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各國紛爭加劇,社會動盪加劇,商鞅主張依法治國

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造就了商鞅經濟、政治、文化理論的形成

商鞅從人性、歷史和法治的角度,為政治理論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廣闊的平臺,從而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論觀。

戰國時期,我國處於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制度過渡的環境中。各國都在積極改革法律,希望在這個激烈競爭的時代,增強國力。

商鞅生活在戰國中期。這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這一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對商鞅政治理論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戰國時期各國紛爭加劇,社會動盪加劇,商鞅主張依法治國

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導致生產關係的變化,以及人們的行為和觀念的變化。奴隸社會的西周,採用了分田制的分配方式,皇室擁有絕對的佔有和分配權。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製農具的發展,生產力大大提高。私有土地增多,土地開始私有化。私有化的發展趨勢體現了家庭小規模農業,增加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成為更加匹配和高效的生產關係。

秦國地處偏遠,經濟水平低,發展緩慢。商鞅改革前,秦國一直處於弱勢,沒有先進的生產關係。戰國時期,隨著農業的發展,紡織業和手工業得到改善。

戰國時期各國紛爭加劇,社會動盪加劇,商鞅主張依法治國

生產力的發展加劇了社會分工,商品交換開始,商業逐漸繁榮。手工業和商業的進步使城市繁榮起來。城市的多樣性必然帶來管理體制的變化。

在經濟變革的時代,政治變革也與之相呼應。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沒落,各國戰事不斷,各國各階層矛盾不斷激化。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西周宗法制度逐漸瓦解,郡制的誕生,世襲制的終結,有效地防止了世襲貴族的分權,有力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戰國時期動盪的社會形勢,各種學派相互碰撞

商鞅變法前,秦朝政局不穩,君無中央集權,政體不完備。在此期間,動亂甚至殺王時不時發生。據史料記載,春秋初期的殺王事件多達43起。如何構建新的政治模式成為時代的重大命題。

戰國時期,面對動盪的社會形勢,各種學派相互碰撞,思想出現多元化。其中,儒、墨、道、法四大宗派影響很大。儒家崇尚以仁德治,維護周朝。儒家的另一代表孟子,希望君子仁政,墨家崇尚互愛互利,崇尚無差別,不分地位相互平等。

戰國時期各國紛爭加劇,社會動盪加劇,商鞅主張依法治國

墨家主張不攻擊賢德,反對戰爭,任人唯賢。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崇尚靜無為,無為而治,追求萬事萬物的自由,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儒家上層講仁義,墨家下層堅持博愛學說,道家崇尚無為而治。

相較於儒、墨、道,法家的求實本性,使其成為傑出的學者。法學院又名刑法學院,注重治國理政,能專心強國,從而成為第一學派思想的。春秋時期,管仲、子禪等人是法家的先驅。

商鞅一系列改革,使秦國成為強國之一

在戰國時期一系列改革的實踐中,商鞅的改革成為當時有影響的事件和成功的改革,也成為了先秦法家思想的大師。戰國時期,秦國長期在西北,受儒家影響較小。秦人一向追求功利,仁義不能起到啟蒙作用。此時商鞅崇尚法律,唯有符合當時國情的法律。

商鞅改革的成功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商鞅也實現了自己的政治夢想,但他的改革損害了貴族的利益,以個人悲劇收場。

戰國時期各國紛爭加劇,社會動盪加劇,商鞅主張依法治國

商鞅身為貴族後裔,有機會接觸到豐富的文學書籍。石嬌、李麗、吳起對他影響很大。他積極學習吸收了雜家、法家、軍事家的思想精髓。

早在秦穆公年間,百里熙、幽玉、公孫治、簡書、皮寶等都不是秦人,而是秦人所用,創造了秦國的繁榮。因此,秦始終追求人才的追求。渴求人才,尊重傳統。

結語

在我看來,商鞅提出秦國第一次改革,實行以人為本、獎勵農織、立軍功等政策,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提高秦國的綜合國力。直到商鞅推行第二法改革,統一度量衡,實行郡縣制,遷都咸陽,進一步加強和鞏固了秦國的中央集權。

這些舉措收效甚佳,商鞅在秦時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使秦國成為強國之一。商鞅敢於衝破現實思維而提出變法,這種勇氣在任何時代都值得我們年輕人的學習。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