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蔡澤,因激流勇退而名垂青史

小滿,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人生在到達巔峰之後必然會走下坡路,所謂盛極而衰。

“謙受益,滿招損,時乃天道”,古人洞察世事,告誡世人不可滿於繁盛,要保持謙卑。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的小滿,繼續讀《史記》,品讀司馬遷尊崇的蔡澤。

蔡澤的一生平淡無奇,類似於趙國虞卿。初讀《範睢蔡澤列傳》蔡澤部分速讀跳過,沒有引起興趣。靜心再讀,從小人物到秦相,名氣不大,功績不顯著,司馬遷肯定有深意。

相對來講,範睢的人生還有離奇遭遇,從命懸一線到死裡逃生,從寂寂無名到封侯拜相,起起伏伏故事性還比較強。

蔡澤則不然,長相奇醜無比,頻遭歧視,屢被驅逐,沒什麼功勞,當秦相幾個月……平凡的不能再尋常了,既沒有值得標榜的政績,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改革,也沒有上陣殺敵的軍功,更談不上忍辱復國的壯舉。

在《范雎蔡澤列傳》中,蔡澤與範睢對話被詳細記錄,而從對話中傳遞的哲學精神,大概是司馬遷尊崇的關鍵所在。

小人物蔡澤,因激流勇退而名垂青史

長相奇特遭嘲戲

要說蔡澤,離不開范雎。

范雎演繹了奮力逆襲的勵志故事,從小人物到封侯拜相僅用六年。

範睢的辯才和智慧得以施展,向秦王提出了“遠交近攻”、加強君權策略,受秦昭王寵信。

正所謂“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范雎成為丞相之後,為報恩向秦昭王舉薦了鄭安平和王稽。豈料,幾年後鄭安平帶兵投降了趙國,而王稽私相勾結“外國”又被砍頭。按秦國律法,範睢本該同罪受罰,但秦昭王並未懲處只是言語責備,范雎內心感到愧疚。

範睢正處於進退維谷之時。“蔡澤聞之,往入秦也。”

蔡澤是燕國人,也是一個“說嘴子”,像張儀、蘇秦一樣的人。蔡澤曾經到處兜售自己的主張,遊說大小諸侯,因為長相醜陋而不受待見。

“先生曷鼻,巨肩,魋顏,蹙齃,膝攣。吾聞聖人不相,殆先生乎?”——《史記·列傳第十九 範睢蔡澤》

“先生是朝天鼻,寬肩膀,凸額頭,塌鼻樑,羅圈腿。我聽說聖人不在貌相,大概說的是先生吧?”

唐舉看到蔡澤時說了這句話。蔡澤的“尊容”讓唐舉都感覺到這人沒什麼前途。可以想象蔡澤長得多慘,擱到現在去任何一個單位面試,絕對一票否決,長相影響太差。

唐舉是誰?他可是相面行業的祖師爺,以相術靈驗如神著稱。曾給李兌相面“百日之內持國秉”,後來果真如期應驗。(對“吾聞聖人不相”,也有人理解為“唐舉看出來蔡澤將成為聖人”。)

蔡澤知道唐舉“戲之”的寓意,就沒有讓唐舉測算富貴榮華,而是預測一下壽限。

唐舉說還有四十三年陽壽。

蔡澤笑著離開了,隨後對他的司機說:“享受四十三年足夠了。端著米飯吃肥肉,趕著馬車賓士,手抱黃金大印,腰繫紫色絲帶,在人主面前備受尊重。”

當離開燕國來到趙國後,卻被趙國驅逐了。趕往韓國、魏國求職的路上遭遇強盜,做飯的鍋碗瓢盆又被搶了。

先是遭“神算”唐舉的嘲弄,又有一路悽慘的遭遇,蔡澤仍然能保持這份自信真心不容易。當然,這也足以證明,蔡澤才華橫溢給予了足夠的自信。

小人物蔡澤,因激流勇退而名垂青史

鄭安平畫像。

激流勇退保平安

蔡澤來到了秦國,廣泛造勢。“燕客蔡澤,天下雄俊弘辯智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奪君之位。”蔡澤四處宣揚這句話,用以激怒範睢。

範睢“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的性格,蔡澤如此編派自己豈能容忍。於是,蔡澤被“請進”了相府。

司馬遷對範睢見蔡澤的描寫很細膩,從表情、神態到心理、動作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像直播了兩人對話一樣。

