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曾經無比強大,為什麼不去滅印度,非要和大唐死磕?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大唐。但是他不知道,就在這一年,大唐的西部,也有一個強大的政權剛剛誕生,那就是吐蕃。

吐蕃與大唐,就像是一對兄弟一樣,同年出生,相愛相殺,糾纏了2個世紀

。大唐強盛的時候,吐蕃就過來和親稱臣,大唐衰弱的時候,吐蕃就開始進攻大唐。

吐蕃就像是大唐的影子一樣,如影隨形,跟隨在大唐左右,直到公元842年分崩離析,而大唐,也在907年走向滅亡。

有人會問:“

吐蕃強盛的時候,疆域和印度接壤,為什麼不去滅了弱雞的印度,而經常去挑釁強大的大唐,這不是費力不討好嗎?

”。

吐蕃和大唐的戰爭很多,我們先來看看吐蕃和印度的兩次交鋒。

印度戰五渣,吐蕃以4人守邊境半個世界

公元618年,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大一統的王國“吐蕃”,這是青藏高原上第一個統一的,也是歷史上青藏高原上最強大,疆域最廣闊的王國。

之前的青藏高原,散落著大大小小的部落政權,但是因為沒有文字記載,無法追溯歷史,現在公認的就是松贊干布是吐蕃創始人,第一任國王,但是,在藏區,他是第33人贊普(藏王)。

吐蕃曾經無比強大,為什麼不去滅印度,非要和大唐死磕?

松贊干布的偉大,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統一了青藏高原,更重要的是他娶了一個好媳婦,文成公主。

正是因為文成公主的進藏,為青藏高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文化,技術,醫學,農學,才促進了吐蕃的發展與開化。

因此,松贊干布在世的時候,是吐蕃和大唐最美好的時光,雙方互為姻親,恩恩愛愛。而且,

吐蕃還幫助大唐,幹了一次印度。

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派王玄策出使印度,當然,那個時候的印度叫“天竺”,而且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分,其中中天竺最為強大。

當王玄策到達天竺的時候,不巧,中天竺的老國王死了,手下將領阿羅那順奪取政權,自立為王。

這個阿羅那順是個井底之蛙,根本不知道大唐的強大,以為自己能橫行天竺就天下無敵了,他不但不接待大唐的使臣,還殺了除了王玄策和副使臣蔣師仁以外的所有人,並囚禁了王玄策。

後來,王玄策偷跑出來,他沒有回大唐,而是來到了吐蕃。

作為大唐的女婿,松贊干布很義氣,拿出1200騎兵給了王玄策指揮,還從尼泊爾借來7000兵馬,因為當時尼泊爾是吐蕃的屬國,而且,松贊干布也是尼泊爾的女婿。

王玄策急憑藉這不到一萬的人馬,殺了一個回馬槍,滅了中天竺,阿羅那順跑到了東天竺,企圖反攻,王玄策直接攻入東天竺,嚇的東天竺國王趕緊投降。

這一仗,威震天竺各國。但是,這一次的主角是王玄策,吐蕃只是出了1200騎兵。

到了安史之亂時期,吐蕃的當家人是赤松德贊。

摩揭陀國在當地建了一座白塔,但是總感覺這個白塔缺點什麼鎮塔之寶。有人告訴他,在摩揭陀國有一枚如來的真身舍利。

於是,赤松德贊就出兵印度,沒想到,三哥直接躺平,放棄抵抗,赤松德贊順利的渡過恆河,輕鬆的拿到了舍利子。

回來的時候,赤松德贊在恆河南岸立下界碑,規定恆河以南都是吐蕃的領土,並留下4個士兵在這裡駐守。

就這4個士兵,就足足守了半個世紀,三哥都沒敢跨過恆河一步,可見,當時的印度不僅僅是戰五渣,還是“戰無能”。

大唐,吐蕃眼中的肥肉,心心念念,時刻不忘

對於吐蕃來說,虐一下三哥實在沒啥成就感,而且三哥窮的叮噹響,唐僧去搞一次文化交流,大和尚還要收取“專利使用費”。

但是大唐,那就是吐蕃人眼裡的大肥肉啊,天朝上國,物產豐富,地大物博。吐蕃就趴在家門口,天天聞肉味,哪能不嘴饞。

吐蕃曾經無比強大,為什麼不去滅印度,非要和大唐死磕?

而且,自從文成公主嫁過來以後,吐蕃和中原的交流更加頻繁了,松贊干布派了好幾批的藏民子弟到長安去學習,見識了長安的花花世界,吐蕃哪有不向往的,這簡直就是嚮往的生活嘛。

松贊干布在的時候,吐蕃還是採取友好交流的方式,松贊干布死後,吐蕃就直接開搶了,吐蕃的鼎盛時期,就是在赤松德贊當領導的時期。

當時,唐朝正經歷安史之亂,唐玄宗將朔方,隴右,河西的兵力全部抽調過去平叛安祿山,導致西部防守空虛,赤松德贊趁機攻佔了大唐的青海,甘肅和四川部分地區。

公元763年,吐蕃發兵二十萬,攻破今陝西隴西縣,唐朝涇州刺史高暉叛變,帶著吐蕃大軍一路攻入了長安,唐代宗逃跑,吐蕃將長安城洗劫一空,獲取了大量的糧食,物資,15天后撤出長安。

控制了河西走廊和隴右之後,唐朝與西域就切斷了聯絡,吐蕃又出兵西域,最終把西域納入了吐蕃的版圖。

至此,吐蕃已經成為西至陝西,甘肅,南到印度恆河,北到天山,西到帕米爾高原的一個強大帝國。

吐蕃為何糾纏大唐,放棄印度

從以上的歷史回顧我們可以看出來,吐蕃對印度真的沒啥興趣,就去拿了一個舍利回來,連邊境都只派了4個人駐守。

但是,對於大唐,吐蕃可真是費盡心機,虎視眈眈,隨時撲上去咬一口。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氣候原因

青藏高原,人稱“世界第三極”,屬於高原寒冷地帶,而印度,是典型的高溫溼熱地帶,吐蕃人在那裡生活不習慣。

吐蕃人習慣了高原上氧氣稀少的環境,下了高原氧氣多了反而不適應,醉氧,這也是他們在長安只待了15天的原因。

另外,吐蕃到印度,中間隔著一座喜馬拉雅山,吐蕃人即便是佔領了,將來管理起來也不方便。

第二:利益驅動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吐蕃人攻擊大唐,也是看中了大唐豐富的資源,人口,甚至是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技術等軟實力。

比如寧夏地區,就是一個天然的大牧場,吐蕃人佔領後,可以在這裡發展畜牧業,培養優秀的戰馬,而俘虜的中原人,又可以為吐蕃帶來更為先進的文明和技術。

吐蕃曾經無比強大,為什麼不去滅印度,非要和大唐死磕?

終大唐一朝,吐蕃一直如影隨性,除了利益驅動以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文成公主的進藏,讓吐蕃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他們一直試圖融入中原文明之內,但是又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甚至是有點粗魯的闖入。因此,他們的目光,一直緊緊的盯著中原大地。

這也再一次證明了,中原文明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吐蕃和大唐之戰,始終是中原文明圈的內部之爭。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歷史百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