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熟知的空城計,是不是存在某些誤解?

今天給大家分享關於空城計的故事。這個故事,相信很多朋友再熟悉不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將空城退敵這段情節描寫得非常精彩。後來的影視劇、戲曲、評書、民間傳說等進行二次演繹,扣人心絃,將三國後期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決塑造成一段佳話。

我們對熟知的空城計,是不是存在某些誤解?

情節大概是這樣:馬謖丟了街亭之後,諸葛亮預料到司馬懿定會追擊,於是組織軍隊有序撤退,自己退到西城縣搬運糧草。果不其然,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呼嘯而至,氣勢如虹,而蜀軍的武將和軍隊都在有序退兵,僅有的一點人馬也派出去運糧了,城中僅剩下部分文官,這仗算是沒法打了。於是,孔明讓幾個小兵打扮成百姓,打掃街道,自己端坐城樓彈起了琴,後邊的兩個小孩跟孔明一樣神態自若。司馬懿來了一看,這不按套路出牌啊,不但不排兵佈陣,竟然還城門大開。司馬懿仔細觀察之後,認為孔明這麼小心謹慎的一個人,連子午谷都不敢出兵,今天這樣吃著火鍋唱著歌等著我,其中必然有詐,於是決定退兵,不打了。司馬懿走後,諸葛亮心驚肉跳,滿頭大汗,總算鬆了一口氣,趕緊撤吧。後來,司馬懿發現蜀軍並未追擊,似乎上了一當,於是又調轉馬頭回去驗證一下,發現小城空無一人,諸葛亮帶人早跑了。面上假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但也不追了,心裡暗叫“妙,妙啊”!

我們對熟知的空城計,是不是存在某些誤解?

這就是《空城退敵》的全部經過。但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一個彈丸之地,就算讓你站滿人,能站多少?《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意思非常明瞭: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司馬懿手裡可是大部隊,完完全全可以把這圍起來,圍你個十天半月,看你肚子叫喚不叫喚?時不時派點特務進去,偶爾再放把火騷擾一下,我又不會損失什麼,卻為什麼退兵呢?

這便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同樣也是羅貫中的高明之處。司馬懿飽讀經書,深謀遠慮,豈能不知“兔死狗烹”的故事?本來自己就被皇帝及曹氏集團忌憚和猜忌,但曹魏後期,迫於司馬懿的經天緯地之才,朝廷不得不用。而諸葛亮無所不能,無一不精,除了司馬懿,沒人能對抗得了。面對空城,司馬懿活捉諸葛亮大破蜀軍可謂輕而易舉,但諸葛亮死了,自己的利用價值也就沒有了。低調一點有可能被告老還鄉,鬧不好還會被夷滅三族。從這一點來說,司馬懿不能讓諸葛亮死,只有繼續戰場對決,自己在曹魏才能一直立於不敗之地。

我們對熟知的空城計,是不是存在某些誤解?

最瞭解自己的人,未必是朋友和戰友,而往往是對手。司馬與諸葛便是這樣一對有著經世大才、惺惺相惜的老對手、“老朋友”。有史料記載,司馬懿對諸葛亮讚賞有加,比如治國、治軍、發展經濟,是當之無愧的優秀政治家、賢相,但卻不認為他是成功的軍事家。治軍練兵是一絕,但對於上了戰場指揮則是另外一回事。軍事才能方面,特別是對戰場上的隨機應變能力,司馬懿遠超諸葛亮。正因為打仗從來都是穩穩當當出兵,不敢冒險葬送蜀國的命脈,所以後世很多學者評價諸葛亮為“諸葛一生唯謹慎”,對他的統兵指揮能力存在質疑。換個角度說,打仗有時候就講究出其不意(比如,光武帝劉秀就曾在被層層包圍的情況下帶幾個敢死隊員突圍,最後贏得昆陽之戰,這個以後有機會再說)。甚至可以說,諸葛亮成也因為謹慎,敗也因為謹慎。從戰爭性質來看,魏蜀都已建國,蜀軍北伐是侵略戰爭,魏國則一直在防禦。而司馬懿正是看中了諸葛亮謹小慎微的特點,所以斷定以諸葛亮的行事風格,沒有十足把握是不會大開城門的。於是,司馬懿就坡下驢,以“不知虛實,以防有詐”為由,名正言順地退兵了,由此成就了一代賢相諸葛亮的才智過人,而自己卻淪為千古笑柄。

實際上,司馬懿、諸葛亮都是贏家,都是高手。司馬懿看透了諸葛亮,同樣諸葛亮也猜中了司馬懿不會進兵,注意,不是不敢,是不會,因為自己一旦犧牲,司馬懿回去也自身難保。從這個角度去說,司馬懿不殺諸葛亮,救了自己,諸葛亮來這一手,自己成功撤退,也救了老對手。也就是說,兩個對手,誰都不能死。高手之間的對決,局中人早已心知肚明。

我們對熟知的空城計,是不是存在某些誤解?