範睢雖是宰相,但心眼極小。本來蔡澤的街頭“狂言”,已讓範睢心中不快了,蔡澤來了沒有跪拜,反而拱了拱手作揖,讓範睢更加生氣。

範睢自視智慧和辯才當世一流,無人匹敵,於是居高臨下質問蔡澤,“你小子說要取代我做秦相,有這麼回事?”。

蔡澤輕鬆對答一個字,“是”。

范雎對這不辯解的答案,氣得一時竟無以言對,只好接了一句:“請聞其說”。

蔡澤“辯才”不輸於範睢,滔滔不絕一番舌燦如花,範睢聽著蔡澤旁徵博引,只是不住點頭稱讚,“然,然,然……”。

蔡澤“遊說”範睢的一席話,四個字足以概括:激流勇退。

范雎感嘆地說道:“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

范雎服了。“先生幸教,睢敬受命”,於是才邀請蔡澤入坐,待為上客。

過了幾天,范雎竭力向秦昭王推薦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業,世俗之變,足以寄(委託)秦國之政。”為了打消秦王的顧慮,畢竟鄭安平和王稽失敗陰影籠罩,範睢強調“臣不如也,臣敢以聞。”

秦昭王面見蔡澤,也認可其才能,先拜為客卿並未重用。於是,范雎便稱病辭去丞相一職。蔡澤得以上位,成了秦相。

司馬遷到此並未結束,畢竟蔡澤的政績乏善可陳。

但是,又透露了一個資訊,蔡澤“相秦數月,人或惡之,懼誅,乃謝病歸相印”。一個小人物突然位居高位,難免遭人嫉妒。

而蔡澤能夠放棄高官厚祿,這又正好呼應了他對範睢的那四個字“激流勇退”。

後來,蔡澤在秦國十幾年,先後經歷了昭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四代君王,最終平安落幕。

小人物蔡澤,因激流勇退而名垂青史

王稽雕像。

勸服範睢的辯論

蔡澤除了讓燕太子丹入秦作人質,並未有其他功績。司馬遷記錄內容主要是勸服範睢退讓丞相,自己取而代之。

“眾口之辯,吾皆摧之”,範睢本身是辯士,蔡澤的辯論就顯得更值得體味。

蔡澤從四季更替談到身心健康,每個人都追求功成名就受人仰慕,但更希望聲名遠揚恩澤後世。人們建功立業的追求,當然期望功成人在。

蔡澤旁徵博引,以史為鑑,與範睢進行辯論。列舉商鞅、吳起、文種,“致功而不見德”,致力於事業也不被報答。相對於閎夭、周公輔佐文王、成王,“威震海內,功彰萬里,聲名光輝傳於千世”。讓範睢比較哪一種結局更好。由此提出功成名就的三種境界。

“身與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史記·列傳第十九 範睢蔡澤》

自身性命與功業名聲都能保全的,這是上等。功名可讓後世效法而自身性命不能保全的,這是次等。名聲被人詬辱而自身性命得以保全的,這是下等。

蔡澤繼續勸範睢,俗話說得好“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您現在貴為丞相,仇怨已報恩德亦償,實現了個人願望,卻不打算改變。這是不足為取的。

蘇秦、智伯死於貪婪無度,所以聖人制定禮法節制慾望;齊桓公、吳王夫差死於非命,就是因為登上頂峰而不知回頭,不願意退居下列,不知道謙讓而自我約束;商鞅、吳起、白起、文種,他們四人功成名就卻不知退讓,以至於災禍降臨。這點就不如陶朱公范蠡看得透徹,功成身退,悠然自樂。

小人物蔡澤,因激流勇退而名垂青史

虞卿畫像。

蔡澤說,“鑑於水者見面之榮,鑑於人者知吉與兇”。用水來照鏡,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用別人作借鑑,可以明知事情的兇吉。您為什麼不辭官讓賢,歸隱山林呢?可以有伯夷謙讓美名,永享應侯爵位,這與災禍降臨,哪種情況更好呢?

範睢被說服了,“承蒙先生教導,我恭聽從命。”

不得不佩服蔡澤,對范雎這番勸說折射出人生哲學值得體悟。難能可貴的是,範睢聽從蔡澤勸諫主動讓賢,又成就了蔡澤,也給人類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小人物蔡澤,因激流勇退而名垂青史

信陵君魏無忌。

“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

“士固有殺身以成名,唯義之所在,雖死無所恨。”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與時變化,聖人之常道也。”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