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漢承秦制”?從明尊卑,重儒術,雙體制,實授田來聊聊

提到劉邦所建立的大漢王朝,我們就能夠想到一個詞叫做“漢承秦制”。在這朝代的更迭起伏中,誰也沒有想到,出生於社會最底層的劉邦,在最終能夠開闢出一個新的王朝。在秦末,亂象叢生。而劉邦在當時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領導者而言,不管是戰術還是謀略等各個方面,劉邦似乎完全都提不上臺面。更甚至劉邦還被人們稱之為地痞,就連他的父親在當時也嫌棄他比較懶散。

但正是這樣一個人,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最終成為了九五之尊。《大風歌》的字裡行間,就把劉邦內心的喜悅透露出來。劉邦建立了漢朝之後,在最開始的時候國家還是比較太平的,要想長遠的發展,必不可缺的就是相應的禮法。

而漢朝所推行的很多制度,大部分都是沿用秦朝的,但是在具體推行和實施的過程中,完全沒有采用照搬照抄的方式,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了相應的整改。

為何說“漢承秦制”?從明尊卑,重儒術,雙體制,實授田來聊聊

一、明尊卑

1、制定禮儀

劉邦在得到了天下之後,一個新的王朝就應運而生。坐在朝堂上的劉邦,看著文武百官的面孔,劉邦的心中也有點慌亂。因為眼前所看到的朝堂,並非是一番井然有序的狀態,而是我行我素。

這些武將們手上還拿有相應的兵器,而文官們他們還和五官之間打打鬧鬧,甚至生起了一番爭鬥。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制定禮儀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要想制止這種亂象的發生,就需要嚴格的禮儀來約束。

為何說“漢承秦制”?從明尊卑,重儒術,雙體制,實授田來聊聊

2、樹立尊卑觀念

雖然這些武將,他們都站在這朝堂之上,但是他們的骨子裡還是比較傲慢的,因為他們知道劉邦現如今所得到的這些天下,都是他們這些人帶領著手下計程車兵們四處征戰打回來的。

所以在這些人的心中,對於劉邦的尊敬,還是少了些許,甚至完全沒有敬畏之心。

而這樣的態度對於劉邦而言,自然而然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此時此刻就需要有人站出來,制定相應的立法幫助朝中的文武百官樹立強烈的尊卑觀念。而擔此大任的人就是叔孫通。

他說:“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之所以會呈現出這樣一番亂象,就是因為沒有相應的利益用於約束,倘若有了約束之後,文武百官就會受到限制,而他們也會對你更加的尊重。”

聽完他的一席言語後,劉邦也表現出半信半疑的狀態,但當時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劉邦還是決定信任他,並且把他封為了太常,而朝庭的禮儀就由他全權負責。

為何說“漢承秦制”?從明尊卑,重儒術,雙體制,實授田來聊聊

二、重儒術

1、信奉武力

就在秦當時掃清了六國,建立了統一的王朝之後,就認識到了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比如說車同文書同軌。

除此之外還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這些努力最為重要的就是改變人們的思想,讓他們對於文化有相應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最強有力的說明就是商鞅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除了推行農耕之外,還推行軍功。之所以注重農耕,是因為小農經濟的大背景,並且剛剛結束了戰爭,國家需要一定的時間去休養生息。而在當時能夠讓各個方面得到恢復的最直接辦法就是發展農業。

然而在鼓勵人們進行耕種的過程中,也是需要相應獎勵的,畢竟人是有血有肉的動物,而不是一個勞作機器,此時就需要精神方面的滿足。然而在這個方面來看,秦始皇在當時做的並不是特別好。但反觀劉邦,在開闢了漢朝之後,對於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設,依舊呈現出了不夠重視的狀態。

因為他們在當時都堅持著,馬背上才能夠打出天下的思想,也就是信奉武力。

為何說“漢承秦制”?從明尊卑,重儒術,雙體制,實授田來聊聊

2、建設思想文化

而劉邦在最後之所以會改變信奉武力的看法,就是因為陸賈的一番言辭。當時的他就指出應該重視文化,然而劉邦極力的反對,並且還說的有理有據,劉邦認為騎著戰馬就可以打出天下。

但是陸賈卻說:“當時的秦始皇就比較信奉武力,並且只講求無力,到最後因為無力而讓秦走向了滅亡。”

現如今建立的大漢王朝,如果不推行仁政以及進行思想方面的改革,並且重新建立起符合王朝發展的文化,到最後是不是仍舊會失去天下呢?並且在這之後,陸賈還寫了十二篇和國家興亡相關的文章,文章中所闡述的主要思想就是:王朝在發展的過程中,就不應該過多的對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造成特別多幹擾。

