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次涅槃重生的經歷

“天劫”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術語,天劫就是一個劫數,由於道士修仙違背天理,上天會給予它懲罰或災難。就如修真者逆天而行,妄圖以凡人之身修得真仙,上天就會降下天劫。春雷一聲震天響,雷毀滅中孕育著生機,雷聲被譽為希望的象徵。春天的到來,是伴隨著春雷之聲到來的。一聲春雷震醒了大地,震醒了一切冬眠之物。使自然界重新煥發生機,開始髮長生育,繁衍延續。對於受劫者來說,天劫是機遇和挑戰並存;成則風嘯九天,敗則灰飛煙滅。

朱元璋——一次涅槃重生的經歷

時光如梭,朱元璋也來到了十七歲的夏天。在前任們的事業起步之年,他依然待在風陽那個破敗不堪的鄉下,悠閒自得地過著幸福感爆底的枯燥生活,沒有追逐的目標,看起來渾渾噩噩,就更別說將來作為一個開國者的職業覺悟了。然而,一個命中註定要崛起的人,上天不會允許繼續沉淪。為了改變朱元璋的人生軌跡、上天毫不客氣地降下天劫—一隻是,這天劫不但來勢洶洶,其苦難程度更是極限挑戰。

朱元璋——一次涅槃重生的經歷

元至正四年的春天,天劫的到來毫無徵兆且來勢洶洶,一股腦的全部降臨到鳳陽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明史》記載:“旱蝗,大飢疫。”在這個災難深重的春天,朱元璋那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生活轟然坍塌:不到15天,朱元璋的父母、長兄先後感染瘟疫,上吐下瀉,命懸一線。此時的朱家境況如何呢 ?

朱元璋的大姐朱氏、二姐朱佛女早已嫁人,三哥人贅別家,做了“倒插門”女婿,當家的就只剩下他和二哥兩人。家徒四壁,兄弟能活著已不容易,實在沒有錢請大夫醫治親人的病痛。一籌莫展的朱家兩兄弟無力地看著親人在痛苦中相繼離世,心如刀絞,淚如婆娑。

朱元璋——一次涅槃重生的經歷

“俄而天災流行,眷屬罹殃,皇考終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閤家守喪。”(《御製皇陵碑》)後來,朱元璋貴為九五之尊,在修築皇陵時,他回憶起這段心酸往事,不由感慨道,“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徜徉”,可見當時朱家境遇之慘。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朱元璋算是一位很獨特的皇帝——從社會最底層,一步一個腳印,摸爬滾打,崛起於草莽之間;相比於朱元璋,其父朱五四,大明王朝的第一任太上皇,不但生前沒享過一天榮華富貴,死後甚至連個下葬的地方都沒有。對於太上皇的後事,《明史》言簡意賅地用了四個字,“窮不克葬”,也就是說窮得都沒法下葬了。

朱元璋的父親好不容易成為一個佃戶,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勤勞地在地裡勞作,到死時卻連下葬的地方都沒有,這是何等悲哀。即使後來在鄰居的幫助下,朱父的遺體勉強下葬,卻仍是下葬沒有棺槨,只能拿幾件破舊的衣服掩體,三尺黃土就掩埋了,更是沒有佳餚美酒祭奠,何等悲切。

朱元璋——一次涅槃重生的經歷

痛失父母的朱元璋,內心悲痛不已,然而為了給父母討一塊下葬的地方,他不得不放棄男兒尊嚴,整日奔波於親朋好友、街坊鄰里之間,希望能用一聲聲苦苦哀求與一次次聲淚俱下的申訴,換得一塊不大的土地來安葬逝去的親人。走投無路,朱元璋甚至敲開了昔日boss劉德的大門,求他發發善心。劉德不愧是鐵石心腸,任憑朱元璋如何聲淚俱下,劉德毫無憐憫,他不但拒絕了朱元璋的哀求,甚至對朱元璋百般譏諷,在惡毒的詛咒聲中,朱元璋被轟出門去。那一刻朱元璋明白這個世界從不在乎眼淚,眼淚喚不回逝去的親人,眼淚撫不平內心的傷疤,眼淚只會讓看不起的人,更加肆無忌憚,趾高氣昂。此時,朱元璋才深深地體會到何謂人情薄如紙,冷暖心自知。

幸而有一個叫劉繼祖的老實人,是朱家的好鄰居,謙遜仁慈的他覺得朱家這兩兄弟實在太可憐了,出於憐憫就善心大發,主動提出可以讓朱家二老葬在自家地裡。於是兄弟倆趕忙找出幾件破衣爛衫裹了親人屍體,抬到墳地草草地下葬了。多番週轉,朱五四這位沒享過一點皇家祥瑞的太上皇,總算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家人相繼離世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無法彌合的傷疤,一輩子難以釋懷,以至於後來他親題《皇陵碑》時,還銘心鏤骨地提及此事:“田主德不我順,呼叱品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黃壤。”世態炎涼,親人離世的慘痛、富人的趾高氣昂、窮人的仁慈,讓朱元璋飽嘗了生活百般滋味。家中突然的變故,讓他不得不提前結束自己的童年,思考著未來……福禍相依,突然的遭遇看是禍不單行卻無意間引他走向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大舞臺,新世界。在某種程度上,這件事情甚至重塑了朱元璋的部分觀念,而這些觀念深刻影響了後來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一次涅槃重生的經歷

登基以後的朱元璋沒有忘記昔日劉繼祖的恩情,不僅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其妻婁氏為義惠侯夫人,更是對劉氏後人體貼入微。朱元璋先後三次召劉氏後人進京,廣賜田宅、器具,御賜棺衾,甚至在修建皇陵時也不忘囑咐:“墳墓皆家舊鄰里,不必外徙。春秋祭掃,聽其出人不禁。“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皇陵的待遇也算是祖墳福廕的榮耀了。而面對命運的殘酷與富人的無情,歷經劫難的他意志堅如磐石,慢慢的練就了一副斬釘截鐵,鐵石心腸。朱元璋後來對富人堅決打擊、對窮人政策傾斜的治國政策,想必也與這些銘刻心骨的經歷有關。