶄新的大漢依法治國的圭臬。

在此同時,還在營造著未央宮。

.

蕭何是未央宮的總設計師和總負責人,陽城延是技術方面負責人。

未央宮是由多組建築構成的大組合式建築,陸續開工,陸續竣工和投入使用,需要持續多年循序營建。此時,未央宮最雄偉的用於舉行朝會等重要活動的標誌性建築——前殿,終於落成。

人們發現蕭丞相自從前殿落成,就時不時地在殿前徘徊,有時清晨,有時夜晚,仰望凝視著崇峻的殿頂,陷入沉思。

這樣子過了三個月。

不知是誰,在某一個時刻突然發現,在前殿的雙重簷之間,赫然出現了三個豎寫的大字:未央宮。

現在的我們看到宮殿上有字是一件司空見慣的尋常事,但是在2000多年前的大漢之初,可是從沒見過的新鮮事情,所以,這三個署在前殿額端的大字對觀者的視覺和腦海的衝擊一定是震撼無比。

.

未央宮的巨匾往事:2200年前的長安,蕭何題下中華第一匾

#02

#02

蕭何題未央宮匾額這件事,我將查到的佐證資料分述如下:

一、宋代陳思的《書苑菁華》“何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何更禿筆書,常自為之。”

二、元代鄭杓的《衍極》“蕭何作未央宮,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何用禿筆書,時謂之‘蕭籀’。又題龍虎二闕。”

三、元代陶宗儀的《書史會要》“何作未央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何使用禿筆書,時謂之‘蕭籀’。又題蒼龍、白虎二觀,世謂之署書,即秦之八體書也。”

四、明代費瀛的《大書長語》“秦廢古文,書存八體,其曰署書者,以大字題署宮殿匾額也。漢高帝未央宮前殿成,命蕭何題額,覃思三月,乃以禿筆構隸體書之,時謂之‘蕭籀’,又題蒼龍白虎二觀,此署書之始也。”。

綜合以上書籍的記載,如果這些資料的可靠和權威能夠得到公認,是否可以這樣推論:署書的定名起於秦代,但秦代使用署書並未見有記錄,最早確有記錄的就是蕭何題寫“未央宮”,這是署書之始,即是匾額之始,是有據可查的“中華第一匾”呢?

.

.

匾在未央宮上,所以,說匾之前,不妨先說說未央宮。

話說劉邦暫時忙完前線戰事,來到長安城。

他一眼就看到了未央宮。

他當然知道蕭何在營建未央宮。但是,眼前這個建築的規模卻遠遠超出他的想象。

未央宮並非長安城裡的第一座宮殿,城裡還有秦朝遺留的興樂宮(後改稱長樂宮),修葺之後可以接續使用,但是未央宮卻是大漢新創之第一宮,有著開朝立基的重大象徵意義。

他衝蕭何嚷道:“現在天下整天打仗亂糟糟的,咱們到底是贏是輸還不完全一定呢,你卻搞了一個這麼大的房子,你想什麼呢?!”

面對劉邦的火氣,蕭何卻並未驚怕,就好像早有預料一樣,他不慌不忙地答道:“正因為天下未定,萬事正好重新開頭,營建宮殿恰逢其時啊。況且,您現在已經貴為天子,天子以四海為家,如果宮室修得不壯麗,怎麼能夠做到威重四海呢?而且,長遠來看,也要保證讓後世的宮殿無法超過我們這個,這才是空前絕後的威望啊!”

劉邦聽後,笑了。

《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因為它是史學的鴻篇,同時被稱為“無韻之離騷”也代表了它是美文的巔峰,下筆洗練惜墨如金的司馬遷卻在《高祖本紀》完整記述了以上故事。司馬遷一定認為這件事情足夠重要,必須載之入史,傳於後世。

《史記》是二十四史的開篇,司馬遷用如椽巨筆,徐徐撥開中華史詩大劇的帷幕,當大漢王朝出場時,未央宮就映入我們的眼簾,並且作為整個前漢一代的核心舞臺,讓我們的目光從未移開。

未央宮是做什麼的?試著概括一下:未央宮是漢王朝的開卷封面、權力心臟、國家禮堂和國宴大廳、官方文化的策源地、意識形態的中樞神經。

人們後來打聽到,這個字是蕭丞相親筆題寫的。蕭丞相當時就是聞名遐邇的書法大家,因此,來看字的人,就像渭河的流水,川流不息。

既然劉邦和蕭何因未央宮的“壯麗”發生了一段頗為有趣而又意味深長的爭論,我們就來看看未央宮壯麗幾何?