就像秦朝所制定的法律,特別的嚴格和苛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納入了嚴厲的考核和管轄之中,政府官員什麼事情都要管,這讓老百姓的生活壓力特別大,更何況秦始皇對於政務這一方面有特別的勤勉。

而劉邦雖然不是儒家出身,但是陸賈所提出來的相關建議,他或多或少的還是聽取了一部分,這也就表明他有明確是非的判斷力。

但這並不意味著劉邦信任儒家文化,而是在劉邦看來,藉助於儒家文化,能夠讓自己的王朝更加穩固的發展。

為何說“漢承秦制”?從明尊卑,重儒術,雙體制,實授田來聊聊

三、雙體制

1、郡縣制

秦朝的法制被劉邦採用了很多,但是清朝的政治以及其他方面的推行,劉邦還是採取了相應的整改。因為劉邦在當時採取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就像秦始皇在當時所採取的做法就是郡縣制。

透過這樣的做法的確能夠減少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但與此同時,短板也就被淋漓盡致的凸顯出來

。因為宗室的力量被大幅度的削弱。

所以到秦二世胡亥上位時,宗室的力量本就比較薄弱,但是他還展開了大肆的殺戮,這就讓本就薄弱的力量走向了岌岌可危。

為何說“漢承秦制”?從明尊卑,重儒術,雙體制,實授田來聊聊

2、分封制

然而在西漢初期的時候,為了能夠建立一種聯盟的關係,為了能夠讓這些異性的諸侯王合理宗室形成強強聯合,共同去打敗他們的敵人項羽,所以就推出了分封制。雖然這樣的做法在當時也是迫不得已,也是事情發展所然。

但是採用這樣的方法,把很多宗氏人員也分封成諸侯王,不僅鞏固了劉家的天下,也讓皇權變得更加穩定。

而這個過程正是去攻打天下的過程。但是在劉邦得到了天下之後,他就費盡心思去解決這些分封出去的諸侯王。雖然在解決的時候,手段也比較殘暴,有很多建立功勳的人員都遭到了無情的殺戮。但是在國家安危以及發展的過程中,劉邦的確很看重這個問題。

為何說“漢承秦制”?從明尊卑,重儒術,雙體制,實授田來聊聊

四、實授田

1、推行授田制度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劉邦認識到:

只有不斷的發展農耕經濟,鼓勵和號召老百姓們回到田間地頭,不斷地發展農業種植,才能夠讓農業生產得到相應的恢復,只要農業生產有了恢復之後,那麼國家的經濟也就能夠得到相應的緩衝,國力才能夠逐漸恢復起來。

雖然在這之前,授田制度就已經應運而生了,但真正把這種制度落到實處的,的確只有西漢,也就是劉邦執政期間。

畢竟在中國的古代社會長達幾千年的時間裡,都是以農耕經濟為主的,也就意味著要想發展農耕經濟,土地的利用率必須不斷的提升。在當時,可以耕種的土地,有一部分來自於老百姓開墾山林或者是皇帝獲得,而有一部分就是透過戰爭的方式兼併而來的土地。

在這兩種方式並行之下,土地的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加著。

為何說“漢承秦制”?從明尊卑,重儒術,雙體制,實授田來聊聊

2、落到實處

他不僅讓這種制度落到了實處,並且還進行了很好的執行和貫徹。也正是劉邦所作出的努力,到呂雉以及劉恆還有劉啟的時候,大漢王朝的發展還是相當穩固的,國力也恢復了不少。

所以站在這個角度來看,西漢的國力在漢武帝執政期間,一度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刻。

而正是因為有著經濟方面的支撐,以及物質資源得到相應的補給。漢武帝才敢發動對於匈奴的戰爭,才會一次又一次的討伐匈奴。

把這些土地授予給農民之後,農民就有田可種,而有田可種之後,就能夠獲得相應的糧食。

等到農民能夠吃飽飯有糧食的時候,國家就可以採取稅收的做法,讓國庫也有了一筆相對穩定的收入。

為何說“漢承秦制”?從明尊卑,重儒術,雙體制,實授田來聊聊

結語: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劉邦在治理天下的過程中,花費的精力並不是特別多,並且以他的個人能力也承擔不了很多的事情。更何況在王朝執行的過程中,他大多數也是繼承著秦國在之前所作出的努力,以及秦國所制定出來的很多制度。

把這些優勢都綜合起來之後並落到了實處之後,新生的漢朝在開國之初就能夠平穩的執行起來。

但歸根結底來看,劉邦也的確是有能力的,倘若沒有能力,沒有相應的智慧,也難以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

更何況秦朝在當時走向滅亡,有一部分也是必然的因素,倘若秦二世,有智慧,有謀略。那麼秦始皇所打拼出來的天下,也不可能如曇花一現。而劉邦有哪裡來的機會,去建立大漢王朝?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