這裡有一點需要提一下,羅貫中在寫書的時候,帶有強烈的揚劉貶曹的色彩。從統治階級政權的穩定性來看,誰都喜歡諸葛亮這樣又忠誠又有能力的丞相,而不是曹操那樣飛揚跋扈、生性多疑,將皇權玩弄於股掌的“奸臣”;從老百姓的角度來看,諸葛亮可稱得上千古一相,所有優秀的品格集於一身,這是多好的道德楷模啊!而曹氏的奸詐形象就被刻畫得非常明顯,老百姓自然也不喜歡這樣玩弄權術的大臣。所以,戲劇當中,曹操一直以白臉示人,遭人唾棄,而諸葛亮的形象,則有些被神化。比如,火燒博望坡是劉備的戰績,草船借箭的原型是孫權,借東風、氣周瑜等等,各種神機妙算和異於常人智慧取得的成果都被羅貫中記到了諸葛亮的功勞簿上。經過民間廣泛流傳,諸葛亮最終被塑造成為一個無所不能又極度忠君的賢臣形象,甚至是德才兼備的神人。

言歸正傳,喜歡諸葛亮的朋友可能會失望了,因為今天說的主題空城計也是虛構的,是羅貫中給安排的。當然,這不是歷史,是小說,小說為了人物形象的豐滿和矛盾衝突的刻畫是允許虛構的。(補充一句:羅貫中本人也有著強烈的報國大志和建功立業之心,與未出茅廬的諸葛亮有些相似,甚至可以理解成,羅貫中把自己未能實現的心願寄託在了書中的諸葛亮身上。這個話題以後有機會再說)。

那麼,三國期間有人用過空城計並取勝嗎?

有,且只有一位。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常勝將軍趙子龍。

之前我講過,曹操為了給夏侯淵報仇,兵發漢中。諸葛亮聽說張郃將糧草轉移,就派趙雲和黃忠燒其糧草。兩位將軍都想立功,便抓鬮決定誰去,最後黃忠前往,約定午時為期,如果不回來趙雲去接應。當黃忠節節勝利準備放火的時候,張郃率兵趕到,曹操派出的徐晃也隨後夾攻黃忠,黃忠陷入包圍圈,難以自保。趙雲一看時間到了還沒回來,擔心黃老將軍安危,便衝出營寨前往接應。正在黃忠即將被擒的千鈞一髮之際,趙雲單槍匹馬殺出一條血路,硬生生把黃忠救了下來,以至於觀戰的曹操聽說此人是趙雲時,大聲驚呼道“昔日長坂英雄尚在?”就這樣,張郃、徐晃等人皆不敢上前應戰,眼睜睜看著趙雲虎口救人,氣得牙根險些咬斷。而趙雲則毫髮未損,揚長而去。

我們對熟知的空城計,是不是存在某些誤解?

當然,曹兵也不是吃素的,一直追到蜀軍大寨。趙雲部下一看黃將軍被救回,建議關閉大門,免戰。誰知趙雲大吼:“當年我在當陽長坂坡,視八十萬曹軍如草芥。今有兵有將,何足懼哉!”於是傳令,大開城門,副將和士兵都瞪大了雙眼,趙雲則成竹在胸,命令弓箭手隱蔽埋伏。佈置妥當之後,趙雲橫刀立馬,一個人在大門後等著曹兵。這是何等的膽識和氣概!當曹操率兵趕到的時候,手下人對於攻還是不攻一時猶豫不決。曹操言道:“兵法有云,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看趙雲氣定神閒的樣子,背後必有埋伏,於是下令立刻掉頭撤退。趙雲見狀大手一揮,埋伏在兩側山間的弓箭手萬箭齊發,曹軍又無故損失了不少人馬。

雖然長坂坡七進七出救阿斗的故事耳熟能詳,但也是羅貫中虛構美化的,而趙雲空城退敵,以一己之力力挫曹軍卻是真真切切的史實。當劉備和諸葛亮得知勝利的訊息後,對趙雲大加讚賞,以至於劉備誇讚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成語“渾身是膽”,便是由此而來。可以說,有勇有謀的趙將軍敢一人禦敵,況且歲數也不小了,但面對兵強馬壯的曹軍毫不畏懼,真可謂戰神下凡。

空城計,一招險棋,不是誰都可以用。然而,三國期間一定程度上被低估的趙雲卻做到了。我想,一切的溢美之詞用在他的身上都不為過。因為這一戰,可以稱得上趙子龍的經典之戰、巔峰之戰,甚至封神之戰,足以青史留名。

對歷史有研究或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們,您是如何認為的呢?歡迎關注互動交流,學生向您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