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遊列國求仕,聖人孔子在春秋那會為什麼當不上官

孔子,也被人稱為孔夫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春秋時代的著名人物,能在著名的百家爭鳴時代當中脫穎而出,並且成為當今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學派,孔子的能力當然還是有的,但有趣的是,孔子生前其實混得並不如意,或者說他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過得那麼好。

前朝的劍

周遊列國求仕,聖人孔子在春秋那會為什麼當不上官

中國歷史劇中有一個笑話,你居然用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聽起來是不是非常逗?朝代更迭,基本上任何跟前朝沾上關係的都會被稱為前朝餘孽,沒有人把你幹死,沒有人欺負你已經是不容易了。而孔子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存在,他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那把前朝的劍,原來,孔子的先祖是商朝開國君王商湯。

春秋時代大家都知道此時的周王朝雖然已經涼涼了,但是這裡我們要用到一個特殊的詞叫做實亡名存,之所以把名存實亡倒過來,是因為重點是名存,當時春秋有百國,這百國基本上都是周王朝遺留下來的諸侯國,他們實際上已經是自主獨立,但是名義上依然聽命周王朝,大家可千萬別覺得這個東西沒什麼用,任何一個小國,如果你尊周王朝為正統,那麼別人就算想欺負你也不敢動,然後如果你出言不遜,侮辱了周王朝,這下壞了,本來跟你沒仇的人可以直接以這個為名出兵攻打你,並且他還是出師有名屬於正義之師。

總之周王朝在那個時代雖然已經亡了,但是在百姓與諸侯國們的心中依然是存在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孔子作為一個商朝餘孽,生活能順利才怪了呢。

說起孔子的家族,作為一個商朝君主的血脈能夠存在這麼多年,主要也是因為周王朝當年在擊敗了商朝之後,採取的特殊政策,商朝並沒有趕盡殺絕,反而對擊敗的商朝貴族們給以特殊待遇以招安,商紂王大家都知道,而微子啟是商紂王他哥,商朝滅亡後,微子啟得周天子招安,封諸侯並建立宋國,儘管宋國作為一個諸侯國,一開始在排擠當中並不好過,但是在漫長的幾百年歷史過後,宋國人也慢慢的融入了諸侯國貴族的圈子裡,本來孔子也能夠在宋國無憂無慮的生活。

但壞就壞在宋國的孔氏家族出問題了,在發生了一場非常慘烈的流血政變之後,孔子父親被迫避難跑到了魯國並且在這裡生下了孔子,然後孔子就成為了一個魯國人,齊魯之地本就是周王朝貴族之地,雖然能接納孔家人,但是畢竟還是存在著鄙視鏈,所以從小孔子就生活得不太得意,最慘的還不在這裡,孔子三歲那一年,父親就病死了,而他媽只是一個小妾,正宮早就看小妾不順眼了,孔父一死立馬露出了非常兇惡的獠牙,把孔子一家驅逐到了曲阜闕里,此後孔子的生活就從貴族變為平民,進一步體驗了人生疾苦,好在畢竟是商湯貴族後代,是有家底的人,所以孔子從小還是可以讀書接受了教育,一代儒家聖人,最後還是在這樣一個艱苦的環境當中成長了起來。

百家爭鳴

周遊列國求仕,聖人孔子在春秋那會為什麼當不上官

很多人把春秋評價為一個思想綻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年代,這是肯定的,因為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國家不下百個,然後每個國家要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局當中生存下來,自然就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本來一般都是以兼併戰爭為主,但由於周王朝的餘威猶在,所以武鬥反而不是最佳,文攻才是主流,再加上就算髮生了兼併戰爭,最後還是要以文攻來服眾,所以讀書人的重要性大大提高,思想的百家爭鳴之綻放,也在那個時代十分鼎盛,最直觀的體驗就是,儘管是一個蠻荒的無科學時代,但春秋甚至產生了這個世界上最早的機械研究學派墨家,而在春秋之後的數十個封建王朝裡,中華大地上對機械的研究基本上就停步了。

