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馬嘎爾尼失敗的訪華

清史:馬嘎爾尼失敗的訪華

關鍵詞

:閉關鎖國、鴉片戰爭

前因:

閉關鎖國

1757年,皇帝乾隆實行“一口通商”的政策,只准許廣州十三行與外商從事進出口貿易,開始了“閉關鎖國”。

清史:馬嘎爾尼失敗的訪華

▲閉關鎖國

後果:

鴉片戰爭

1840年,英國以虎門銷煙為藉口,派軍隊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挑起了鴉片戰爭。

清史:馬嘎爾尼失敗的訪華

▲第一次鴉片戰爭

過程始末

一、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

1793年,英國派馬戛爾尼使團訪問了乾隆皇帝。他們一行的主要目的,是請求清朝取消對外貿易中的限制,開啟中國市場。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的請求,訪問團失敗而回。

馬戛爾尼是英國著名的政治家,曾擔任過議會議員。他所處的英國,在當時已成為了西方的強國。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左右,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大機器工業代替了手工業,使英國生產力得到了迅猛提高,商品產量大增。為了擴大市場、銷售商品,英國就把目光聚焦到了清朝。

當時的清朝,在英國人眼裡,是一個富有的、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兩國此前也有些商貿往來,但都侷限於廣州的“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朝唯一的、專營外貿的壟斷機構,其管理低效、作用有限。顯然,這樣一個通商的小“視窗”,滿足不了英國的貿易需要。

清史:馬嘎爾尼失敗的訪華

▲馬嘎爾尼的船隊

二、馬戛爾尼訪華

面對這種情況,英國政府決心和清朝加強聯絡。

他們派了馬戛爾尼,命他率領使團訪華。訪華的目的,主要是請求清政府取消在對外貿易中的限制,開啟中國市場,順便了解一下清朝國情,蒐集點情報。

出訪前,馬戛爾尼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第一件事,就是給清朝皇帝置辦見面禮。他特意徵詢了各方的意見,耶穌會士(在華傳教的天主教徒)說,中國重視天文。馬戛爾尼就趕緊準備了天體執行儀和地球儀。

同時,為了向清朝顯示英國科技的優越,馬戛爾尼還從英王那獲得了“君主號”戰艦模型,要把它帶給清朝看看。

1792年9月26日,馬戛爾尼使團從英國的樸次茅斯港出發了,直到第二年,才到達中國。

清史:馬嘎爾尼失敗的訪華

▲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又稱馬戛爾尼來華

三、馬戛爾尼拜見乾隆皇帝

馬戛爾尼使團剛接近清朝土地,就趕上了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他們載著大量的禮物前來,讓清朝地方官誤以為是來祝壽的。馬戛爾尼為了贏得乾隆皇帝的好感,索性將錯就錯。

乾隆皇帝聽說後,非常高興。在他看來,自己是天下共主,英國和周邊的藩國一樣,理應來朝拜自己。馬戛爾尼來送壽禮,是在向朝廷“納貢”。

乾隆皇帝連下數道諭旨,命地方官好好招待馬戛爾尼使團,不要怠慢了他們。同時,還允許他們在天津登陸。

1793年6月,馬戛爾尼使團到達了天津,而乾隆皇帝正在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避暑。於是,乾隆皇帝決定在那接受使團的覲見。

不過,覲見前,有一個關鍵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那就是如何向皇帝行禮。清朝禮部要求使團,按照各國貢使覲見皇帝的禮儀,行三跪九叩之禮。

而馬戛爾尼,則不願行帶有侮辱性的禮儀。他還說自己見了英國國王,也只是單膝下跪。現在見乾隆皇帝,要讓他雙腿跪地,還得磕頭,絕對接受不了。

禮部和使團就此問題,爭來爭去,最後也沒有明確結果。見到乾隆皇帝時,馬戛爾尼堅持單膝跪地,沒有叩頭。乾隆皇帝也接受了,但內心很不高興。

清史:馬嘎爾尼失敗的訪華

▲乾隆皇帝的畫像

四、馬戛爾尼遭到拒絕

行禮後,馬戛爾尼就向乾隆皇帝呈遞了英王的信,還把一些禮物拿了出來。乾隆皇帝也回賜了禮物,還讓略懂中文的使臣托馬斯·斯當東說幾句中國話聽聽。

覲見後,乾隆皇帝命大臣們陪使團參觀一下,到處逛逛。參觀時,馬戛爾尼發現了一些英國製造的八音盒,因此非常興奮。大學士福康安一看,還以為他是沒見過這類東西,所以稀奇。

清史:馬嘎爾尼失敗的訪華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

福康安就得意地問,說英國有這些東西嗎?馬戛爾尼說,這些東西就是從英國運來的。福康安聽後,有點掃興。

此事過後,乾隆皇帝覺得這些英國人祝壽完畢,就該回去了。

讓他沒想到的是,馬戛爾尼隨後就表明了進一步的要求。他向朝廷提出了六項請求,包括:允許英商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將舟山附近的海島讓給英國商人收存貨物……

乾隆皇帝聽後,非常生氣。他馬上下了“逐客令”,要趕走馬戛爾尼使團。同時,還向英國人表示,我們天朝物產豐富,不需要和你們通商。

其實,也難怪乾隆皇帝如此反應。英國提出的請求中,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像出讓舟山島嶼一條,明顯就帶有殖民侵略的意味。

馬戛爾尼遭到拒絕後,仍不甘心,表示兩國可以談判,再商量商量。而清政府不聽這些,又一口回絕了。馬戛爾尼不得不離開北京,坐船穿過中國腹地,離開了中國的土地。

清史:馬嘎爾尼失敗的訪華

▲馬嘎爾尼訪華想象圖

結論

馬戛爾尼訪華,最終失敗了。這件事,一方面改變了英國人對中國的固有看法;一方面也使中國喪失了一次認識世界、改變封閉狀態的良好機遇。

【參考資料】《清史稿·列傳一百十七》《清代通史》《乾隆帝及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