未央宮的面積,《三輔黃圖》記載是“週迴二十八里”,《西京雜記》記載是“週迴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考古學家王仲殊先生在《漢代考古學概說》中寫道:“經勘察……周圍全長八千八百米,合漢代二十一里;全宮面積約五平方公里,佔長安城總面積約七分之二”。考古結論基本印證了古籍的記載。

#03

再看規模。《三輔黃圖》記載:“(未央宮)前殿東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按《中國建築史》附表,換算成:長115米、寬34。5米、高80。5米(7)。

#03

未央宮的巨匾往事:2200年前的長安,蕭何題下中華第一匾

.

.

再來說這方匾額。

其實這方匾額久已不存,其圖片之類的資料至今也無緣查到,沒法讓人直觀知道它的模樣。

幸好有文字留傳下來。之於這方匾額的種種,能確鑿查證的幾本古籍上都有一段記載,內容幾乎一致,描述小有差別。

#04

不妨借這段文字為點線,勾勒出這方匾額的風姿。

要逐步釐清和推測出以下要點:這方匾題的是什麼?匾的形狀、大小、字型等等。

這方匾題在未央宮前殿是無疑的,但是匾上寫的是什麼,文獻卻並未明確記載。推測匾上的字不外乎兩個可能,一是“未央宮”,二是“前殿”。因為很多宮殿都有前殿,比如長安城裡秦朝留下的興樂宮(漢改稱長樂宮)就有,並在《三輔黃圖》有明確記載,所以蕭何沒必要再題一個宮裡標配建築的名稱。他要顯名的是象徵大漢嶄新氣象的未央宮。據此,我認為匾上的字是“未央宮”。

“以題其額”。額,就是額頭,古建築的額頭就是其頂端相關位置,單簷的就是屋簷之下門楣之上,重簷的就是兩簷之間的正中。高大的未央宮無疑是重簷,這方匾就懸在兩簷之間,所以一定是豎匾(或叫額,額、匾的關係是個未有定論的學術話題,在這裡不做贅論)。有關未央宮匾的形制,有北京故宮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諸多殿匾可供觀瞻參照。

推論這方匾的大小是件難事,因為難以找到可與未央前殿匹敵的建築和相應的匾額。

#04

讀到這裡,各位讀者不妨拿出手機或電腦搜尋一下“太廟”匾額的照片,特別是一張兩個工人站在殿頂維修這方匾額的照片很有意思,可以一目瞭然,正常人的身影如何襯托出匾額的巨大。再不妨站起身找個參照物,看看5米有多高,再比劃1米左右的字有多大。這樣大致就可以體會,一氣呵成寫好這三個大字會有多難。

.

如果說這些書體名詞有些費解,那就簡明來說,籀文“其跡有《石鼓文》存焉”“遺蹟石鼓”,那麼石鼓文就是籀文。很幸運,石鼓文尚有拓本傳世,我們不妨憑藉石鼓拓本,揣摩想象匾上的“蕭籀”吧。

蕭何題匾所用“禿筆”是什麼樣的筆?我沒能準確查到。

.

蕭何的書法作品不見流傳,一段書法理論卻傳之甚廣:“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合籍於陰陽。每欲書字,喻如下營,穩思審之,方可用筆。”這哪裡是書法,其實是兵法。

只是無緣得見此匾,也只好把缺憾當作機緣,就像追想上古神劍的鋒芒、絕代美女的風華一樣,追想這方巨匾的榮光吧。

劉邦出身小農民家庭,他雖不喜歡務農,但是小農家庭所遵循的凡事節儉的主流意識也早已灌輸進他的頭腦並被認可,因此,即使現在他已經賺定大部天下併成為皇帝,面對蕭何的巨大鋪張,他還是大光其火。

簡單類比,未央宮就像明、清的紫禁城(北京故宮),是王朝最高權力機構的辦公區和掌握最大權力人群的居住地。

世間萬事萬物,原起之時,往往看似偶然,但是漫長時光過後,回看從前,卻往往嘆為必然。

回溯未央之匾的原起,無非也是時、地、人各種因素的際會,細細來品,實為必然。

蕭何是一個謹慎、內斂的人,同時也是堅定且有遠見的人。他決絕的放棄了在尚有龐大勢力的舊王朝建立事業的機會,卻果敢地追隨出身低微的劉邦,和一幫戰友,以萬丈雄心開創他們的新王朝。