然後孔子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呢?在孔子長大後,因為文學素養極高,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從公元前532年到522年,這十年裡,二十多歲的孔子開始關注國家與政治問題,也對魯國的農耕、學校有過一些改良,算是孔子仕途的開端,而前532年,30歲的孔子正式見到了齊景公,大家一夥人討論了當時稱霸的秦穆公以及更多的國家局勢,此後孔子聲名開始崛起,再加上他好為人師,3000弟子開始帶著孔子的文學與思想在百國傳揚開來,這就是儒家思想的開端,當然具體的儒家思想還是在孔子死後才真正意義上的成為學說,並且得到天下人的認可,此時的孔子雖小有名氣,但至少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只不過是百家爭鳴當中一朵不起眼的小浪花。

然後在公元前517年,這一年又發生了一件影響孔子的大事,魯國的政黨攻伐開始了,復刻了宋國之亂,魯國君主魯昭公帶著孔子一起逃往了齊國,不久之後,齊國的齊景公想起了孔子與5年前非常深刻的一番談話,所以就又邀請了孔子問強國之計,孔子在這裡發表了一句千古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翻譯過來就是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樣子,以此類推父子關係,乍一看,這可能就是一句毫無營養的口水話,但實際上這正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也就是要提倡人與人之間對倫理的尊崇,當君不君,臣子自然無忠,當父不父,兒子自然會上樑不正下樑歪。

周遊列國的夫子,飽嘗人間

周遊列國求仕,聖人孔子在春秋那會為什麼當不上官

從公元前496年到公元前483年,孔夫子開始帶著自己的徒弟們周遊列國,一共遊了整整13年,然而夫子為何而遊?其實這個遊不能用旅遊來形容,那可能太過於浪漫,反倒是用遊蕩來形容更合理,夫子跟他的徒弟們就像是遊蕩在人間的孤魂野鬼,找不到歸處。

孔子的出走起於跟魯國季氏王族出現了矛盾,55歲的孔夫子迫不得已離開了生養自己的故鄉,而在他周遊列國的第1站就是衛國,事實上這也是孔子跟學生們在這10多年的遊蕩生涯當中最常來的地方,衛國雖然並沒有完全接納夫子,但是剛來就願意給夫子發俸粟6萬的標準官員俸祿,已經說明了他們對孔子學識能力的認可,不過問題還是出在黨派鬥爭,如果衛國願意讓孔子當官,那麼心中有仕途夢的孔子肯定欣然同意,然而衛國給俸祿不給實際官職,就是因為國內的黨派鬥爭激烈,大家願意讓一個外來人當官,當前提是不能當大官,因為這嚴重影響威脅到了他們自身的利益,而孔子胸中自有鴻鵠之志,當一個小官門客什麼的也根本就毫無興趣,衛國不留人,夫子自然就只能繼續遊蕩,也就是所謂的周遊列國。

實際上,衛國不留孔夫子的原因,恰恰是所有國家對孔子的態度,大家都希望這樣一個有才能的人能夠為自己所用,但是你一上來就想當二把手什麼的,家族勢力還歡迎你才怪呢。

所以孔子的周遊列國之路其實是求仕之路,然而家族勢力的存在一開始就註定了,孔子心中願望不得舒,這隻能是一個悲劇。

聖人的尾聲

周遊列國求仕,聖人孔子在春秋那會為什麼當不上官

前484年左右,因孔子的一個弟子打仗有功,戰勝了齊國,當家的季氏家族終於願意恭請夫子回國,七十歲的孔子也終於回到了家鄉魯國,然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就算是這個年紀,孔夫子還是希望能夠去當官,可惜魯國的政壇水同樣很深,季氏給錢給地,十分尊敬孔子,卻同樣沒給官職。

最後回國5年之後,依舊沒當上官的孔子鬱鬱不樂,再加上弟子子路犧牲於戰亂,最後含恨去世葬於泗水。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一生當中仕途不得志,但弟子們把孔子生前的各種教導言論編製成書,影響了中華文化千餘年;孔夫子死後三百年,大漢朝獨尊儒術,從此孔夫子身雖死,思想已然成聖,也不知夫子泉下有知是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