他列身在一支戰鬥的隊伍裡。這個隊伍裡有的人用的武器是兵法和刀戈,有的人用的武器是韜略和筆鋒,蕭何無疑是後一種。其實他並非一個文人,而是一名偉大的戰士。

數字看起來總是有些抽象,比較一下會更直觀:我們熟悉的北京故宮約0.72平方公里,以此換算,未央宮有六個半北京故宮這麼大。

未央宮的前殿直接建在龍首山上,基礎本就高於長安城,在此崇臺峻基之上,再建起高聳雲端的層層宮闕,未央宮是名副其實的“上層建築”。清晨,旭日仿似東昇於殿頂;深夜,宮裡燈火上接滿天星斗。長安百姓視之猶如天庭。蕭何大約就是想透過視覺上的仰瞻,對百姓造成心理上的懼怕和服從,成就所謂“重威”。

本朝新創第一宮的第一匾,本來由開國之君題寫最為名正言順(後來的建章宮匾額就由漢武帝題寫),但是劉邦的學識和書法水平,無法完成這個任務。於是,時年57歲的蕭何,這個廉潔簡樸、低調謹慎的人,在營造了奢華的未央宮後,又高調地題寫了未央匾。

還是來比較,北京故宮規模最大的殿宇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我們都熟悉的天安門總高34.7米。

這方匾就像天地之間的一隻巨眼,深邃威嚴,俯審著大漢的芸芸子民和寥廓江山。

“未央”取自《詩經》:“夜如何其,夜未央。”以這個飽含詩情的吉語標識一個王朝的開篇,寄寓著深廣的訴求和企望。

#05

這方匾,親歷了“未央第一宴”。這是《史記》明確記載的在未央宮舉辦的第一次大型重要活動。劉邦為招待遠方的來臣和慶賀老父的生日,擺下盛大的宴席,他舉起玉盞給老父敬酒,說了這段著名的讓人聽起來不知是何滋味的話:“過去您老人家瞧不上我,說我不能置辦產業,不如二哥能幹,那您說,現在我和二哥誰置辦的產業多呢?”群臣聽後,先是山呼萬歲,繼而哈哈大笑。

這方匾,還能讓我們看到一個剛毅果敢的中年人來到未央宮,成為未央衛尉(未央宮禁衛軍長官),守護著他的王朝,聲名和戰功顯赫,一生卻充滿遺憾和波折,他是李廣。

這方匾,一定也聽到了霍光欲廢掉劉賀時密謀的低語。這個曾是昌邑王,被扶上皇位27天又被迅速廢掉的海昏侯,2000多年後,卻以他被發現和挖掘的墓穴名噪一時。天意這樣弄人,真說不清是有趣還是無奈。

這方匾,最後看到的是綠林軍進攻王莽燃起的戰火,燒到了眼前……

#05

.

追述原起,以勵來者。

如今,未央宮只留下遺址,未央匾也早已飛散,但是,匾雖不存,法則常在。起自未央的匾之精魂,在隨後的歷代王朝裡,功用雖屢有展衍,內質卻未見改變。

.

元代鄭杓《衍極》裡的記載周全而清楚:“蕭何作未央宮,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何用禿筆書,時謂之‘蕭籀’。又題龍虎二闕。”

路還長,匾未央。

主要參考書目和資料:

1、《史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2、《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4月第1版。

3、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中華書局,2005年6月第1版

4、梁思成《中國建築史》,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5、崔爾平《書苑菁華校注》,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6、《元代古籍整合第二輯<翰林要訣><衍極><法書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7、《大書長語》(古籍影印本)。

8、《中國匾額保護與文化傳承論文集》中的賈福林論文《天下第一匾——太廟匾額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9、《書斷(石連坤評註)》,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就以我們都熟悉的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作比較吧,其享殿(前殿)高32.46米,重簷之間懸掛一塊著名的“太廟”古匾,此匾高5米,寬3米。未央宮前殿高80.5米,遠超太廟高度,所以“未央宮”匾至少要比“太廟”匾大。其高必超過5米,寬必超過3米,每個字的字徑也會超過1米。

封神演義之前的真實歷史事件,這才是武王伐商的真正原因

莊子的大格局:拒絕做楚國的相國,卻為何跑到魏國去應聘

被世人忽視的帝王,他如果多活幾年或許就沒有宋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